當然,如果采取相反的態度,即對任何事情,都認定我對你錯,這也是不明智的。俗話講得好:“或許你會因此而贏得某次戰役,可是你最後可能會輸掉整場戰爭。”有些人不僅堅持認定自己無時無刻都對,而且他們在辯贏了之後,還會對別人幸災樂禍,自我吹噓一番。這種人是典型的令人無法忍受的,而且像前麵所說的那位工程師一樣,他的為人和裝出什麼都懂的樣子,隻會讓別人討厭而已。
對這些人我們要奉勸:與其裝出一副自己什麼都對、洋洋得意的樣子,倒不如做錯事情的時候勇敢承認比較明智一些,如果一個令人難以忍受的人在你做錯事情的時候貶抑你,你內心應清醒地明白這個人的心理大概是有些問題。同樣的道理,對於那些斬釘截鐵地說自己對,並常常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人,人們也會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的。
我們常常見到一些人的婚姻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況。推究原因,總不外乎是先生和太太各持己見,堅持自己是對的緣故。如果他們能證明對方不對的話,往往會得理不饒人。這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增進夫妻間彼此的愛和關懷,相反卻會使彼此之間充滿了競爭和抵禦的氣氛,最終導致離異。
要解決這些危機,關鍵之處在於:我們必須了解每個人都會出錯的道理。當你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為了裝出一副對的樣子而掩飾自己的過錯。事實上,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過錯,常常會對自己有所助益。這種舉動不僅能使你從錯誤中學到教訓,而且別人也會覺得你很會做人,從而會更信賴你。
“我很抱歉!”“我疏忽了!”“我錯了!”誠實地承認自己的過錯,不僅不會使你看來像個笨蛋一樣,反而還會得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否認或掩飾自己犯下的過錯,會妨礙自己人格的成長。
不懂還要裝懂是不明智的。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要從錯誤中學到教訓。
犯錯能使自己獲得成長的機會,它不是愚笨或無能的象征,裝出一副自己什麼都對、什麼都懂的樣子,通常會讓自己失去友誼和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掩飾錯誤、裝出一副什麼都懂的樣子,不僅會顯露出自己的無知,而且還可能使自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5.千萬不要揭人短
人不可能不犯錯,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太光彩的過去,或者有身體或性格上的缺陷,而這些就構成了一個人的短處。每個人的短處都是不願意讓人知道的。所以,與人相處時,即便是為了對方或為了大局而必須指出對方的缺點錯誤時,也要講究正確的方法策略,否則不僅達不到本來的目的,還可能會惹下麻煩。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後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親戚朋友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份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光著屁股長大的好友,千裏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麵,他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麼,不記得啦?”
這位老兄還在那喋喋不休嘮叨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那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便下令把他殺了。
這位窮朋友犯了“揭短”的致命錯誤,尤其揭短的對象是已貴為天子又極要麵子的朱元璋,他的人頭落地也就不奇怪了。這個故事雖是個戲說,但講的道理沒錯,那就是無論對象是誰,口無遮攔都是要不得的。即便當時沒危險,但是你給對方心裏結下疙瘩,終究沒什麼好處。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在為人處世中盡量不揭人之短呢?下麵這幾條意見也許會對你有所助益:
第一,必須通曉對方,做到既了解對方的長處,也了解對方的不足。這樣才能在交際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慣,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諱,如果你對交際對象的優缺點一無所知,那麼交際起來,難免踏進“雷區”,觸犯對方的隱私。
第二,要善於擇善棄惡。在為人處世中要多誇別人的長處,盡量回避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好漢願提當年勇”,又有誰願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頁呢?特別是有人拿這些不光彩的問題來做文章,就等於在傷口上撒鹽,無論誰都是不能忍受的。
第三,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顧及場合,別傷對方的麵子,尤其注意不要在對方下屬或家屬麵前批評對方。
第四,巧給對方留麵子。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麵對,這時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說法,淡化矛盾,以免發生衝突。而在現實為人處世中,我們周圍許多人說話往往太直接,結果好心辦了壞事。
