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注重提意見的初衷和意見的合理性,而不去考慮它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勸諫隻能給下屬帶來災禍。我們衷心地勸誡每一位下屬,一定要在公開場合給領導留麵子。
4.居功自傲是應對上司時的大忌
每個人都喜歡當功臣,然而居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功高震主可能會惹惱上司,甚至會產生致命的後果。所以如果有某種工作順利完成,你就應該主動把“小紅花”戴在上司的胸前。
龔遂是漢宣帝時期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人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做臣下的,最忌諱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喜好虛榮,愛聽奉承,這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作為一個萬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正是迎合這一點,因此它是討好上司、固寵求榮屢試不爽的法寶。
自以為有功便忘了上司,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上嫉恨。自己的功勞自己表白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
而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穩妥的自保。如果你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你立功的機會還有很多。把功勞讓給上司,就等於讓上司欠了你一筆人情債,上司在對你心懷感激之餘,自然會努力提拔你,並給你再次建功的機會,所以,把功勞讓給上司,你絕對不會吃虧。
5.從容應對上司的指令
下屬做出了錯誤決定,身為上司的可以直接向前者指出來,而無須諸多顧忌,但假如出現了相反的情形,作為下屬又該采取什麼對策呢?
在向上司指出他所犯的錯誤之前,下屬有一點必須先弄清楚:無論怎樣上司始終是上司,他雖然犯了錯,下屬仍要注意維護他的權威;如果直接指出他的不是,隻會招致上司的反感,小則大罵,大則炒魷魚、降職或調職。所以,如果上司真的做出了錯誤指令,你也隻能技巧性地勸他改正,直來直去隻會自討沒趣。
永樂皇帝閑著無事,想到江西吉安一帶遊玩,便傳下聖旨,要吉州知府築路修橋接駕。
剛剛考中學士的解縉得知此事,暗暗思忖:皇上每次巡遊奢侈揮霍,百姓稅收加重,勞役陡增。這次一定要設法勸阻皇帝,打消其巡遊念頭,使吉州百姓免受災難和荼毒。於是,他連夜趕寫了奏折,次日上朝,麵奏皇上。
永樂皇帝一見奏文,勃然大怒:“解縉,天子出遊,乃施恩澤於民間,你因何阻撓?真乃狗膽包天!”
解縉不慌不忙地說:“皇上息怒,解縉上疏,實為龍體之安!皇上有所不知,吉州自古有‘吉水急水’之稱,那裏山高無路,惟有從水路走,水急浪大,豈不驚了聖駕。”
永樂皇帝說:“我命吉州府打造巨舟,豈有鎮不住‘急水’之理!”
解縉笑道:“縱然有巨舟,卻難過峽江縣。江西俗話‘峽江峽江,奈斷手掌’,那裏江窄暗礁多,莫說巨舟,就是竹排也很難通過。”說著,解縉招了招手,下官捧來一條扁魚,解縉呈上,說:“皇上請看,此魚產於峽江,由於江窄,久而久之,連魚身子也擠扁了。”永樂皇帝一看信以為真,心想還是不冒這個險吧!便取消了遊吉州的打算。
解縉用自己敏變的才智,為吉州人辦了件大好事。在中國曆史上,有些忠貞之士敢於在皇帝做出錯誤決定時犯顏直諫,這些人最後往往落得悲慘的下場。與之相比,解縉的做法就聰明多了,他勸阻皇帝巡遊,不提巡遊擾民,僅說是為了“龍體之安”,結果成功地說服了皇帝。
如果上司做出了錯誤指令,你不妨試試以下幾招:
(1)暗示法
接到不恰當的指令時,你覺得不能執行或無法執行,可先給上司以某種暗示,讓其悟到自己的指令不甚恰當。有些指令不恰當,不是因為上司素質差、水平低,而是沒考慮周全,或是隻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沒看到事物的本質。你稍加暗示,他可能就會馬上意識到。
(2)提醒法
有些不恰當的指令,可能是上司不熟悉、不了解某一方麵的情況,有的可能是上司一時遺忘了。你提醒他,上司認識到了,一般都會收回或修正指令。當然,提醒不是埋怨,也不是直通通、硬邦邦地批評。提醒要講究策略,語氣上盡可能委婉些。
