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的哲學全集9(1 / 3)

第八章 進退有度屈伸有理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更多的人是被重負壓折的小樹。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越優秀越會招來小人的忌恨,倒不如學一學柔韌的翠竹,在狂風來襲時左搖右擺,可是卻不會折斷。以柔忍處世,藏鋒不露,屈中有伸,進退有度,此乃大將風度。

1.弱即是強,退即是進

老子說:“深水緩流,淺水急瀑。”年輕人往往會以為前進是惟一的路,以為努力就可以成功,但隻有在經曆過挫折和磨煉之後才漸漸明白,其實人生的道路並不是筆直的,也可以轉個彎,換個眼光或角度,甚至有時候向回走幾步,人生就會有所不同。

《伊索寓言》裏,有則北風與太陽比賽誰比較厲害的故事。大意是說,有次北風跟太陽說,他們應比一比誰的威力大,看誰能讓一個朝他們走過來的人脫下他的外套。說完後,北風就使勁發威,猛力地吹,風愈刮愈大,隻見那人外套卻愈裹愈緊,並沒有多大的效果。這時,太陽露出臉來,用溫暖的陽光照耀著那個人,慢慢地那個人越走越熱,就把他的外套脫掉了。

所以,用暴力並不能使人真正屈服,反而會適得其反。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的時候則變得僵硬;而花草樹木欣欣向榮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待到花殘葉落的時候就是幹枯的了。

柔弱的東西充滿了生機,堅強的東西反而籠罩著死亡的氣息。其實,老子的柔弱主張是針對逞強的作為所提出來的,逞強者必然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世間的紛爭多半是由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所產生的。

所以我們為人處世的時候,不僅要忍,還要柔,或者說柔與忍二者缺一不可。忍可匿強示弱,柔可以退為進,這才是為人處世戰無不勝的法寶。就像時鍾的指針要往前進,後麵的發條卻要往相反的方向轉。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那場“拉鏈門”風波仍存在於許多人的記憶之中,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

克林頓在求學時代就處處表現出他對政治的興趣和卓越的領導能力,進入社會後,他步步為營,從州長到總統,一步一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在他主政白宮的八年時間裏,美國經濟的增長和國際政治地位的提高都彰顯了他的政治才能,但是一場緋聞引發了對他的彈劾。

1998年10月8日,美國眾議院以258票對176票通過了一項決議案,批準對總統克林頓進行不加時間和範圍限製的正式彈劾調查。從而使克林頓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三位接受彈劾調查的總統。美國眾議院提的這項議案是依據美國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的報告做出的,斯塔爾在報告中指控克林頓犯有可以構成彈劾依據的作偽證、妨礙司法、濫用職權等罪名。美國憲法的第二條第四項規定:“總統、副總統及合眾國政府之文官,受叛國罪、賄賂罪或其他重罪輕罪之彈劾與定讞時,應受免職處分。”

這項起源於英國的刑事訴訟程序,一般是由眾院司法委員會對指控證據材料進行審閱,以確定有否開始正式彈劾調查的依據,如果通過了決議,就開始授權司法委員會進行正式的彈劾調查。其結果將由眾院全體投票表決,在眾議院多數同意通過提出彈劾時,被彈劾的官員由參議院進行審理。這次因為彈劾的對象是總統,所以參院的審理需由美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主持,眾議員作為公訴人和辯護人,參議員作為陪審團。

1994年5月,曾在美國小石城的州長質量管理會議擔任登記員的葆拉·科爾賓·瓊斯,起訴克林頓於1991年5月18日曾把她召到旅館房間進行“性騷擾”,並提出索賠七十萬美元。

1998年1月23日,瓊斯性騷擾案的證人、白宮前實習員莫妮卡·萊溫斯基被指控與克林頓有染。克林頓則暗示萊溫斯基否認他倆的關係,同時克林頓在接受瓊斯案“庭外供證”時,也否認與萊溫斯基有任何關係。

