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的哲學全集9(2 / 3)

桓溫沉默良久。王猛的話正擊中了他的要害,他的打算是,自己平定了關中也隻能得個虛名,而實際利益是歸朝廷所有的,與其消耗實力,為他人做嫁衣裳,還不如擁兵自重,為自己將來奪取朝廷大權保存力量。

正因為王猛一言中的,桓溫更加認識到他的非同凡響,便道:“這江東沒有人能比得上你。”

後來,桓溫退兵了,臨行前,他送給王猛漂亮的車子和優等的馬匹,又授予王猛高級官職“都護”,請王猛隨他一同南下。但王猛拒絕了桓溫的邀請,繼續隱居華山。開始的時候王猛的確是想借桓溫這個機會來幹一番事業的,但是他考察桓溫和分析東晉的形勢之後,認為桓溫不是甘心久居人下之人,遲早會反叛朝廷的,但是以桓溫的實力未必能夠成功,自己在桓溫手下很難有所作為。

桓溫走後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繼位的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苻生昏庸殘暴,殺人如麻。苻健的侄子苻堅想除掉這個暴君,於是廣招賢才,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聽說了王猛的名聲,就派尚書呂婆樓去請王猛出山。

苻堅與王猛一見麵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雙方的意見不謀而合。苻堅覺得自己遇到王猛就像三國時的劉備遇到了諸葛亮;王猛覺得眼前的苻堅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對象。於是,王猛留在苻堅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

公元357年,苻堅一舉消滅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國君,而王猛就成了他手下的得力助手,任中書侍郎,掌管國家機密,參與朝廷大事。王猛36歲時,因為才能突出,精明能幹,一年之中連升了五級,成了前秦的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為苻堅治理天下出謀劃策,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傑出政治家。

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終年51歲。苻堅這時才38歲,他為失去這位得力助手而十分痛心,經常悲傷流淚,不到半年頭發都斑白了。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從。”王猛正是以此為目標,才會兩度拒絕高官的召請,最終選擇了苻堅作為效力對象。他忍住了一般人求遇心切、急於求取功名富貴之心,直到遇到真正的明主才投身仕途。這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或者機遇不足的時候,不妨也耐心等待一段時間。隻要沉住氣,真正的機會總會來到麵前的。

6.委屈退讓也許是在更進一步

《菜根譚》裏說:“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前人雲: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

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應罷手不幹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應該退讓婉轉的時候,就要痛快地退讓。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柔與忍的做人哲學中的一條錦囊妙計。

範蠡追隨越王勾踐二十多年,苦其心誌,運籌謀劃,終於滅了吳國,報了會稽之辱。勾踐稱霸諸侯後,範蠡也被封為將軍。

但範蠡深知勾踐為人,隻可同患難,不可共安樂,於是急流勇退,攜妻將子,揚帆過海,秘密離開了越國。離開之前他曾勸文種一同隱退,但是文種眷戀權勢,又認為自己與勾踐共同患難,必然不至於遭到迫害,就沒有同意。可惜文種沒有聽範蠡的勸告,最後終於被勾踐所殺。

範蠡輾轉到了齊國,改名換姓,自稱為鴟夷子皮,在海邊定居下來。從此,率子整治家業,開發經營。以前會稽山上時範蠡曾與另一位謀臣計然共事,計然說:“要打仗就要備戰,備戰就要與貨物打交道。隻有知道貨物的生產季節和社會需求關係,才算是知道貨物。季節和需求關係能夠明確,則天下所有貨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夠看得清楚了。”計然給勾踐出過不少計謀,使戰敗的越國很快就富起來。

範蠡從計然的策略中得到啟示:“計然的策略共有七項,越國隻用了五項就能如願以償。他的策略對於治國行之有效,如果用於治家,我想必有收益。”於是他依計而行,果然,沒多久,就在海邊積累了數十萬財產。

齊國人看他賢能,又善於理財,便請他出來為卿相。範蠡喟然長歎:“在家能積聚千金,外出能官至卿相,對於普通人這是再高興不過的事了,但長久地享受這些尊榮和名聲並不吉利啊!”於是,他拒絕了召請,把大部財產分給親朋好友和鄰裏鄉黨,隻隨身藏著些珍貴的珠寶,秘密離開齊國,到達宋國的都城陶。

