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勇強走出公司大門的那一天,他朝身後甩下了這樣的豪言壯語:“終有那麼一天,我要在華爾街建起一座大廈,一樓做銀行,二樓做財務公司,三樓做股票經紀公司,四樓做保險公司,五樓……使它成為金融業的超級市場,我也將在這一天向所有忽視華人能力的人們發起挑戰!”
也就是在1965年,林勇強拿出賣股票所得的220萬美元的一部分,獨自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林氏管理和研究基金公司,主要從事經營互惠基金和投資研究、谘詢等業務。
1969年2月,時年40歲的林勇強已成為曼哈頓互惠基金會董事長。由於林勇強的聲名和林氏公司的良好業績,此時的他正好利用這一點擴大自己的資本、實力和影響。於是,林勇強運籌帷幄、審時度勢,果斷向社會發行曼哈頓互惠基金股票。股票一上市,就引起了轟動,許多人紛紛搶購,該股的上市一舉打破華爾街股票發行的紀錄!
有趣的是,那位曾懷有傲慢與偏見的董事長與林勇強曾有一次不期而遇,他麵有愧色,意欲回避,林勇強卻不計前嫌,表現出素有的豁達與氣度。他還衷心地感謝這位董事長,因為如果沒有他當初的傲慢與偏見,也許便沒有林勇強這樣一位“華爾街金融王子”的誕生。
華爾街拒絕那些患有神經質的弱者,因為他們受不了華爾街的那種緊張氣氛與無形的壓力!在那裏,每天都有人在製造奇跡,每天又都有人命喪商場。因為他們接受不了那種一個小時前還是富翁,一個小時之後就是一文不值的乞丐的境遇。任何金融家一旦進入華爾街,便不會高枕無憂、閑情悠悠。社會上一旦稍有風吹草動,這些金融家們便會躁動不安,乃至瘋狂無羈、反複無常。因此他們必須敢於承受突如其來的毀滅性打擊。林勇強當然也不例外。
挫折終究來臨。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美國的證券業急劇衰退,來勢之猛,令人始料不及。曼哈頓互惠基金因是新上市股,首當其衝,價格驟然狂跌,趨勢就如決堤的洪水,一瀉而下。林勇強雖多次投入資金試圖力挽狂瀾,但難以奏效。到1971年,林氏公司業績繼續滑坡,曼哈頓互惠基金淨產值已跌落600點!
最終,林勇強決定絕處求生,委曲求全。萬般無奈之下,他與芝加哥CNA財務公司幾經商談,忍痛將林氏公司的九成股權共計3700萬美元出賣了。而在當時,CNA財務公司是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林勇強雖“避難”於該公司,職位卻不算低,收入也很可觀,況且他已擁有3700萬美元所得,也該安心了。
但是林勇強卻毫不滿足,他是不會固步自封的。因為他生性不願受人掣製,不甘心接受別人發號施令,他仍鍾情於原來的林氏公司。1973年,美國證券業上空陰雲驅散,華爾街股票市場終於由淡轉旺,出現了一片玫瑰色的曙光。
這時,林勇強再次顯示出市場時機選擇的機敏、快速與智慧,他當即采取行動,出售了他在CNA財務公司的全部股份,辭去了職務,重整旗鼓,再度組建林氏公司。1975年,他所創辦的美林證券賬務經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經紀行。1978年林勇強改變自己的經營戰略,采取並購手段。首先他以220萬美元收購了一個財務控股公司,並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董事。時隔不久,林勇強又通過公司控製了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總行設在紐約的林氏公司,主要經營各種證券,尤其是投資各種有成長潛力的公司股票,並在波士頓、洛杉磯各地設有分行。
此時的美國經濟開始大幅度複蘇,他所投資的股份公司股票也順理成章地上漲,公司的實力已不同凡響。在美國金融界中,“林氏王國”已有了顯赫的聲名。
林勇強在金融界超凡的才能,不但受到各大財團、企業的矚目,也引起了美國容器公司董事長伍德希德的注意。