1月28日,美國司法部部長珍妮特·雷諾授權獨立檢察官肯尼思·斯塔爾調查萊溫斯基同克林頓的關係。4月1日,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法官蘇珊·韋伯·賴特否決了瓊斯在性搔擾訴訟中提出的一切指控,但指出克林頓不能因行政官員豁免權而免於接受調查。

8月17日,克林頓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承認他和萊溫斯基有“不適當”的關係,並承認他和萊溫斯基的關係是錯誤的,他對此將承擔全部責任。但是他強調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沒有要求任何人撒謊、隱藏和銷毀證據或做任何其他違法的事情”。

9月9日,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結束了調查,向國會遞交了一份長達445頁對克林頓的調查報告和36箱附件。報告中稱有11項可能構成彈劾克林頓依據的理由。

其中包括:“有充分和確鑿的證據表明,克林頓總統竭力阻礙司法調查。在瓊斯訴訟案的司法調查中,他參與了各種隱瞞他與萊溫斯基女士關係的活動”;“有充分和確鑿的證據表明,在萊溫斯基女士可能成為瓊斯訴訟案中對其不利的時候,克林頓總統曾努力幫助萊溫斯基女士在紐約獲得一份工作以阻礙司法調查”等。

1999年1月7日,參議院開始對克林頓進行彈劾審判。2月12日,參議院在對克林頓總統彈劾案的最終表決中,以45票讚成對55票反對否決了對克林頓的第一項彈劾條款,即指控他在緋聞案中“作偽證”。以50票讚成對50票反對否決了他“妨礙司法”的第二項彈劾條款。兩項表決都沒有達到憲法規定的對克林頓定罪和免職的票數。至此,參議院審理克林頓彈劾案宣告結束。

在這件事中,當著全世界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可是克林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在向美國人民表明一種態度:我也是個普通人,我承認自己犯的錯誤,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於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

正是因為克林頓的這種態度,反而贏得了大多數美國人的同情和支持,從而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同樣是美國總統,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以他學生時代的一件事來攻擊他:肯尼迪曾經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

如果肯尼迪極力否認、澄清自己,那麼對手可能會拋出更多的證據來打擊他,選民們也都會因為此事而失去對肯尼迪的信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

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的繼續進攻了,就顯得對手沒有一點風度。而且,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一個人如果能為他所犯下的錯誤道歉,而不是隱瞞,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勇氣的、誠實的、正直的。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以退為進的策略,是柔忍之術的完美運用。在主動的情況下,由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人若知進不知退,知欲不知足,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所以,為人處世若能以弱勝強、以退為進,就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煩惱。當我們在人生之路上前行的時候,有時也不妨停下來歇歇腳,或是轉個彎,也許路會更好走。

2.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空間的

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有些人會認為要對別人熱情,要對朋友親近,可是他們所認為的熱情和親近有時候卻並不被別人所接受,這是為什麼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每個人都需要有個人的隱私空間,表現在外部環境上,就是需要和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不同的人所需要的“距離”不同,有的人需要的少些,表現得也就不是很明顯,甚至自己也會認為自己是“事無不可對人言”,和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好到可以穿一條褲子。其實無論是誰,都一樣是有這種需要的。

舉個淺顯的例子,當我們去候車室等車的時候,看到休息區的長椅上還有很多空位,你是會坐到陌生人的身邊呢,還是會保持一定距離坐得離他遠一些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會選擇坐得遠一些的。這就是因為有心理氣泡存在的緣故,每個人都像是被包在這個氣泡裏一樣,隻不過有的大有的小而已。

所以,要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就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千萬不能一廂情願地去和人接近,以免不小心侵犯了他人的心理氣泡。

有一個寓言故事:

冬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鳥兒們都飛去溫暖的南方過冬了,連鬆鼠都躲在樹洞裏不肯出來了。森林中有幾隻豪豬冷得直發抖,它們為了取暖就緊緊地靠在一起,可是它們不像兔子們那樣柔軟,可以聚成一團來取暖。豪豬們的身上可是長著堅硬的長刺的,當它們彼此接近的時候,那些長刺就會不自覺地張開,把對方紮得直叫喚。因為忍受不了彼此的長刺,它們嚐試了幾次就都各自跑開了。

