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的哲學全集16(1 / 3)

第十五章 看得清人走得對路

做事總要與人打交道,再好的做事方法也不能回避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好人,有壞人,也有不好不壞的人。我們不能抱怨在工作、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願遇到的人,給自己帶來麻煩的人,因為這些人不以某一個人的意誌為轉移而真實地存在。解決問題要想“手”到擒來,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到對付這各色人等的最佳方法,在低調的前提下有所作為。

1.對付可能遇到的四種人

現實中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內方外方,內方外圓,內圓外圓,內圓外方。和這四種人交往,應根據其秉性靈活應對。

第一種是內方外方的人。

典型代表:宋朝包拯,明朝海瑞。

內方外方的人喜歡直來直去,行事坦率,不會拐彎抹角地迎合他人。但他們很講原則,剛正不阿;辦事認真,敢做敢當。

同內方外方的人打交道,首先要以誠相待。他們也樂於和直爽的人交往,不喜歡那些口是心非、陽奉陰違、表裏不一的人。其次,與他們相處也要講究委婉。內方外方的人喜歡直來直去,往往不加變通,常常會使人難以接受。但一想到他們決無惡意,就大可放心。與他們交往也要靈活應對,免得硬碰硬、方對方,傷了和氣。

第二種是內方外圓的人。

典型代表:洞明世事的諸葛亮,謙虛自律的曾國藩,漢初張良。

當直來直去會傷害別人自尊心時,當方方正正不能達到滿意效果時,有些人會采用變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確的,應該義無反顧地堅持,但因為堅持的阻力太大,就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手法。他們將高度的原則性和高度的靈活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種高超的態度。這些人,就是內方外圓的人。他們潔身自好,處世練達,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在複雜的人際、利益關係中,往往遊刃有餘。

同這種類型的人交往,首先要謙恭有禮、不卑不亢。內方外圓的人雖然表麵隨和,但內心卻是厭惡粗魯,仇視邪惡,無禮無理的人是不能和這類人結為至交的。如果想縮短同這類人的心理距離,就必須表現出你的積極、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態。恥於見人、低三下四的言行舉止,盡量在這些人麵前少出現,如此,才能得到這類人的認同。其次要進退有度。內方外圓的人,即使對他人相當反感,也不會把不滿情緒表現在臉上。他表麵上對你很友好,但他的內心究竟如何卻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這類人交往,要講究分寸,把握適度,不要因為他的臉上掛著微笑,就得寸進尺,忘乎所以。

第三種是內圓外圓的人。

典型代表:秦檜之類,三國曹操,清朝和珅。

生活中,有些人長於研究“人事”,偏重於個人私利。內圓外圓的人與內方外圓的人的不同點是,他們一般不會同情弱者,救濟窮人,甚至為了私利,還會算計人、歪曲人。這種人的代表,當屬一些市井無賴,街頭小人。由於他們缺少頂天立地的氣概,而一旦得誌,就會危害巨大,不得不防。

同這種類型的人交往,首先要心存戒備。由於他們內心深處,並無什麼必須遵守的做人規則,所以,可能幹出表麵華麗亮堂、實則損人利己的勾當。對他們的不當做法,應該明確指正,不要因為太愛麵子,便不好意思將實情說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其次要保持距離,有所提防,不要過於相信他們。內圓外圓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點,所以也害怕別人不講義氣,不守諾言,因此,和這樣的人打交道,要清楚地示意他們:如果你講信用,那麼我就守諾言。在這種做法引導下,能夠使他們在正確交際軌道上行事。

第四種是內圓外方的人。

典型代表:罩著金色光環的貪官、奸臣、偽君子。

內圓外方的人內心黑暗,表麵大度。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一肚子男盜女娼。因為他們玩弄兩麵術,所以極具欺惑性。

對於內圓外方的人,不能被他們的表麵所迷惑,要注意弄清他們的真實麵目,做到心中有數。由於他們嘴上一套,心裏一套,所以和他們打交道,既不能不聽他們說的,又不能完全相信他們說的。如何交往,運用什麼策略,采用什麼方式,談論什麼內容,要根據當時情況研究變通,切不可被他們的“精彩論述”迷住了雙眼,進入了死胡同。與這類人交往,首要的任務是根據各個方麵的信息,分析出他的真實內心,然後再對症下藥,巧妙引導。如此的話,就能夠把他們帶到正確的交往軌道上來。