美國容器公司下屬有多家製罐廠,1982年以前,美國容器公司的銷售額徘徊不定,甚至出現利潤下降的現象。而他們多年來一直想在金融界求得發展,為聘請林勇強加盟,伍德希德竟不惜以1.4億美元的現金高價收購林氏公司的股權,並邀請林勇強擔任容器公司董事,全權負責容器公司財務和證券交易。林勇強接手工作後,以金融業務為突破口,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業務,使得該公司業績直線上升。1984年公司的資產已達26.2億美元,銷售額為31.78億美元;證券業務更是令人驚歎,僅以1985年為例,容器公司下屬的各保險公司售出的保險單麵額高達770億美元,其利潤可想而知。
1987年2月1日,林勇強成為了美國容器公司董事會首席執行董事和董事長。此時,以經營股票等證券業起家的林勇強正式坐上了美國容器公司的“第一把交椅”,從而完成了他從金融業到實業的角色轉變。從此,在華爾街——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地獄與天堂俱兼的地方,“華人小子”成為了成功的代名詞。也就是在這一天——在他完成從空對空的股票交易業到辦企業的資本家的轉變,也就標誌著他真正邁向了成功!
在旁人看來,擁有高學曆的林勇強為了區區50美元而屈身於小小的巴克股票經紀行,未免太不值。然而,林勇強卻把它當作打好手裏這張壞牌的一個良機。林勇強的成功,不正是高點定位與低點起步相結合的典範麼?
4.成功需要踏實的雙腳,而不是
幻想的翅膀一些人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取得如此成績,可是卻不肯踏踏實實的努力,隻在自己幻想取得的成績上,沾沾自喜。總有一天,真相會敗露,到那時,自慚形穢得無地自容,才明白是虛榮害了自己。
愛默生告誡我們:“當一個人年輕時,誰沒有空想過?誰沒有幻想過?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標誌。但是,我的青年朋友們,請記住,人總歸是要長大的。天地如此廣闊,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們的不僅僅是需要一對幻想的翅膀,更需要踏踏實實的兩隻腳!”
一年夏天,一位來自馬薩諸塞州的鄉下小夥子登門拜訪年事已高的愛默生。小夥子自稱是一個詩歌愛好者,從7歲起就開始進行詩歌創作,但由於地處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師的指點,因仰慕愛默生的大名,故千裏迢迢前來尋求文學上的指導。
這位青年詩人雖然出身貧寒,但談吐優雅,氣度不凡。老少兩位詩人談得非常融洽,愛默生對他非常欣賞。
臨走時,青年詩人留下了薄薄的幾頁詩稿。
愛默生讀了這幾頁詩稿後,認定這位鄉下小夥子在文學上將會前途無量,決定憑借自己在文學界的影響大力提攜他。
愛默生將那些詩稿推薦給文學刊物發表,但反響不大。他希望這位青年詩人繼續將自己的作品寄給他。於是,老少兩位詩人開始了頻繁的書信來往。
青年詩人的信一寫就長達幾頁,大談特談文學問題,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確是個天才詩人。愛默生對他的才華大為讚賞,在與友人的交談中經常提起這位詩人。青年詩人很快就在文壇有了一點小小的名氣。
但是,這位青年詩人以後再也沒有給愛默生寄來詩稿,信卻越寫越長,奇思異想層出不窮,言語中開始以著名詩人自居,語氣越來越傲慢。
愛默生開始感到了不安。憑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發現這位年輕人身上出現了一種危險的傾向。通信一直在繼續,愛默生的態度逐漸變得冷淡,成了一個傾聽者。
很快,秋天到了。愛默生去信邀請這位青年詩人前來參加一個文學聚會。他如期而至。在這位老作家的書房裏,愛默生問這位青年人詩:“你後來為什麼不給我寄稿子了?”