可是天氣實在太冷了,豪豬們不得不再一次聚在一起,可是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又不得不再度分開。它們就這樣反反複複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在受凍與被刺這兩種痛苦之間掙紮著。

最後,經過多次嚐試,豪豬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適當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彼此刺傷,於是它們安安穩穩地度過了這個寒冷的冬天。

當然,心理氣泡是分了許多層的,由於人們交往熟識的程度不同,所能接近的氣泡範圍也就不同。比如說,我們去參加某人的婚禮時,來賓很多,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我們自然會選擇和認識的人聚在一起。而這些認識的人裏麵,又分為不是很熟悉的人,和比較親近的朋友,那我們自然又會選擇和親近的朋友在一起。如果這些親近的朋友裏有一兩個是我們的至交好友,那很顯然我們最後一定是和至交好友挨得最近。在這裏麵,我們的心理氣泡便分了多個層次,隻允許最親近的朋友離自己最近。

這個氣泡代表著隱私和空間,人們一方麵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另一方麵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有一定的獨享的心理空間。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論和對方關係有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對方一定的心理自由空間。這種適當的距離,會使得彼此感到更舒服和自在,關係也會更融洽和諧。

珊珊覺得很煩惱,她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可是她煩惱的事情不是準備考高中的事,而是自己的好朋友小文有關。

珊珊和小文從小學起就是好朋友了,像對親姐妹似的。小文對珊珊非常好,要是看到珊珊麵有憂色,她就一定會打破砂鍋問到底,而且絕對會兩肋插刀相助。可是珊珊偏偏受不了小文這樣,每次連她日記本裏寫了什麼小文都要問個清楚,去她家玩的時候也不把自己當外人,自己動手從珊珊的抽屜裏找東西,這些都讓珊珊有些反感。於是珊珊便下意識地疏遠小文,可是小文就會很難過,飯也吃不下,整天眼淚汪汪的,這讓珊珊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壞了,隻好向小文道歉,兩個人又重歸於好。可是用不了多久,珊珊便又開始煩小文的“纏人功”,之前的情景就又會上演一遍。久而久之,兩個人都很痛苦。

其實珊珊的苦惱在成人社會裏也是很常見的,我們往往會遇到這種人,讓我們承認他們的好心,卻難以接受他們的好意。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掌握一個度,過分的熱情刺破了我們的心理氣泡,令我們感到緊張和不適。

掌握人際交往的分寸是一門藝術,不懂得柔與忍的做人哲學的人就很難把握。尊重他人的隱私,不打探,不議論,不參與——除非他邀請你這樣做——這是個人修養的表現,也是高層次的信任和關愛。如果不能把握好這個度的話,即使是好朋友也免不了演變成批評和挑剔,最後結束友誼。畢竟彼此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即使之間相似度再高,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無可避免地會存在差異。所以,人與人相處需要尊重對方的心理氣泡,給對方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間。也隻有這樣,友誼才會長久。

3.隻要一個巧妙的轉折

有些時候,我們隻是需要一個巧妙的轉折,就可以把已經看似陷入困境的問題起死回生,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這也是柔忍之術的一種體現,是以退為進的一種方式。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顧問李·艾維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洛克菲勒、查爾斯·施瓦布及其他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或公司都會就一些重大決策向他谘詢。他曾經很妥善地處理了一個非常為難的事件。

當時,李·艾維正在英國,準備邀請著名的阿斯特夫人出席為正在紐約派克路上建築中的阿斯特利亞賓館舉行的奠基典禮。阿斯特夫人是紐約有名的慈善家,也是社交名媛。

阿斯特夫人說:“非常抱歉,這件事我恕難從命。你之所以來請我,不過就是想替那家賓館做廣告罷了。”

接下來李·艾維的回答著實讓她大大的吃了一驚:“的確如此。”

