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追求個性不能任性
隨著這個社會對個性的推崇,許多人用一種錯誤的個性觀念來引導自己的個人行為。殊不知個性並不代表一個人著裝的過分誇張、性格的過分任性,個性是不能用作褒義詞來定義的。如果你要活出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就要先明白這個詞的真正涵義,讓自己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能低調做人的人。
1.個性並非異於常人
如果要給個性下一個定義,那就隻能說是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特性,而不是說一個人越是行為異於他人就越有個性,也不是說一個人的性格越暴躁就越有個性。否則,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歇斯底裏症患者都可以稱之為有個性了。所以,不要錯誤地將個性定義為異於常人,隻有活在自己意誌中的人才可以稱之為有個性,而這種人才可以有所成就。
以李嘉誠先生來說吧,他就是一個活在自己意誌之中的人。他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就是得益於他超乎常人的意誌和獨特而正確的觀念。
李嘉誠先生曾經在汕頭大學成立的開幕典禮上和汕頭大學的學生們談做人的道理。他引用清代名臣曾國藩家書所講的一番話,“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李嘉誠先生所講的誌,其涵義深遠,是做人的大道理,而不單是為了名成利就的狹窄解析就可以將其概括的。
活在自己的意誌中,這個意誌首先就是李嘉誠先生向汕頭大學學生所講的“不甘為下流”。做人,不問他是貧是富,首先便是要有風骨氣節,不可以做一個下流的人。下流的定義就是做一些損人利己,或是損人而不利己,害人害物,有損公益,有損國家、民族,有損公德甚至私德之事。下流也可以包括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中國成語之中形容下流的詞有很多,而且都很精彩,例如落井下石、佛口蛇心、借刀殺人、移屍嫁禍、人麵獸心、口蜜腹劍、心狠手辣、賣友求榮等等。這些“德行”,不是害於個人,就是害於大眾公益。李嘉誠先生說得好,一個人如果有誌,就一定不會甘於下流。從少年開始,李嘉誠先生就在父親耳提麵命之下,學習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是否富貴隻是次要,最重要的就是不會學壞,不會變成一個卑鄙下流的人。李嘉誠先生雖然不是一個教師,但以他在商場為人的這般高尚情操和品德,以及謙和的精神,對其他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值得我們任何一個有誌追求成就的人去學習。
一個不甘下流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是堂堂正正的,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對象。一個不甘下流的人,一定不會貪不義之財。李嘉誠先生初出道之時,他隻不過15歲。這個年齡的人很多還少不更事。在香港這樣一個複雜社會中,如果進入商場這個大染缸,很容易在年少無知之時被其他人誤導,以致誤入歧途。但李嘉誠先生不但沒有誤入歧途,反而通過自學和勤奮工作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磨礪了自己的處世能力。要知道在當時,他可以說是近於孤立無援的。社會上,人浮於事,再加上他並非生於富家,隻有少數的親屬可以守望相助。但他卻沒有因此而行差踏錯,反而潔身自愛,自勉自勵,終於有了日後的成就。
李嘉誠先生的“誌”,除了不甘下流,不做一個卑鄙的小人之外,還包括他立誌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所謂有用的人就是要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有所貢獻。這一點李嘉誠先生完全做到了。李嘉誠先生的誌,並不是單單以財富去計算。財富隻不過是因為他有獨特的眼光,再加上他擁有其他很多成功的因素,塑造出今日的輝煌。但財富多一些或是少一些對李嘉誠先生都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認為能夠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夠對社會、國家、民族做一點事,而令大家得益,他就會覺得比多賺一點錢更加有意義。
李嘉誠先生所講的“誌”,還應該包括他自幼立誌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這一點更加毫無疑問。有人說,如果在香港沒聽過李嘉誠這個名字的,他一定不是香港人。立誌要成為一個成功人士,其實是要有一種骨氣的,就是無論經曆多少風霜,都願意去嚐試;無論有多少艱辛,都願意去承擔、去學習、去進步。欠缺這種一定要成功的風骨,根本就不可能會成功。這才是真正有個性的體現。
李嘉誠先生談及成功之道時曾經這樣講過:“隻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靠勤奮、創新、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重義,而自己一定要盡力而為,這些才是真正的成功條件。
做人要有個性,誠如以上所講,應該包含立誌不做一個下流的人,立誌要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立誌做一個成功人士。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堅定自己的意誌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2.不必羨慕別人
你也許會羨慕別人的生活比你快樂,你認為他的日子過得比你好,然而,你看過他們生活中的另一麵嗎?