(3)推辭法
對上司不恰當的指令,有的可以考慮推辭。推辭要有理由,有的可從職責範圍提出,譬如說:“我總覺得這件事不是我的職責,要不,同事關係就不大好處理了。”有的可從個人的特殊情況提出。但不管從哪一方麵,理由一定要真實和充分。你推辭了,有的上司還可能會這樣問:“那你覺得這件事應該由誰來做?”你不能隨便點名,也不要隨口說“除了我,其他誰都可以”之類的話,比較巧妙的回答是:“這事誰來做,我了解得不全麵,還是您來定奪好。”推辭不是耍滑頭,而是委婉地拒絕。
(4)拖延法
有些不恰當的指令,是上司心血來潮時突然想出來的,並要你去執行。倘你惟命是從,馬上付諸行動,那就鑄成了事實上的過錯。對這種上司心血來潮而向你發出的指令,如果你在暗示或提醒都不能,推辭也沒多少理由時,那麼,最好的對策就是拖延。雖然默認或口頭上答應,實際上卻遲遲不動。若閑著不動,上司會產生疑心的,因此,你必須忙別的事,作為拖延的理由,應付上司的追問。拖延法是消極的,但對有些非原則性問題的不恰當指令,隻能如此。你拖延了一段時間後,上司的頭腦冷靜了,或許有了新的認識,就可能收回指令,或讓其不了了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司做出的是明顯違反法規的指令,那麼下屬就應該堅決拒絕,並明確向上司陳述理由。雖然拒絕上司的指令需要承受壓力,但涉及原則問題,隻能拒絕,別無他法。
6.別擅自替領導做主
如同社會一樣,辦公室裏同樣等級分明。領導就是領導,下屬就是下屬。下屬絕不能替領導做主。
領導在作決策時,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此當他作出決策後,很需要別人特別是下屬的認可和尊重。
作為一個下屬,如果希望獲得領導的欣賞,學會尊重領導的決定是第一要訣。不管你職位多高,你都不能忘記一點:你的工作是協助領導完成經營決策,而不是製定決策。因此,領導的決定,即使不盡如你意,甚至和你的意見完全相悖時,你也得低頭順從。
大多數領導都希望自己的下屬充滿活力與衝勁,而不會希望下屬暮氣沉沉,成為機器人。執行領導的決策,並不表示你是一個毫無主見的下屬,也不表示你將失去工作中的活力。但你應該知道,表現在工作上的活力與衝勁,一定要符合領導的理想與要求。否則領導會認為你不夠成熟,做事不用大腦,自然也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你。
下麵這個例子中的下屬就做了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糟了!糟了!”宋經理放下電話,就叫了起來:“從那家買來的便宜的東西,根本不合規格,還是原來那家的好。”接著,宋經理狠狠捶了一下桌子,“可是,我怎麼那麼糊塗,竟寫信把他臭罵一頓,還罵他是騙子,這下麻煩了!”
“是啊!”秘書趙燕轉身站起來,“我那時候不是說麼,要您先冷靜、冷靜,再寫信,可您不聽啊!”
“都怪我在氣頭上,想這小子過去一定騙了我,要不然別人怎麼那樣便宜。”宋經理來回踱著步子,指了指電話,說:“把電話告訴我,我親自打過去道歉!”
趙燕一笑,走到宋經理桌前,說:“不用了!告訴您,那封信我根本沒寄。”
“沒寄?”
“對!”趙燕笑吟吟地說。
“嗯……”宋經理坐了下來,如釋重負,停了半晌,又突然抬頭,“可是我當時不是叫你立刻發出嗎?”
“是啊!但我猜到您會後悔,所以壓下了。”趙燕轉過身,歪著頭笑笑。
“壓了三個禮拜?”
“對!您沒想到吧?”
“我是沒想到。”宋經理低下頭去,翻記事本,“可是,我叫你發,你怎麼能壓?那麼最近發往美國的那幾封信,你也壓了?”
“我沒壓。”趙燕臉上愈發亮麗了,“我知道什麼該發,什麼不該發……”
“你做主,還是我做主?”沒想到宋經理居然霍地站起來,沉聲問。
趙燕呆住了,眼眶一下濕了,兩行淚水滾落,顫抖著、哭著喊:“我,我做錯了嗎?”
“你做錯了!”宋經理斬釘截鐵地說。
趙燕被記了一個小過,是偷偷記的,公司裏沒人知道。但是好心沒好報,一肚子委屈的趙燕,再也不願意伺候這位“是非不分”的宋經理了。
她跑去孫經理的辦公室訴苦,希望調到孫經理的部門。“不急!不急!”孫經理笑笑說,“我會處理。”隔兩天,果然做了處理,趙燕一大早就接到一份解雇通知。
看完這個故事,你會想這是個“不是人”的公司?宋經理不是人,孫經理也不是人,明明趙燕救了公司,他們居然非但不感謝,還恩將仇報,對不對?如果說“對”,你就錯了!
正如宋經理說的:“你做主,還是我做主?”
假使一個秘書,可以不聽命令,自作主張地把經理要她立刻發的信,壓下三個禮拜不發,她豈不成了經理?如果有這樣的“黑箱作業”,以後交代她做事,誰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