但是,他接著又說:“不過,你自己不也會有所收獲嗎?你可以借此接近更多的群眾。”於是他詳細地向阿斯特夫人介紹了這個典禮將會通過收音機向全國廣播,而且,他表示並不需要阿斯特夫人發表什麼演說,隻要她到場就行了。之後李·艾維又再三地向她表明了他們的誠意。結果,這些話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阿斯特夫人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在這個事例裏,顯而易見,李·艾維的出乎意料的坦白是讓阿斯特夫人同意接受邀請的關鍵,因為他的坦白承認表示出了讓步,這也就使得阿斯特夫人無法絕拒聽他接下去的解釋,然後李·艾維迎合阿斯特夫人的想法進行勸說,最後他終於勝利了。

這便是運用柔忍之術的一個小小的成功。

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懂得進退與轉折的道理的,尤其是當這個轉折與“退”是異曲同工之時,特別讓人難以接受。可是不管個人的主觀願望如何,隻知進不知退,隻知直行不知轉折,可能都會使得事情的發展轉向失敗。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在秦孝公時以“商鞅變法”的功績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時鞏固了秦國的統治。然而,這位著名的政治家最後卻遭到了五馬分屍的極刑,死後仍是罵聲不絕。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變法主要內容有:廢除舊的“世卿世祿”製,製定二十級爵,也就是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廢除分封製,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實行什伍製度,同於後代的保甲製度,以便加強管理和統治人民;廢除“井田製”,實行土地私有製度;獎勵耕織,而壓製工商;統一鬥、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

原本秦孝公是商鞅變法的有力支持者,也是他最大的靠山,有了秦孝公的支持他才能斷然采取了極其嚴厲的政治改革措施,為秦國政治清明、富國強兵做出了根本性的貢獻。可是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朝野之間一片反對之聲,或明或暗地樹立了無數政敵。開始的時候有秦孝公的支持,政敵們對商鞅無可奈何。

商鞅的政績逐漸使秦孝公感到了威脅,據說,秦孝公曾假意要傳位給商鞅來試探他。雖然當時商鞅沒有接受,但是已經被秦孝公所猜忌,有個叫趙良的人引用“以德者榮,求力者鹹”的典故來勸他急流勇退。可是商鞅卻不以為然,結果被秦孝公逐漸架空,勢力不如從前。等秦孝公去世後,新王即位,政敵們便紛紛策謀陷害他,使商鞅最終以謀反罪名被處以極刑。

如果當初商鞅能夠選擇急流勇退,或許還能夠功成身退。可惜他太不識時務,隻知進,隻知厲法嚴刑,而不知道運用策略,不知道該在適當的時候轉折或謙退,所以引起了眾怒,才會得到如此悲慘的遭遇。

4.避免正麵衝突,迂回取勝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無論如何都得去麵對這些,而且需要忍耐的就得忍耐,在忍耐中設法找到轉機,這才是做人的哲學。

有時候我們遇到的事情,雖然自己才是正確的一方,可是情勢所迫,卻不得不退讓。這種時候,就應該設法避免正麵衝突,迂回取勝。

三百多年前,建築設計師克裏斯托·萊伊恩受命設計了英國溫澤市政府大廳,他運用工程力學的知識,依據自己多年的實踐,巧妙地設計了隻用一根柱子支撐的大廳天花板。但是一年以後,在進行工程驗收時,市政府的權威人士對此提出了質疑,並要求萊伊恩一定要再多加幾根柱子。

是啊,誰見過那麼大的大廳居然隻有一根柱子來支撐的?這也太不安全了!在裏麵工作的人會隨時擔心被掉下來的天花板壓在下麵的。

萊伊恩對自己的設計很有自信,因此他非常苦惱。堅持自己的主張吧,他們肯定會另找人修改設計;不堅持吧,又有違自己為人的準則。矛盾了很長時間,萊伊恩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在大廳裏增加了四根柱子,但它們並未與天花板連接,隻不過是裝裝樣子,糊弄那些自以為是的家夥。

三百多年過去了,這個秘密始終沒有被發現。直到後來市政府準備修繕天花板時,才發現萊伊恩當年的“弄虛作假”。

作為一個建築師,萊伊恩或許並不是最出色的,但作為一個自然人,他無疑非常偉大。這種偉大表現在他始終恪守著自己的原則,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辦法抵達勝利。