範蠡看到陶位於天下的中心,與諸侯各國四通八達,來往貨物都在此交易,認為在此地經營很容易致富,便在陶定居下來,自稱陶朱公。從此,父子刻苦節儉,親自耕種畜牧,兼營商業。由於他們對商品的屯積或脫手,善於看準行情,把握時機,在販進賣出之中,獲取十分之一的利潤,沒幾年,又積累了上億的家產,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

範蠡的聰明之處在於他知道何時該進何時當退,該進的時候義無反顧,該退的時候絕不眷戀猶豫。

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員侯波在表演時說:“我住的旅館,房間又小又矮,連老鼠都是駝背的。”那家旅館的老板知道後十分生氣,認為侯波詆毀了旅館的聲譽,如果不公開道歉的話就要控告他。

於是侯波在電視台發表了一個聲明,向對方表示歉意:“我曾經說過,我住的旅館房間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這句話說錯了。我現在鄭重更正: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

“連那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意在說明旅館小而矮;“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雖然否定了旅館的小和矮,但還是肯定了旅館裏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實是批評旅館的衛生情況,不但堅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諷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再來看個故事,英國牛津大學有個名叫艾爾弗雷特的學生,因能寫點詩而在學校小有名氣。一天,他在同學麵前朗誦自己的詩。有個叫查爾斯的同學說:“艾爾弗雷特的詩我非常感興趣,它是從一本書裏偷來的。”艾爾弗雷特勃然大怒,非要查爾斯當眾向他道歉不可。

查爾斯想了想,答應了。他說:“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講過的話。但這一次,我認錯了。我本來以為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曾讀過的一本書裏偷來的,但我找到那本書翻開一看,發現那首詩仍然在那裏。”

兩句話表麵上不同,“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讀的一本書裏偷來的”,也就是指艾爾弗雷特抄襲了那首詩;“那首詩仍然在那裏”,指的是被艾爾弗雷特抄襲的那首詩還在書中。意思沒有變,而且進一步肯定了那首詩是抄襲的,這種退讓卻達到了嘲諷和揶揄的目的,令人猝不及防,傷得更重。

許多人能伸而不能屈,覺得要退讓低頭是比殺頭還難過的事。當然,要真是殺頭的話,那倒是十有八九會立刻選擇低頭的。其實,有時候退讓不隻是表麵上看來那麼簡單,它甚至會比前進更有力量,更有殺傷力。

做人需要有策略,處世需要懂進退,柔與忍的做人哲學可以教會你這兩點,並衍生出許多為人處世的妙計來。

7.魚,還是熊掌

《孟子》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意思是說: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那我就放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所重視的,正義也是我所重視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那我就舍棄生命而堅持正義。

我們都會有比任何事情都更想要堅持和擁有的東西,也許不止一兩樣。要在其中做選擇,有的時候真的是很困難,可是這種情況又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比如,既想讀書又想娛樂,既想賺錢又想做公益,既想陪老婆燭光晚餐又想和朋友喝酒看球……

當不得不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要慎重,要知道哪一個才是你更加珍視的。

諸葛亮治理蜀國,事必躬親,因此非常勞累。楊容曾經勸諫他說:“作為丞相,您治理方麵應有體統,上下不能侵犯。”意思是說,您是當丞相的,隻要管好直接下屬,讓他們全心全力地為國辦事,考察他們的德行政績,但是不要去過問下屬的下屬,因為他們有他們的上司在監管。可是諸葛亮沒有聽他的,結果雖然把蜀國治理得不錯,可是自己卻費心勞神而喪命。

對於高層領導來說,應該汲取諸葛亮的教訓。雖然有責任感是好事,但是事無大小都要親自過問就實在有點愚蠢了。高層領導隻要認真謹慎地挑選好中層幹部,加以提拔任用,教導他們如何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至於中層幹部下麵的基層人員的提拔與任用,以及他們的工作績效等瑣事,應該由中層幹部去管理,自己就不要詳細過問了。因為培養中層幹部就是為了讓他們做這些事的,如果自己把他們該做的事都做了,那中層幹部又去做什麼呢?這種過問就是侵職,就是不懂得“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自己弄得非常累,而底下的人卻很閑。這是不對的,因為身為高層領導是要作重要決策的,如果精力都浪費在那些小事上,又怎麼能處理好大事呢?而且這樣也不利於人才的培養,任用中層幹部可不是用來當擺設的啊。