麵對不同的人的脾氣秉性、作風習慣,必須以不同的做事方法去應對。成事,首先需要的是看清人的智慧。

2.降服“頭痛人物”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令你頭痛,可這種頭痛人物又無處不在。怎樣應對這些人?首先要學會區分對付九種“頭痛人物”。

(1)一點即燃的“導火索”

生活中這種人是隨處可見的,他們性子急、脾氣暴,常常會突然為一件不相幹的小事情完全失控,大發雷霆。盡管事後他們可能後悔莫及,希望時間能止痛治療,但是疼痛的裂痕已深,而下一次,他們仍然會失控,以發脾氣來贏得注意。

碰到這種狀況,盡管你忿忿不平,千萬不要以暴製暴,或默默懷恨在心。你要做的是控製局勢,提高音量,或叫他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以真誠的關心和傾聽打動他的心,當對方開始試圖克製脾氣時,你要降低音量,減緩緊張氣氛;找到觸發風暴的原因,預防再度爆發,平時多聆聽,是治本之道。

(2)“萬事通”先生

“萬事通”先生通常知識豐富,能力超群,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希望凡事都能按照他心目中的方式完成,不願忍受懷疑和歧視。

麵對“萬事通”先生,千萬要按捺下你的不滿和想辯論的衝動。溝通的目標應該是想辦法讓“萬事通”先生能放棄自己的想法,接受新的觀點。所以要準備充分,讓他無法挑出你的毛病;懷著敬意重述他說的話,讓他覺得你充分了解他的“英明”,這樣他也能接受你的想法;了解他的顧慮或期望,並且據以提出你的想法,解除他的“武裝”之後,再委婉地提出意見和看法;多用“或許”之類的字眼,以“我們”代替“我”的字眼,多用問句。

不要與“萬事通”為敵,而要與他們搞好關係,你會發現,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可能對你很有幫助。

(3)優柔寡斷的“或許先生”

在麵臨做決定的關鍵時刻,這種人總是遲疑不決,嘴巴老是嚷嚷“或許”、“很難說”。有決斷力的人知道每個決定都有利有弊,“或許”先生卻隻看到每個方案的缺點和風險,所以一直拖延,直到錯失時機。

對於優柔寡斷的人,如果是你的上級,最好委婉地建議他早下決定,不要貽誤時機;如果是你的同事,最好幫他放鬆,找到解決途徑;如果是你的下屬,就要讓他明確自己的任務,以免誤事。

(4)自以為是的“半瓶醋”

有這樣一種人,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本事,討論事情的時候,他更是不停地發表他自以為是的“高見”。

麵對這種人,要有同情心或耐心:首先,肯定他們的用心;假如你覺得他實在是不知所雲,可以問幾個問題,請他們闡述論點;以你的觀點,實事求是地把事實講清楚;放他們一馬,不要讓他們出醜栽麵子,為他們找個台階;委婉地說明誇大其辭的不良後果,同時也肯定他們做對了的事情。

(5)秀口難開的“悶葫蘆”

你碰到過這種悶不做聲的人嗎?任憑你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總是緘默不語。

無論“悶葫蘆”怎麼三緘其口,你的目標就是說服他開口。做法是:眼睛注視著他,用期待和關注的眼神,問他開放式的問題,千萬不要讓他輕易就以“是”或“不是”的答案把你打發掉,多問“你在想什麼”、“我想聽一下你的意見”、“下一步該怎麼辦”之類的問題;輕鬆一下,來一點無傷大雅的幽默,笑聲常常能打破僵局;如果他到這個時候還是堅持沉默,那麼就設身處地地想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可能的後果,把你的想法說出來,觀察對方的反應。

(6)暗箭傷人的“狙擊手”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人,當你在前台發表你的見解或介紹新的點子時,不料,台下倏地放出一枝冷箭:“我好像在一本書上看過這個點子!”後果可想而知,大家會用很詫異的眼光看著你,當然,對你說的話也就半信半疑了。

通常我們把這種以突然的評論或尖刻的嘲諷為手段,旨在出你的洋相的人稱之為“狙擊手”。因此,碰到這種人,我們首要的原則是內心盡量保持平靜,先穩住陣腳,不要手忙腳亂,語無倫次,那樣恰恰是上了別人的當了。你可以冷靜地就此打住,找出“狙擊手”,重述他剛剛說的話,直接發問:“你是在哪本書上看到這個觀點的?也許你有更好的想法?”同時建議對方:“如果你這麼想急於表現自己,我想還是走上台來,不必躲在台下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