不必羨慕別人的美麗花園,因為你也有自己的樂土,隻要你用心耕耘,眼前的這片花圃,終會有花團錦簇、香氣四溢的一天。
在河的兩岸,分別住著一個和尚與一個農夫。
和尚每天看著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來非常充實,令他相當羨慕。而農夫也在對岸,看見和尚每天都是無憂無慮地誦經、敲鍾,生活十分輕鬆,令他非常向往。因此,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一個共同念頭:“真想到對岸去!換個新生活!有一天,他們碰巧見麵了,兩人商談一番,並達成交換身份的協議——農夫變成和尚,而和尚則變成農夫。
當農夫來到和尚的生活環境後,這才發現,和尚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那種敲鍾、誦經的工作,看起來很悠閑,事實上卻非常煩瑣,每個步驟都不能遺漏。更重要的是,僧侶刻板單調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雖然悠閑,卻讓他覺得無所適從。
於是,成為和尚的農夫,每天敲鍾、誦經之餘都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在彼岸快樂工作的農夫。
至於做了農夫的和尚,重返塵世後,痛苦比農夫還要多,麵對俗世的煩憂、辛勞與困惑,他非常懷念當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農夫一樣,每天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對岸步履緩慢的和尚,並靜靜地聆聽彼岸傳來的誦經聲。
這時,在他們的心中,同時響起了另一個聲音:“回去吧!那裏才是真正適合我的生活!”
我們經常聽見朋友間的抱怨:“你的生活過得真好,不像我,每天都得麵對各種沒完沒了的麻煩。”
但是,你怎麼知道朋友的生活過得有多好?
別隻看事情表麵!就像故事裏的兩位主角,沒有經曆過對方的生活,自然也看不見其中的辛苦;就像我們隻看得見成功者的笑容,卻看不見他們奮鬥的過程中曾經流下的眼淚。
每個人都有自己必經的曆程,其中的辛苦與甜美隻有自己感受最深刻。隻有你親自栽種的花朵,你才知道其特性與培植的感受,當花朵嫣然綻放時,也隻有你才懂得欣賞。
不必羨慕別人的笑容,那也許隻是苦中作樂,當然,也可能是他們知道如何樂在其中。
你隻屬於你自己,你的個性、你的快樂別人無法理解,也會充滿羨慕之情。所以保持好這種狀態才是你應該做的。當你把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切當作珍寶一樣看待時,它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3.完善你自己
既然個性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一種性格特征,那麼,我們就可以想到不同的條件可以造就不同的人。有的人個性鮮明突出,會很容易遭遇他人的忌恨。而個性太隨和的人又往往會受製於人。作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既要保持自己的個性,又要生存得從容自然,就該學會不斷完善自己。
我們必須承認,除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惡意誹謗攻擊外,有一部分批評確實是由於我們的弱點和失誤給了對手可乘之機。所以,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倒不如自己先檢查一下自己,對自己嚴一點。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認清並處理這些弱點。達爾文就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當達爾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種起源》時,他已意識到這一革命性的學說一定會震撼整個宗教及學術界,也一定會招來不少的批評、指責甚至辱罵。因此,他主動開始自我批評,並耗時15年,不斷查證資料,不斷向自己的理論發出挑戰,以批評完善自我。
我們被人批評的時候,如果認為保持自己的個性很重要而不提醒自己改變一下應對策略,往往會不假思索地采取防衛姿態,拒絕接受他人的批評。但聽到別人談論我們的缺點時,急於辯護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而每個沒頭腦的人卻都會這樣做。我們不妨聰明一點也更謙虛一點,我們可以大器地說:“如果讓他知道我其他的缺點,恐怕他還要批評得更厲害呢!”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聖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做一些蠢事,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想起少不更事時做的傻事,自己都會臉紅。有一位名人說:“我經常責怪別人,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但願也同時長了一點智慧——我最後發現應該責怪的隻有自己。”很多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漸漸地認清了這一點。拿破侖被放逐到聖海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咎由自取,不能怪罪別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今天不幸命運的根本原因。”