此外,許多情況下,在為人處世中經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見得會說話”,自己在理卻總是說不到點子上。所以,要想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兒上,除了不揭人短之外,還要特別注意“避人所忌”。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麵應該特別注意:
第一,忌涉及別人的隱私。每個人都有一些不願公開的秘密。尊重別人的隱私,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現。所以,當你與別人交談時,切勿魯莽地隨意提及別人的隱私,這樣,別人就會覺得你遵循了人際交往的“禮貌原則”,便會樂意跟你交談和交往。反之,假如你不顧別人保留隱私的心理需要,盲目觸及“雷區”,不僅會影響彼此之間談話的效果,而且別人還會對你產生不良印象,進而損害人際關係。比如,別人的戀愛、婚姻正遭遇某種挫折,而且又不願向旁人透露時,你若在交談中一味地刨根問底,肯定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第二,忌提及別人的傷感事。與別人談話,要留意別人的情緒,話題不要隨意觸及對方的“情感禁區”。比如,當你的交談對象正遇到某種打擊,情緒沮喪低落時,你與之交談,對方又不願主動提及傷感的事,就最好躲避這類話題,以免使對方再度陷入“情感沼澤”,進而影響彼此間的繼續交往和友誼。
第三,忌提及別人的尷尬事。當別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時,你若與之交談,最好不要主動引出這一有可能令對方尷尬的話題。比如,別人正遇上升學考試不及格抑或提拔升遷沒能如願或某項奮鬥目標未獲預期的成功等等,你若不顧別人的感受而主動問及此事,那麼,你的交談對象就會因此而陷入尷尬,進而對你的談話產生排斥心理。
與人說話如同走路,必須注意不能踩進“陷阱”。不然,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引起爭端糾紛,自己的臉上也不會增光添彩。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必須首先記住這一條:不揭人之短,給對方麵子。必須學會設身處地想一下,別由著自己的性子和習慣,學會換一種麵孔做人。這樣才能和和氣氣,皆大歡喜。
6.不要逼別人認錯
有一位哲人曾說,隻有死人不會犯錯誤。可見隻要活著,說話、辦事就難免會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人的心理本能是不願意承認錯誤的,因為這畢竟是件不愉快的事情,會傷麵子,臉上掛不住,況且還有可能要去承擔某種因此帶來的責任。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許多時候,逼別人認錯是種不會做人的做法,因為這樣做無疑要傷及別人的麵子,對於自己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既然樂意認錯的人如此之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少和別人爭辯,因為爭辯的目的常常是想顯出別人是錯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種麵臨爭辯的事情暫且擱下。你不要小看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功效,那就是讓別人有機會去反省自己的錯誤。大多數人在感覺事情未能解決時,總要自己花點時間來想一想,如果錯誤確屬自己,那麼下一次就要有所糾正,即使他口頭沒有承認錯誤。但這是不需要的,因為我們不一定要聽見別人念念有詞地說:“我錯了,我錯了。”
有一位英國商人是某大公司經理,這家公司下麵有很多代理商,他們常常寫信向他投訴種種有關代理商與代理商之間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麵解釋,他的應付方法是把信塞進一個寫著“待辦”字樣的文件櫃去。他說:“按理我應該立刻予以答複,但我想起,如果答複就等於和他爭辯,爭辯的結果不外是對人說‘你錯了’,這樣不如索性暫時不理。”
事情的最後結果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待辦’的信拿出來看看,又放回文件櫃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來看時,信裏所談的問題都已成為過去或已無需答辯了。”
有一位社交專家說:應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絕不使用任何強製手段而使對方照著你的意思去做。對於完全出於自願,比你要別人怎麼怎麼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自然,那些專門要別人“怎麼怎麼做”的人會提出抗議說:“我不是有意向別人嘮叨,而是對方實在是個蠢才,如果不清楚講明要怎麼怎麼做,對方就不能領悟。”
請注意,這正是你做人的弱點,而不是長處,應該馬上改變你的這種風格。
查爾斯·史考勃有一次經過他的鋼鐵廠。當時是中午休息時間,他看到幾個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的頭上,正好有一塊大招牌,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嚴禁吸煙”。如果史考勃指著那塊牌子對他們說:“難道你們都是文盲嗎?!”這樣顯然隻會招致工人對他的逆反和憎惡。
史考勃沒有那樣做,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遞給他們幾根雪茄,說:“諸位,如果你們能到外麵抽掉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了。”吸煙的人這時才知道自己違犯了規定,於是,便一個個把煙頭掐滅;同時對史考勃產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為史考勃沒有簡單地斥責他們,而是使用了充滿人情味的、使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這樣的人,誰不樂於和他共事呢?