有一天,元順帝在欣賞宋徽宗的書畫,稱讚不已。這時奎章閣學士說:“徽宗是位多才多能的人,惟獨一件事沒有才能。”元順帝問是什麼事,奎章閣學士說:“他惟獨不會當皇帝。身為皇帝,管理好國家是本分,皇帝最重要的才能就是當好皇帝,可是他卻不是這樣的。連國家都受到破壞了,他這個當皇帝的書畫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北窗灸裸記》中周正夫說:“宋仁宗百事不會,隻會做官。”一個做帝王的,隻要當好帝王就夠了;一個做宰相的,隻要會做宰相就行了。所以仁宗在曆史上有明君之明,而丙吉有名相之稱,這就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的原因。

我們在日常處理事務的時候也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結果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反而沒有時間去做真正該做的事情了。而事情的重要與否同結果有著緊密聯係。重要的事情是那些對我們的使命、價值觀、優先的目標有幫助的事情。確定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並確保自己集中精力做好這些事,這才是平衡的生活方式的基本條件。

裏基·亨利是在貧窮中長大的。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棒球明星。當亨利16歲的時候,已經能征服棒球了,他能以每小時90英裏的速度投出一個快球,並且能擊中在橄欖球場上移動的任何東西。不僅如此,最幸運的是他高中的教練是奧利·賈維斯,賈維斯教練不僅對亨利充滿信心,而且他還教會了亨利如何對自己也充滿自信。

曾經在亨利和賈維斯教練之間發生了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並且永遠地改變了亨利的一生。

那是在亨利高中三年級的那年夏天,一個朋友推薦他去打一份零工。這對亨利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它意味著他將會有錢去買一輛新自行車,添置一些新衣服,並且,他還可以開始攢些錢,以便將來能為媽媽買一所房子。想像著這份零工的誘人前景,亨利真想立即就接受這次難得的機會。

但是,亨利也意識到,為了保證打零工的時間,他將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棒球訓練,那就意味著他將不得不告訴賈維斯教練自己不能夠參加棒球比賽了。對此,亨利感到非常害怕,但他還是鼓足勇氣,去找賈維斯教練,並決定把這件事情告訴教練。

當亨利把這件事告訴給賈維斯教練的時候,教練果然就像亨利早就料到的那樣非常生氣,“今後,你將有一生的時間來工作,”他注視著亨利,厲聲說,“但是,你能夠參加比賽的日子卻能夠有幾天呢?那是非常有限的。你浪費不起呀!”

亨利低著頭站在他的麵前,絞盡腦汁地思考著如何才能向他解釋清楚自己要給媽媽買一所房子以及自己是多麼希望自己能夠有錢的這個願望,他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麵對教練那已經對自己失望的眼神。

“孩子,能告訴我你將要去幹的這份工作能掙多少錢嗎?”教練平靜下來問道。

“一小時3.25美元。”亨利仍舊不敢抬頭,囁嚅著答道。

“啊,難道一個夢想的價格就值一小時3.25美元嗎?”教練反問道。

這個問題,再簡單、再清楚不過了,它明白無誤地向亨利揭示了注重眼前得失與樹立長遠目標之間的不同,他不再彷徨了,因為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真正應該選擇的是什麼。

就在那年夏天,亨利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去了,就在那一年,他被匹茲堡派爾若特棒球隊選中了,並且簽訂了合作協議。此外,他已經獲得了亞利桑那大學的橄欖球獎學金,它使亨利獲得了大學教育。後來他在兩次民眾票選中當選為“全美橄欖球後衛”,在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隊員第一輪選拔中,亨利的總分名列第七。1984年,亨利和丹佛的野馬隊簽訂了170萬美元的協議,終於圓了為媽媽買一所房子的夢想。

歌德曾經說過:“做最重要的事情,可千萬別被那些最不重要的事情隨意擺布,永遠不要。”這真是警世恒言,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常把自己80%的時間花費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而在這些事情上我們並不能獲得多少價值。如果能放棄這些低價值的活動,那我們就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去處理重要的有價值的事,並因而得到更多的成就感。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固然魚與熊掌兼得是人所願也,可是總有不能兼得的時候。能懂得該取什麼該棄什麼,就是懂得了做人的哲學道理。