“我在寫一部長篇史詩。”青年詩人自信地答道。
“你的抒情詩寫得很出色,為什麼要中斷呢?”
“要成為一個大詩人就必須寫長篇史詩,小打小鬧是毫無意義的。”
“你認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鬧嗎?”
“是的,我是個大詩人,我必須寫大作品。”
“也許你是對的。你是個很有才華的人,我希望能盡早讀到你的大作品。”愛默生有點無奈地說。
青年詩人完全沒有聽出愛默生的無奈,而是很自傲地說:“謝謝,我已經完成了一部,很快就會公之於世。”
文學聚會上,這位被愛默生所欣賞的青年詩人大出風頭。他逢人便談他的偉大作品,表現得才華橫溢,鋒芒咄咄逼人。雖然誰也沒有拜讀過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幾首由愛默生推薦發表的小詩也很少有人拜讀過,但幾乎每個人都認為這位年輕人必將成大器。否則,大作家愛默生能如此欣賞他嗎?
轉眼間,冬天到了。
青年詩人繼續給愛默生寫信,但從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寫越短,語氣也越來越沮喪,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在信中承認,長時間以來他什麼都沒寫。以前所謂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寫道:“很久以來我就渴望成為一個大作家,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我是個有才華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這麼認為。我曾經寫過一些詩,並有幸獲得了閣下您的讚賞,我深感榮幸。使我深感苦惱的是,自此以後,我再也寫不出任何東西了。不知為什麼,每當麵對稿紙時,我的腦中便一片空白。我認為自己是個大詩人,必須寫出大作品。在想像中,我感覺自己和曆史上的大詩人是並駕齊驅的,包括尊貴的閣下您。在現實中,我對自己深感鄙棄,因為我浪費了自己的才華,再也寫不出作品了。而在想像中,我是個大詩人,我已經寫出了傳世之作,已經登上了詩歌的王位。”
在信的末尾他誠懇地寫道:“尊貴的閣下,請您原諒我這個狂妄無知的鄉下小子……”從此後,愛默生再也沒有收到這位青年詩人的來信。
那些成功的人總是看似一夜成名,實際上是以他們投入的無數心血作為基礎的。不要以為成功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一個人能夠站在成功之巔,他依靠的不僅是自己的才能,而更多的還有他腳踏實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請你放下縹緲的幻想,正確衡量自己的能力,從腳下開始!
5.實幹重於虛名
有大智者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隻憑虛名而無實際能力長久地屹立。因此,他們在工作過程中不會投機取巧,而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工作,這在那些重虛名的人眼裏,也許應該算作是一種糊塗,或者是傻吧。可是,時間和成績會證明一切。所以,那些看似糊塗、老實的人,實際上並非真糊塗,而是他們比別人更具有長遠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
世上有以金錢財富為榮者,有以職稱名譽為榮者,有以文憑服飾為榮者……然而,這些東西都不能表明一個人的真實價值。如果一個人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創造,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如果不是堅持正直、誠實、高尚的人格,那麼一切財富、地位、職稱、文憑、服飾,以及華而不實的“知名度”,都不過是掩蓋其真相的假麵具。而這假麵具也終究會有被揭穿的一天。
俗話說:發光的並不都是金子。而金子卻一定會發光,我們還是應該分清人生的真實和虛假,力求真實而高尚的人生。
一次老同學聚會上,誰也沒想到阿昆是混得最好的人,更沒想到的是,從畢業至今,他竟然在一個公司待了10年!10年,現在還有誰會在一家公司幹上10年?能做5年就已經是奇跡了。他現在是一家外資企業的生產總經理,年薪20萬。他是自己開小車來的,全班僅他一個。不少同學向他討教成功之道,誰知他隻有一句話:“我隻為今天的牛奶。”
他說:“其實我也曾想過換個環境,但現在的工作這麼難找,再說,你又不能保證新工作會比原來的好,與其這樣浪費精力,倒不如全身心投入到現在的工作上去,多學點東西。我在生產線待了3年,然後當技術員兩年,後來當上了副經理,現在把副字去掉了……為今天的牛奶努力吧,兄弟們,別一山望著一山高。我們常說‘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可是我們必須得為今天的牛奶努力,不然一切都沒有了。”