清中期著名才子紀曉嵐很善於駕馭言語,他留下了許多巧妙詼諧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紀曉嵐泛舟湖上賞風景,突然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愛卿,‘忠孝’二字當做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笑眯眯地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紀曉嵐愣了一下,隻好說:“臣領旨。”

乾隆看著他迷茫的樣子,更高興了,說:“那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紀曉嵐想了想,說:“跳河。”

“好吧!”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真的去自殺,於是靜觀其變。隻見紀曉嵐走到船頭,作勢欲跳,忽然又停了下來,向湖中拜了幾拜,然後又像是在和什麼人講話的樣子,神情漸漸氣憤,又過了一會兒就走回到乾隆身邊。

乾隆笑問道:“紀愛卿何以未死?”

紀曉嵐坦然道:“臣剛才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

“哦?”乾隆來了興致,“此話怎講?”

“我站在船頭正準備往下跳的時候,忽然看到屈原從水中出現,他站在水麵上對我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他若真是與當年的楚王一樣昏庸,你再死也不遲啊。’我非常生氣,當即回複他說:‘我主當然不是昏君,所以我今天也不會跳下去陪你。’”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也。”

之前乾隆根據紀曉嵐解釋的“忠孝”之道順理成章地命他去死,紀曉嵐臨陣進退都沒有道理,隻有迂回出擊,才能主動創造契機,改變不利的局麵。

正是因為紀曉嵐的巧妙迂回,才能在不損害乾隆麵子的情況下,避免了跳進湖裏灌冷水的禍事。

對於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如果不能正麵反擊,需要忍耐,那不妨采用迂回婉轉的策略,避開對手的優勢,盡量堅持自己的原則,攻其不備,巧妙獲勝。

5.機會需要等待

不管一個人經受了多少打擊,也不管他經曆了多少苦難,隻要有恒心,有耐力,有毅力,總會找到生機。哪怕是那種不得不隱忍等待的時候,也會抱有希望和夢想,因為他們知道,隻要忍耐就一定可以渡過難關。

奧格·曼狄諾喜歡講這樣一個故事:

賣花的老太太微笑著,又老又皺的臉上蕩著喜悅。不知是被什麼樣的情緒所激動,我挑了一朵花,對她說:“今天早晨你看起來很高興。”

“為什麼不呢?一切都這麼美好。”她穿得相當破舊,身體看上去很虛弱。因此她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不由自主地說:“你很能承擔煩惱。”

“耶穌在星期五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後就是複活節。所以,當我遇到麻煩時,我就學會了要等待三天。隻要等待三天,一切就都恢複正常了。”她說著,然後向我說再見。

從此,我一碰到麻煩,那個賣花的老太太的聲音便回響在耳邊:“等待三天。”

忍耐是需要勇氣的:對一個理想或目標全身心地投入,而且要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百折不回。懦弱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白朗寧所說:“有勇氣改變你能夠改變的,願意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並且明智地判斷你是否有能力改變。”

王猛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劇縣,年幼時因戰爭動亂,他隨父母逃難到了魏郡。在王猛年輕的時候,曾經到過後趙的都城——鄴城,這裏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惟獨有一個叫徐統的,見了他以後非常驚奇,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徐統召請王猛為功曹,可是王猛不僅不答應徐統的召請,反而逃到西嶽華山隱居起來。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應該幹功曹之類的事,而是應該去幫助一國之君來幹大事,所以他隱居在山中,靜觀時勢變化,等待機會的到來。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漸強大。354年,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帶兵北伐,擊敗了苻健的軍隊,把部隊駐紮在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徑直到桓溫的大堂求見。桓溫請他談談對當時局勢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下,一邊把手伸進衣襟裏去捉虱子,一邊縱談天下之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見此情景,心中十分驚奇,他對王猛說:“我遵照皇帝之命,率十萬精兵,號稱正義之師前來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以安天下。可是,關中豪傑卻沒有人到我這裏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說:“您不遠千裏來討伐敵寇,長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來,大家都揣摩不透您的心思,所以才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