8.欲取之必先予之

想獲得利益,就先要付出代價。所謂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就是這個道理。農民想要收獲糧食,就必須先在春天播種,夏天耕種,秋天收割;學生想要考試取得好成績,就必須認真聽講,多做複習;業務員想取得好的業績,就必須先培養好客戶;歌手想要讓大家接受自己,也得先把音樂做好,還要學習表演技巧。

和以退為進的道理一樣,先予後取的要領在於不計當前利益,著重長遠利益,吃小虧、占大便宜,所有的退卻和付出都是為了給將來更大的發展做鋪墊的。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為了確保在日本的銷售市場,可謂是深謀遠慮。他們從解決城市的汽車與道路的矛盾入手,成立了“豐田交通環境保護委員會”;在東京車站和品川車站首次修建了“人行道天橋”;還投資3億日元在東京設立了120處電子計算機交通信號,使交通擁擠的現象得到緩解;另外,還投資創立了汽車學校,培養更多的人學會開車;還為兒童修建了汽車遊戲場,從小培養他們學習駕駛本領。豐田的良苦用心最終如願以償,他們的汽車銷量日益增多,公司效益也相當可觀。

有一家超市采取的經營策略也是“欲取先予”的方針。這家超市雖然麵世不久,但采取分期分類推出低價、全方位整合策略,在顧客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他們采取每天推出幾種熱銷商品,實行特價銷售,並結合各種節假日,輔之以廣告、海報等多視角、多渠道宣傳,雖然時間不長卻聲名鵲起,一舉奠定了良好的口碑。

和一般商家不同的是,這家超市沒有將滯銷、積壓的產品變相打折,也沒有搞華而不實的所謂全場折扣、甩賣活動,而是以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即人人都離不開的商品作龍頭,引領消費需求,讓人感到店家的誠心誠意、實實在在。這樣一來,消費者耳聞目睹,看到有“利”可圖,競相前來選購。

在某一樣商品上,店家或許是微利,或是低於進價銷售,表麵上看是虧了。可是顧客趨之若鶩的同時,人流量上升,在買低價商品的時候,兩個人中至少有一個會順便也買點別的東西,這樣一來,店家不僅沒有虧本,反而一舉兩得、名利雙收。

所以,有時候走彎路是必須的,迂回而行要比盲目向前可靠得多,也更容易達到目的。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狗和雞關在兩堵短牆之間,在狗和雞的前麵用鐵絲網隔開放了一盆飼料。雞看到飼料後,馬上直衝過去,結果左衝右撞就是吃不到食物。狗先是蹲在那兒直盯盯看著食物和鐵絲網,又看看周圍的牆,然後轉身往後跑,繞過短牆,跑到鐵絲網的另一邊,結果吃到了食物。

看來,狗比雞聰明得多,那麼,人呢?人會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呢?其實,我們在考慮某個問題時也有上述類似的現象。有的人總是死抱正麵進攻的方法一味蠻幹,卻絲毫不能解決問題;而有的人則采用迂回戰術,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

9.人生不要太盲目

在柔與忍的做人哲學裏,“柔”字是很重要的一個訣竅。最常為人使用的一個例子就是水,水是至柔的,可是又與堅韌、毅力、變通等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掌握好“柔”,會更好地體會“忍”,掌握了“柔”與“忍”,則為人處世暢通無阻。

在我們的生活裏,可以看到很多人的生活其實是很盲目的,就像羊群一樣,許多羊在一起盲目地左衝右撞,隻能顧及眼前,不會看到將來。

有一件真實而又引人深思的小事。

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給法國的小學生和上海的小學生先後出了下麵這道完全一樣的測試題:一艘船上有86頭牛、34隻羊,問:這艘船的船長年紀有多大?

法國小學生的回答情況是,超過90%的同學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道測試題根本沒辦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師的“糊塗”。顯而易見,這些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上海小學生的回答情況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學認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歲。隻有10%的同學認為此題非常荒謬,無法解答。做出正確回答的同學竟然隻有10%!