對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你當然可以謀劃自己的理想和前程,甚至可以放眼世界尋找更好的機會,但不要忘了我們首先得“為今天的牛奶努力”,在每個“今天”執著、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然而今天有一種說法叫做:光有埋頭苦幹的精神不行,還得會搞關係。許多人認為現在學會做人比幹好工作更重要,會“做人”的人吃香,而一門心思幹工作,不過是“傻幹”、是糊塗,得不到一點好處。有人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得出了“光靠實幹要吃虧”的結論。為什麼有人會欣賞“既要幹工作更要拉關係”的觀點呢?問題恰恰出在沒把“做什麼人”、“做老實人是否吃虧”等問題搞清楚。
有些人受社會上流傳的“幹得好不如關係硬”、“辛苦幹一年,不如領導家裏轉一轉”等歪理的影響,片麵相信關係是萬能的,導致價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標準發生偏移,曲解了做人的真諦,把做人之道庸俗化了。如何做人,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我們不否認身邊確有極少數人靠拉關係得到“回報”和“好處”,但絕大多數人是靠實幹獲得進步的,這也是事實。靠實幹贏得進步,才有做人的尊嚴,才能受到他人的敬佩。
《飯後閑話》中寫道: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8年,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用了34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行》用了36年,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
真讓人感歎,我們同時能想到相似的數據:愛迪生發明蓄電池,試驗了1萬多次才告成功;諾貝爾研製無煙炸藥,屢敗屢試,煎熬8年才出成果;居裏夫人於1350多個日夜裏重複著髒重的體力勞動,才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1克(八百萬分之一)的鐳;陳景潤為證明“1+1=2”,拖著嚴重衰竭的病體,頂著種種無知的嘲諷,於鬥室中、油燈下埋頭演算……
以上人物,以文學藝術或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按通常的理解,他們都有卓絕的聰明才智,都屬於天才。然而,這裏非但沒有讀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反而讀出了他們非凡的糊塗勁來。寫一部書,有的數十年,有的盡畢生精力,能說不糊塗?而另外幾位,除了幾近瘋狂地埋頭於自己的選擇,簡直不知世上還有其他可愛的事物,能說不糊塗?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多不勝數,許多聰明的人,有條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沒條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創造條件享受。哪像他們,糊塗到這般地步,連常人應有的享受,也隨便放棄了,而是千方百計自找苦頭來吃!
可是他們的最終成功卻是得益於這種糊塗。
6.愚者爭,智者做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別人的貶斥或不公的評論。此時,任何人都不可能心裏舒服,於是,心浮氣躁者就容易與人發生爭執來證明自己的高明,就算爭論成功也隻能得到對方口頭上的讓步。而真正的聰明人卻永遠都不會采取這種方式去證明自己,而是選擇用實際成績來證明一切。在受到別人質疑的時候暫時沉默,糊塗地對待外界的一切幹擾,而暗地積蓄力量以求厚積薄發。
麥克·史瓦拉是位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他所主持的“六十分鍾”是人人樂道的節目。在剛進入電視台的時候他是一名新聞記者,因他口齒伶俐、反應快,所以除了白天采訪新聞外,晚上又報道七點半的黃金檔。以他的努力和觀眾的良好反應,他的事業應該是可以一帆風順的。
很不幸的是,因為麥克的為人很直率,一不小心得罪了頂頭上司新聞部主管。有一次在新聞部會議上,新聞部主管出其不意地宣布:“麥克報道新聞的風格奇異,一般觀眾不易接受。為了本台的收視率著想,我宣布以後麥克不要在黃金檔報道新聞,改在深夜11點報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