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的哲學全集6(3 / 3)

8.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是感情動物、血肉之軀,難免都會有頭腦發熱、情感衝動的時候。這種“激情犯錯”隻要不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從情理上來說是可以原諒的。犯這種錯誤的人,未必不是賢人、不是能人,你隻要寬容了他們,不加追究,保全了他們的尊嚴臉麵,由此而來的激勵和感恩之情會使他們更加效力,發揮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春秋時,楚莊王勵精圖治,國富民強,手下戰將眾多,個個都肯為他賣命。楚莊王也極力籠絡這批戰將,經常宴請他們。

一天,楚莊王又大宴眾將。君臣喝得極其痛快,天色漸晚,莊王命點上蠟燭繼續喝酒,又讓自己的寵姬出來向眾將勸酒。突然間,一陣狂風吹過,把廳堂裏的燈燭全部吹滅,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間,莊王聽見勸酒的愛姬尖叫一聲,莊王忙問何事。寵姬在黑暗中摸過來,附在莊王耳邊哭訴:燈一滅,有位將軍不遜,將手伸向妾身來抓摸,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纓,請大王查找無盔纓之人,重重治罪,為妾出氣。

莊王聞聽,心中勃然大怒,自己對眾將這般寵愛,竟有人戲弄我的愛姬,真乃無禮之極!定要查出此人,殺一儆百!他剛要下令點燈查找,但又轉念:這幫戰將都是曾為我流過血、賣過命的,我若為了這點小事殺人,其他戰將定會寒心,以後誰還會真心誠意地為我賣命呢?失去這批戰將,我將憑什麼稱霸中原呢?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還是放過這等小事,收買人心要緊。主意已定,他低聲勸寵姬道:“卿且去後堂休息,我定查出此人為你出氣。”

等那寵姬離開廳堂,莊王便下令說:“今日玩得甚是盡興,大家都把盔纓拔下來,喝個痛快。”大家在黑暗中都不知原委,不明白大王為何讓大家拔下盔纓。但既然大王有令,就隻好照辦了。那位肇事的將軍在酒醉之中闖下大禍,聽到莊王寵姬尖叫,才嚇醒了酒,心想這次必死無疑。等莊王命令大家拔盔纓時,他伸手一摸,盔纓早已沒有了,才明白莊王的用心。等大家都拔去盔纓,莊王才下令點上燈燭,繼續暢飲。肇事的戰將暗中望著莊王,下定了效死的決心。

自此以後,每逢戰鬥,都有一位衝鋒陷陣、拚命地出擊作戰的戰將,楚莊王細細查問,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被寵姬拔掉盔纓的人。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齊相孟嚐君,門下養了許多食客,其中有一個門客與孟嚐君的愛妃私通,早已為外人發覺。有人勸孟嚐君殺了那個門客,孟嚐君聽後笑著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異性相見,互相悅其貌,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後不要再提了。”

過了近一年,一天,孟嚐君特意將那個與自己妃子私通的門客召來,對他說:“你與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沒有能封到大官,而給你小官你又不要。我與衛國國君的關係甚篤,現在,我給你足夠的車、馬、布帛、珍玩,希望你從此以後,能跟隨衛國國君認真辦事。”

那個門客本來就做賊心虛,聽孟嚐君召喚他,以為這下大禍臨頭了,想不到孟嚐君給他這樣一份美差,激動得什麼話也說不出,隻是深深地、懷著無限敬意地為孟嚐君行了個大禮。

那個門客到了衛國後,衛國國君見是老朋友孟嚐君舉薦過來的人,對他也就十分器重。

沒過多久,齊國和衛國關係開始惡化,衛國國君想聯合天下諸侯軍隊共同攻打齊國。那個門客聽到這一消息後,忙對衛國國君說:“孟嚐君寬仁大德,不計臣過。我也曾聽說過齊衛兩國先君曾經刑馬殺羊,歃血為盟,相約齊衛後世永無攻伐。現在,國君您要聯合天下之兵以攻齊,是有悖先王之約而欺孟嚐君啊!希望您能放棄攻打齊國的主張;如果大王不聽我的勸告,認為我是一個不仁不義之人,那我立時撞死在國君您的麵前。”話剛說完那個門客就準備自戕,衛國國君趕忙製止,並答應不再聯合諸侯軍隊攻打齊國了。就這樣,齊國避免了一場災難。

消息傳到齊國後,人人都誇孟嚐君可謂善為人事,當初不殺門客,如今門客為國家建下了奇功。

漢文帝時,袁盎曾做過吳王劉濞的丞相,他的一個從使與他的一個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後,並沒有泄露出去,也沒有責怪那個從使。有人卻說了一些話嚇唬那個從使,說袁盎要治那個人的死罪等等,結果把那個從使嚇跑了。袁盎知道後,親自去把那個從使追回來,對他說:“男子漢做事要頂天立地,既然你這麼喜歡她,我可以成全你們。”於是便將那個侍妾賜給了從使,待他也仍像從前一樣。