艾森豪威爾是位深諳自我管理藝術的人物。他曾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他說:“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簿,登記一天中有哪些約會。家人從不指望我周末晚上會在家,因為他們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作自我反思,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周末晚上,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簿,反省一周來所有的麵談、討論及會議所涉及的事項。我自問:‘我當時做錯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我還能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從這次經驗中能吸取什麼教訓?’這種每周例行的檢查有時會弄得我很心煩,有時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隨著年事漸長,這種情況也是越來越少,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分析的習慣,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而偉大的富蘭克林是怎麼做的呢?據說他每晚都進行自我反省。他發現過自己有13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事的。所以,他一周訂一個要改進的缺點作目標,並每天記錄成功的是哪一條。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就這樣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當然也受益匪淺。最後他成為一位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偉大人物。
平凡的人往往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從中受益頗多。詩人惠特曼曾說:“別以為你隻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讚同你的人學習,從反對你、批評你的人那兒,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教益。”
林肯時期的美國防部長愛德華·史坦頓就曾經罵過總統。當時,為了討好一些利欲熏心的政客,林肯簽署了一次調動兵團的命令。史坦頓不但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背後還指責林肯簽署這項命令是蠢到了極點。有人告訴林肯這件事,林肯平靜地回答:“史坦頓如果罵我愚蠢,我多半是真的愚笨,因為他幾乎總能做對。我會親自去跟他交流一下。”
林肯果然前去拜訪史坦頓。史坦頓還是不客氣地指出林肯這項命令是錯誤的,林肯接受了他的建議。因為林肯相信對方是真誠的,是真心幫助他的。
法國著名作家拉勞士福古曾說:“敵人對我們的看法比我們自己的觀點可能更接近真實情況。”
名牌汽車公司——福特公司為了了解管理與作業上存在的問題,特地邀請員工對公司提出批評,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福特公司的飛速發展。
一位推銷員,為了改善自己的工作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他在剛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接的訂單很少,擔心自己會失業,但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他推銷失敗,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沒有說服力?還是熱情不夠?有時他會重返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我會非常感謝。”
這位推銷員的態度為他贏得了許多珍貴的忠告,他後來升任為高露潔公司總裁,這位推銷員就是李特先生。
隻有心容萬物的智者,才能向富蘭克林、林肯那樣,做個善於積極進行自我批評的人,以便不斷完善自己。
4.將好的一麵發揚光大
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追求和重視,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它促使人不停地奮鬥,在別人的讚賞中得到自重感。但是,我們想的都是有關榮耀的報償,而不是如何努力去贏得這份榮耀。
別人沒有理由去喜歡你,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就必須讓你自己成為一個讓人喜歡和尊重的人。你可以讓自己具備別人身上難以找到的優秀品質,形成自己獨特的惹人喜愛的個性。正如孔子說的:“最重要的,不是別人有沒有愛我們,而是我們值不值得被愛。”要想贏得別人的友誼或感情,必須先不去擔心別人是否喜歡我們,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增進能讓別人喜歡你的優良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