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同事交往和諧第一
同事關係是十分重要的社交關係。一個人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接觸最多的除了家人就是同事,維係和諧的同事關係一方麵可以讓自己心情愉快地完成八小時的工作,另一方麵對自己的工作和整個職業生涯都大有助益。因此,掌握一些與同事交往的社交技巧是提高個人為人處世整體水平的玄機之一,也是低調做人哲學的重要內容。
1.維護和諧的同事關係是處世哲學
的重要環節同學時代的友誼固然可貴,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踏入社會後,麵對朝夕相處的同事,又該如何與之相處呢?
同事關係與同學關係大不相同,你麵臨的不是同齡人,各人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價值觀念、處世哲學等不可能完全一致。你們之間關係的狀況可能會有這樣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和諧的階段。在頭三四年裏,大家對單位、工作、同事都還陌生,都需要摸索工作規律,了解單位和同事們的情況,這一時期安全需要是你們共同的優勢需要。同樣的需要、同等的地位、相同的感情把你們緊緊聯係在—起,你們可以做到無話不談、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你們的關係可謂親密無間。
第二階段:不和諧的階段。數年後,你們對單位、業務工作都熟悉了,與同事建立起一定的人際關係,此時尊重和自我需要成為優勢需要,相當關心其他的同事、特別是領導對“我”的評價,關注“我”在單位的作用、地位和前景。然而,由於各自的能力、人際關係、機遇等因素,你們之間開始產生差距:評價、地位、作用、發展前途不同。此時,你們相互間不再像以往那樣可以推心置腹地無話不談了,相互間心理投入“量”減少了,關係不知不覺地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第三階段:沉重的階段。此時,你們的職務發生了變化,有的人得到提升,有的人還在原地踏步,自我實現的前景似乎有所不同。客觀上的地位差別,往往會形成主觀上的心理距離,甚至有人會產生命運不好、懷才不遇等感覺,於是交往的頻率必然相應減低。然而,人是有感情的,回首往事,大家心中不免有些悵然,為什麼彼此不能始終保持第一階段關係呢?也就是說,為什麼大家不能建立並發展起坦誠平等、互讓互諒的關係呢?
要克服以上的分歧是可能的,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同事關係並不少見。但是,良好的同事關係不會自然形成,需要大家共同遵循一定的行為準則。
行為準則之一:用你的行為使同事認識到,與你相交是安全的。換言之,使對方得到安全感。根據馬斯洛的“金字塔”,安全需要是人的低層次需要,但卻是必不可少的首屬需要。為此你應該:在與同事交往中不探聽、更不可揭露他人的隱私;不背後道人之長短,更不可搬弄是非;人孰無過,因此要不記人過錯,更不可存報複之心;不狂妄自大,更不可事事處處盡占上風。這樣,同事們自然會認為你既是忠實可靠的同事又是朋友,便會毫無顧慮地同你交往、合作了。
行為準則之二:需要的滿足是相互的,人際交往的目的是彼此滿足需要。在人際交往中一方傳輸信息、感情或者物質等等,另一方理應相應的作出回報,如態度的轉變、交往頻率和深度的增加、感情的融洽、關係的改善等等。如果人際交往中付出和回報不平等,則人際關係將受到影響。如果你待人真誠、不謀私利、急人所急、豁達大度,那麼同事關係一定是好的;反之,若有己無人,盛氣淩人,貪得務多,粗魯野蠻……那麼同事關係必然不好。
行為準則之三:注意交往的時空距離。我們已經知道,人際關係一般與交往距離的遠近,交往時間的多少、長短成正比,因此一個班組、一個辦公室的同事關係一般較密切。為了便於向同事交換信息,溝通感情,消除隔閡——也即消除交往中對另一方傳輸的信息的誤解,一般需要進行麵對麵的人際交往,同時應經常進行交往。然而,我們也要注意交往過度會造成心理及感情上的飽和這一因素。因此,同事間的交往,無論從頻率上講,還是從空間上講都要恰如其分,即保持“君子之交”的時空距離,這樣各自都能冷靜地處理相互關係,不致因交往過密而對另一方產生過高的期望,一旦這一期望不能實現(工作上產生意見分歧或衝突),就會產生失望感,甚至怨恨情緒。反而不利於保持正常的關係。
行為準則之四:正確對待競爭。在現代社會,各單位、公司都有晉升、加薪的機會,每個人都有好勝爭強之心,這是自強不息的表現,也是滿足自我實現需要的表現。因此,同事間相互競爭是正常的。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展開的競爭,有利於相互促進,有利於共同目標和個人抱負的實現,它是組織和個人是否有活力的標誌之一。既然如此,在競爭中大家都應有這樣的認識和態度:在競爭中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獲勝的機會,也有失敗的可能;勝要勝得光榮,輸要輸得坦然;要戒妒——輸者不嫉妒,戒驕——勝者不驕傲。勝負隻說明過去,今天你晉級了,我衷心向你祝賀,誠心向你學習,爭取明天再分高低。在競爭中是對手,在工作中是同事,在生活中是友人;爭而不傷團結,不失風格,得意時不忘形,受挫時不喪誌。這樣,同事關係決不會因競爭而受到損害。
行為準則之五:正確認識自我,表現自我。所謂自我,是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化三者的統一。正確認識自我,就是要對自己的體能、智能、價值、社會權利和義務、社會責任和社會地位等有一個符合實際的評價,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在行為舉止中表現出自尊而不自傲,自愛而不自卑,自律而不自棄。在對待自我理想和抱負的實現方麵,既看到個人的能動性和潛力;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離開社會、離開集體、離開同誌們的協助,自己必將一事無成。這樣我們就會在交往中注意自我和社會大我的結合;我們就會有強烈的與他人交往的熱忱,樂於與同事交換和分享信息、情報;我們就會在與同事和領導的交往中,保持平等自然的態度,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我們就會既有強烈的自我實現願望,同時又有強烈的與他人合作的願望。完全可以肯定,同事們一定會尊敬這樣的人,願意與這樣的人交往、共事。