到了漢景帝時,袁盎到朝廷中擔任太常要職,後又奉漢景帝之命任職吳國。當時,吳王劉濞正在謀劃反叛朝廷,決定先將朝廷命官袁盎給殺掉,就暗中派了五百人包圍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卻毫無覺察,情況十分危險。

在這五百人的包圍隊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當年袁盎門下的從使,此人現已任校尉司馬一職。他知道袁盎情勢十分危險,隨時都會有性命之憂,心想,這正是報答袁盎的好機會。兵臨城下,如何營救恩人?那個從使靈機一動,派人去買來二百壇好酒,請五百個兵卒開懷暢飲,並說道:“大夥好好喝個痛快,那袁盎老頭現在已是甕中之鱉,跑不掉了!”士兵們一個個酒癮發作,喝得酩酊大醉,東倒西歪,於是成了五百個醉鬼。

當天夜晚,那個從使悄悄來到袁盎臥室,將他喚醒,對他說:“大人,你趕快走吧,天一亮吳王就要將你斬首了。”

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問他:“壯士,你為什麼要救我?”原來當年的從使現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馬服,加之又過去了多少年,在昏暗的燈光下,袁盎倉促之間,根本認不出當年的他了。

校尉司馬對袁盎說:“大人,我就是以前那個偷了你的侍妾的從使呀!”

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馬的掩護下,他連夜逃離了吳國,擺脫了險境。

曆史上這些寬以待人、懂得臉麵之道之人,不是成就了大業,就是在關鍵時刻得到了避禍全身。可見臉麵尊嚴在為人處世、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毛澤東有一句著名的話:“允許人犯錯誤,允許人改正錯誤”,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對犯錯誤的不應總是凶狠責罰,而應換一種態度和麵孔,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樣收到的效果會更好。

9.戳人臉麵惹大禍

有時,看似不經意的言行卻會讓人顏麵盡失或者後果會更嚴重。遇到心胸開闊一點的,他隻是內心不快而已,或許不會有什麼極端的行動;而若是心胸狹窄之人,他心中就會產生怨恨,而這種怨恨極有可能會轉化為報複行動。這種因“小事”而惹大禍的例子,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戰國時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就此懷恨在心,後來偷偷跑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往國外。他逃跑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戈一直跟隨他,便問:“事到如今,你們為什麼還跟著我?”那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與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我們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無論有任何事變,我們都必須竭盡全力,要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結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忠誠的勇士。”

這段話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少許金錢,尚不至於惱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就無法預測他的行為了。金錢上的損失猶可補償,而心靈受到傷害,卻非輕易就可彌補的。有時候,本身並無存心傷人之意,可是卻會因為某句無意的話傷害到別人,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中山國王因“一杯羹”而失國的故事,對我們應該有深刻的啟示。

《韓非子·內儲說》載有一個故事。有一次,齊中大夫夷射在王宮裏參加酒宴,喝得酩酊大醉,靠在回廊門上。有一個仆人刖跪請求說:“把您喝剩下的酒賜我一點可好?”夷射對他叱罵:“滾一邊去,下賤的仆人也敢向貴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開了。等夷射走後,刖跪就在回廊門處灑了點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樣。第二天,齊王出廊門看到了,問:“是誰在這裏撒尿?”刖跪回答說:“我沒看到,不過昨天中大夫夷射在這兒站了一會兒。”當時,在宮內有這種不規矩的行為是要受重罰的,齊王因此把夷射處以死刑。

刖跪因為夷射羞辱了他而懷恨在心,因此設計陷害。而酒醉中的夷射恐怕一直到死也沒搞清楚自己的殺身之禍竟是因為得罪了一個自認為無關緊要的“下賤的仆人”。而正是這個“下賤的仆人”認為他自己的“麵子問題”是件大事,丟了麵子就要強烈報複,因而使夷射身首異處。

春秋時期,鄭國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時候,食指突然動了起來。他便開玩笑似的對其他大臣說:我的食指一動,就能嚐到非同一般的美味。這話讓國君鄭靈公聽見了。正巧楚國獻給了靈公一個特別大的鱉,靈公準備用它來大宴群臣,結果聽到子公的話,在鱉宴上就故意不給他分鱉肉。子公羞憤交加,就徑直走到烹鱉的大鼎前,把食指伸到湯裏撈肉。這就讓靈公十分不好看,結果雙方都感到丟了麵子,隻好翻臉,靈公欲殺子公,而子公搶先發動政變,殺死了靈公,並以“靈”給他作諡號。“靈”的意思就是“亂而砂損”,十分不佳,這足以讓靈公永遠沒有麵子了。

這種君臣之間為麵子而起的爭鬥近乎玩笑,但不能不看到,“麵子問題”正是這種傾國覆權的重大事件的“導演”,並且在事件結束之後還以近乎殘忍的喜劇式調侃拉上帷幕。可見,在中國,麵子問題有時甚至能壓倒一切,引發殺身之禍、亡國之災。

10.愈是大事麵子問題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偶爾說錯話、辦錯事,那最多是傷了和氣、得罪某個人的問題,而且也有機會補救。但在大事——比如軍事、外交等來不得半點馬虎的事情,一旦犯下關乎交往禮節、麵子尊嚴上的錯誤,那可就非同小可了。