你逼迫別人認了錯,可能會得到一時之快,殊不知,這種違背其內心意願的做法不僅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使事情的錯誤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還會在對方心中積下怨恨。如果這種事發生多了,你應該明白“怨恨”會轉化成什麼。
7.責怪是捅破別人“麵子”的尖刺
逼別人認錯是愚蠢的,責怪別人更是下策。因為錯誤已經犯下了,責怪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使人產生抵觸情緒,並拚命辯解自己的“錯誤”是“正確”的。同時,責怪也是危險的,因為它更直接地傷害了一個人的自尊,嚴重挫傷了他的麵子。
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一項實驗發現:在訓練動物時,獎賞要比懲罰更能使動物熟練新的動作技巧並能記住它所學的。在以後的研究中,他把人作為研究對象,他發現獎賞能讓人少犯錯誤,而指責和懲罰隻能招致怨恨和不和。
卡耐基從斯金納那裏學到了這個道理,他請教了辛辛那提監獄的監獄長,那位監獄長告訴他說:“在我們這裏,幾乎沒有一個人認為他是犯人,他們總是認為他們是正常的沒有犯罪的人,就像你我一樣。你跟他們談話,他們會告訴你為什麼他們的手會不得不拿起槍去殺人,為什麼他們的手在保險櫃的密碼鎖麵前會那樣的靈敏。他們的說法很合理,你會認為他們的邏輯成立,可你卻知道一點,他們犯了罪,他們是壞人。”
卡耐基聽了這番話以後,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人在犯了錯誤以後會責備自己,而總是找各種理由加以辯解,那辯解的言詞能把自己說服。當別人指責他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地辯解,辯解不成功時,他就會帶著怨氣和怒火對待別人。
“西奧多·羅斯福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卡耐基說,“當1908年西奧多辭去總統職務時,他表示要支持塔夫脫競選總統,可是後來他卻指責塔夫脫是保守主義者,並表示要參加競選。在競選中,由於西奧多·羅斯福的參加,塔夫脫隻贏得了兩個州的選票。塔夫脫在競選中失敗了,可他並沒有接受西奧多·羅斯福的指責,反而為自己辯解。最後塔夫脫含著眼淚說:‘我看不出來,我應該做的和我能夠做的有什麼區別。’”
“在別人有錯誤的時候,”卡耐基說,“責怪他沒有什麼用,隻是會招致怨恨而已。我在30年前就懂得了責怪人是一種愚蠢的舉動。克服我自己的局限性就已經夠麻煩的了,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上帝沒有恰當地把天資分配均勻而煩惱。可有的人就是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有人犯了不管多大的錯,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他都不願意責怪自己。所以麵對別人的錯誤,你可以惱怒,也可以不愉快,但你應該想想,這對你的處理問題有什麼幫助?你不妨平心靜氣地幫他分析、幫他解決,並給他以勇氣和信心,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你完全可以幫助他。”
他還以此舉了個例子:
約翰·史達爾是俄荷拉馬州一家建築公司的安全檢查員,他的任務是督促工人們注意安全事項。
可是史達爾卻發現不少人違反規定,在施工時不戴安全帽。每次遇到這類情況,他都會走近勸說一番,可是等他一轉身,那些工人們又解下了安全帽。
這使史達爾非常惱火,他想找幾個工人大罵他們一通,可是轉念一想,責怪他們又有什麼用?可能當麵他們會勉強聽從,可是事後他們還會恢複原樣。
史達爾想了個辦法。當他再發現工人違反規定不戴安全帽時,他就走過去問是不是安全帽戴著不合適,如果不合適,他會通知安全保衛部加以調換。
然後他用輕鬆的語調向工人們講解了施工時戴安全帽的必要性,並且還建議工人們不要摘下安全帽,那樣可能會因一點點小的事故而造成頭部的損傷。
史達爾沒有說一句責備的話,可是這次工人們都聽從了,因為他們覺得史達爾沒有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是在真心誠意地替他們著想,所以他們都再也不違反安全規定了。
或許相對於“麵子問題”來說,外國人更注重的是實際問題的解決。當然,在中國,你即使有做事的心意,也要首先注意:不要隨便去責怪別人,你內心的想法不要表現在臉上,學會以一種讓人能欣然接受的麵孔示人。給別人留麵子,也給事情的進展留下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