要搞好同事關係,除了注意以上的五個行為準則外,還要切記如下要點,才能與同事相處得好:
首先要以誠待人,而且要講信用。能贏得別人的信賴,自己也會心安理得,一切都會順利。
欣賞別人的優點最容易博得別人的好感。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人的天性。因此,當你誠心讚譽別人時,對方就會以你為知己。
養成尊重別人私生活的習慣。中國人喜歡噓寒問暖,關懷別人,往往容易流於談論別人的私事。因此要盡量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很多事情,局外人無法了解,更沒有資格去說長道短。
與同事相處,特別要注意公私分明,不能因為是親朋好友而在公事上帶上感情。夫妻或情侶如果在同一辦公室,上班時間最好公事公辦,不要經常粘在一起,以免別人說閑話。
同事工作有成績,千萬不要嫉妒,要真心欣賞別人,向別人看齊,這也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競爭。
每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有時會在心理上築一道藩籬。如果要取得每位同事的密切合作,就應該盡量向別人表示自己的善意,經常考慮別人的立場和利益,不要自認為高人一等。
不要冷語譏諷他人,不要斤斤計較小利,否則,大家會對你望而生畏,設法避開你,這樣你將失去與同事合作的機會。
使人有安全感,是你與同事相處的關鍵。前麵已經提及多次。不要計較他人的過錯,不要使人感到你有報複的意圖。與別人談話不能要求次次占上風、討便宜,這樣你才能成為最忠誠可靠的朋友。
古人說:“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用現代話來說,同事、上下級關係和諧則萬事興,也就是單位的生產率、工作效率可以提高,組織的計劃、目標能順利實現,團體中個人的願望和抱負也可因此而實現。
2.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對手”,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同事之間不但有競爭,還有合作。
坐在一起的同事常常侃大山,雲山霧罩,歡聲笑語,氣氛可說十分融洽。可誰知,在這種氛圍背後,卻會陰霾密布。因為是同事,因為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同資同輩,他們之間就存在競爭。存在競爭就容易讓人拋掉正常的心態,於是笑裏藏刀、綿裏藏針、排擠迫害等等招術便紛紛登場,因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對手”。
韓非是名傳千古的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當初他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見到《孤憤》、《五蠹》這些文章,深有感觸地說:“我如果能見到這個人,並與他交往,就是死了也沒什麼遺憾的了。”李斯說:“這是韓國的韓非所寫的文章。”秦王為了得到韓非就立即攻打韓國。其實,韓非在韓國並沒有受到重用,韓國國君是在亡國之際,才想起韓非的用場,派他出使秦國。
韓非入秦之後,眼見強秦之勢,不但忘記了出使秦國的重任,反而上書秦王,直陳己見。秦王閱畢,正合胃口,更添對韓非的敬慕,便欲封官重用。
然而,韓非入秦,卻引起了李斯的恐懼。他與韓非曾同時師從荀子學“帝王之術”,李斯深知自己才華不及韓非,現在二人同事一主,日後定然韓非占盡風頭,而自己則屈居其下。
於是,李斯向秦王進諫道:“韓非是韓國的公子,現在大王要兼並諸侯,韓非終究會幫助韓國,而不會幫助秦國,大王若久留他在秦國然後再放他回國,這是自留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殺了他。”秦王認為他講得有道理,便下令將韓非囚禁。李斯既怕秦王反悔,又怕韓非上書自辯,便派人送毒藥逼韓非自殺。
一代曠世奇才,隻因可能與李斯同事秦王便遭毒害,韓非也隻能有“既生非,何生斯”的悲歎了。因為韓非的到來威脅了李斯在秦國的地位,視名利為生命的李斯焉能等閑視之?哪管你我曾是同學,哪管你我同在異鄉為異客。因為,“同行是冤家”。
才華過人、鋒芒畢露就容易讓人感到受威脅,所以要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就要用你的行為讓同事感覺到,你的存在不會威脅他的地位,使他有安全感,不可妄自尊大,事事處處占盡上風。這樣,同事就會認為你既是忠實可靠的同事,又是朋友,就會毫無顧慮地與你交往、合作了。
同事間的競爭應該是明刀明槍,因為競爭過後還得繼續合作更不宜與同事爭名奪利,當事業有成時,要與同事謙讓一些。為了一些蠅頭小利爭來奪去,把屬於同事的東西奪來歸於自己名下,就不會有人願意與你合作、相處的,你以後的發展也好不到哪裏去了。
同行不幸成為“冤家”,同事成為“對手”,就是因為同行、同事之間存在著競爭。往往有這樣的情形,同事之間還不甚了解,尤其是剛到同一單位的同事之間,他們對單位、工作都感到陌生。這時,同樣的安全需要、同樣的地位、相同的境況使他們可以成為好朋友。但過了若幹年後,你會發現情況出現了變化,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出現了,他們便不再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就會出現隔閡,而開始在意領導對每個人的評價,以及別人和自己的升遷、前途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究根尋底,隻有兩個字在作怪:競爭。
說到這裏,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競爭就非得讓友情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