公元前592年,晉景公派大夫穀克訪問齊國和魯國。穀克與魯國的大使相約訪問齊國,走在齊國的邊界上,又遇到衛國的使臣孫良夫,曹國的使臣公子首,他們也是準備上齊國去的,於是四國的使臣結隊而行,來到齊國見齊頃公。齊頃公見了他們差點笑出聲音來。辦完了公事,齊頃公請他們第二天去後花園參加宴會。

齊頃公回到宮裏見了母親蕭太夫人,忍不住就笑了。太夫人問他有什麼值得笑的事情。齊頃公說:“今天晉、魯、衛、曹四國的大夫一塊兒來訪問,本來就夠巧了,那晉國的大夫穀克瞎了一隻眼睛,隻有用另一隻眼睛看東西;魯國的大夫季孫行父永遠用不著梳頭,他的腦瓜頂又光又滑;衛國的大夫孫良夫的兩條腿,一條長,一條短;曹國的大夫公子首羅鍋著腰。他們一個獨眼龍,一個禿葫蘆,一個瘸子,一個羅鍋兒,不約而同地到了這兒,真有意思。”蕭太夫人說:“真有這種湊巧的事嗎?明天我可要看看。”

齊頃公連年侵略附近的小國,一心想做東方的霸主。以前齊頃公就怕西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後來晉國在必城把楚國打敗了,齊國又跟楚國訂了盟約,他還怕誰?他這回成心跟這四國的使臣開個玩笑,看他們服不服,也算是試探試探他們對齊國的態度。

第二天,齊頃公特意挑了四個人招待這四個大夫,陪他們上後花園來。招待一隻眼穀克的也是個一隻眼,招待禿子季孫行父的也是個禿子,招待瘸子孫良夫的也是個瘸子,招待羅鍋兒公子首的也是個羅鍋兒。蕭太夫人在樓台上瞧見一隻眼、禿子、瘸子、羅鍋兒,雙雙對對地走過來,不由得哈哈大笑。旁邊的宮女們也都跟著笑起來。穀克他們起初瞧見那些執禮的人也都帶點兒殘疾,還以為是湊巧的事,倒沒十分介意,一聽見樓上的笑聲,才知道是齊頃公成心戲弄他們,非常生氣。

他們從後花園出來以後,一打聽在樓上笑他們的是國母蕭太夫人,更冒火了。三個國家的大夫對穀克說:“我們好心好意地來訪問,他竟成心耍弄我們,真是豈有此理!”穀克說:“我們受了這種欺負,要不想辦法報複,也算不得大丈夫了!”於是,四國大夫就對天發誓,決心報仇。

公元前589年,穀克帶著晉國的軍隊,魯國季孫行父、衛國孫良夫、曹國公子首各自帶領著兵車彙合,向齊國進軍。

四國的軍隊與齊頃公的軍隊在鞍地作戰,晉國的穀克帶著軍隊打得很頑強,齊頃公在華山被晉軍團團圍住。齊頃公換上了齊國將軍逢醜父的衣服,逢醜父裝扮成齊頃公,齊頃公才得以脫身。這一仗齊國大敗,終於歸順了晉國,還把侵占魯國和衛國的土地退還了他們。

自古以來,有遠見的政治家、軍事家,總是十分嚴肅慎重地對待外交事宜。對於主動來訪的使節,不管是友好國家的,還是非友好國家的,都應以禮相待。齊頃公反其道而行之,戲弄侮辱外國使者,把人當猴耍,這種愚蠢的行為使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像齊頃公與蕭太夫人這樣作為一國之主而故意輕薄取笑外交使臣的做法,可以說是愚蠢至極。這種事關兩國關係的大事是開得玩笑的嗎?結果隻能是逞了威風,取了樂子,卻亡了國家。

自視清高、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諸葛亮,之所以一生忠心耿耿追隨劉備,從關係學上解釋,與劉備給了他極大的麵子有關。劉備第一次去請,他借故外出;第二次去請,他假裝睡覺;一直到第三次才相見,而劉備以無比誠懇的態度向他求教,請他出山,這麼大的“麵子”,不報說不過去。他自己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一生殫精竭慮輔佐劉備父子,除了要實現平生抱負外,劉備給了他足夠的麵子也是重要原因。

與劉備相比,齊頃公不僅不給使臣麵子,還故意給人家難看。這些使臣代表的可是一個國家,得罪了他們,也就等於樹起了敵對的國家,這樣立足自然就困難了。

在魯國公夫文伯的一次宴會上,大夫露睹父是特地請來的上賓。然而在上菜的時候,放在露睹父麵前的一隻鱉,不知怎麼,竟比其他的上賓的小了些。露睹父的脾氣很大,他看著四周的鱉,大為窩火,在眾多賓客麵前大聲說:“等這隻鱉長大了再吃罷!”說完便拂袖而去,搞得夫文伯十分難堪,好好的宴會不歡而散。

為了一隻王八,竟至於主客翻臉,似乎不可思議,但你隻要明白吃王八就是吃麵子,你就不會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