這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很驚訝,兩國的小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他通過對上海這80%小學生的調查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做出錯誤的答案,是因為他們堅信不移地認為:“老師平時教育我們,隻有對問題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話,就連一分也得不到。老師出的題總是對的,總是有標準答案的,不可能沒辦法做,也不可能沒有答案。”

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在總結這兩次實驗的時候,引用了下麵的幾句話:

第一句話是笛卡爾說的:懷疑就是方法。

第二句話是法拉第說的:在學術上不盲從大師,他應當重事不重人,真理應當是他的首要目標。

第三句話是愛因斯坦說的:科學發現的過程是一個由好奇、疑慮開始的飛躍。

然後,他頗有感觸地講道:“應當教育孩子敬重老師,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沒完沒了地懷疑才是缺點。隻有敢於懷疑,才能減少盲從。有懷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懷疑的影子。”

如果自己沒有判斷力,隻是人雲亦雲地生活,那麼除了有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外,就沒有其他的積極的動力,但就是這點不滿、不甘心,往往還會因為各種壓力而轉化為毫無用處的牢騷。每天都重複著相似的生活,從來沒有為改變這些而做出什麼實際的努力……

有這樣的說法:同樣的一個創意,第一做的是天才,第二做的是庸才,第三做的是蠢才。由此可見盲從者的悲哀。

因此,要想擺脫這種盲從的怪圈,你必須保持自己的個性,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力,絕不能做一隻溫順的羔羊,而要做一頭狼。狼懂得合作,在狼群中有嚴明的秩序、自覺的紀律和明確的行動目標。同時,狼也有極強的生存能力,獨行千裏,仍能保持一定的危機預警力、攻擊力和抗爭力。

狼的這些特性,使它獲得了陸地食物鏈中“最高終結者”的稱號,人們在驚恐其凶殘冷酷的同時,也不得不為其靈敏的危機處置能力和頑強的拚搏精神所驚歎。

你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而這種個性會把你和其他人區分開來。即使你是一隻羊,也要成為一隻獨具個性與眾不同的羊。

要想不盲從,我們就要學會運用頭腦,多思考,也就是掌握和運用“柔”字訣。一個經常思考的人是不會變成庸才的。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多動腦、多思考,才能有從宏觀把握事情全局的氣魄,才能與眾不同。

有一次,某電視台請了一位商界奇才做嘉賓主持,希望能聽他談談成功之道,以對觀眾有所啟發。

他淡淡地一笑,說:“我先出一道題考考你們吧。”

“某地發現了一處金礦,於是人們一窩蜂地擁去開采,都夢想著成為富翁。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道,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有人說:“繞道走,當然,這樣就費點時間。”

還有人說:“幹脆遊過去。”

這位商界奇才一直含笑不語,等人們議論聲過後,他才說:“為什麼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買一條船去開展營運?”

全場愕然。

他接著說:“在那樣的情況下,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的,因為前麵有金礦啊!”

換一種思考方式,結局就會截然不同。這是善於運用柔與忍的做人哲學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不會讓自己被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所束縛和囚困。這也是為人處世時能屈能伸的一種表現。

10.別讓已知的事物成為你的限製

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被已知的事物限製住自己的思路,常常用已知去判斷未知,如果不能和自己已有的知識對應上,就不加辨別地將之一律當作邪說異端,或是完全錯誤的事。

這樣做無疑是限製了自己的發展,因為已經滿足於現狀,而不再謀求進步。對於為人處世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哥倫布是15世紀的著名航海家,他經曆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新大陸。

對於他的這個重大發現,人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很多榮譽,但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沒什麼了不起,話語中經常流露出諷刺。

一次,哥倫布去朋友家中作客,談笑中又提起了哥倫布航海的事情,聚會中的眾人開始嘲笑他。哥倫布聽了他們的話,隻是淡淡一笑,並不與大家爭辯。

但當有人的言論漸漸偏激起來,已經超過了開玩笑的程度時,哥倫布起身來到廚房,拿出一個雞蛋對大家說:“誰能把這個雞蛋豎起來?”

大家一哄而上,這個試試,那個試試,結果都失敗了。

“看我的。”哥倫布輕輕地把雞蛋一頭敲破,雞蛋就豎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