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嘉誠學投資03(2 / 2)

李嘉誠並不急於去見老板,而是先與旅館的一個職員交上了朋友,然後再漫不經心地從那個職員口中套知老板的有關情況,以選擇突破口。

那個職員談到老板有一個兒子,整天纏著他要去看賽馬。老板很疼愛他,但旅館開張在即,千頭萬緒,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陪他。

職員是當作趣聞說起這件事的,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李嘉誠感覺自己已經找到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他讓這個職員搭橋,自掏腰包帶老板的兒子到快活穀馬場看賽馬,老板的兒子喜出望外,興高采烈。李嘉誠的舉動使老板十分感動,於是很爽快地從李嘉誠手中買下了380隻鐵桶。李嘉誠再一次成為五金廠的一等“英雄”。

李嘉誠憑著自己獨特的商業眼光和聰明頭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但他心裏也明白,這種聰明還隻是小聰明,這種勝利也隻是小勝利。一個成大事的人,必須要把眼光放遠放高,而絕不能得到一點小小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後來,一次推銷的落敗,使李嘉誠看到了鍍鋅鐵桶的窮途末路、塑膠製品的蒸蒸日上,他毅然決定跳槽。

有一天,推銷鐵桶的李嘉誠與推銷塑膠桶的塑膠公司老板在酒店不期而遇。李嘉誠使出渾身解數投入競爭,但塑膠桶輕而易舉就獲勝了。李嘉誠過去從不輕易言敗,但這一次他感到的是徹底的失敗,而且敗得毫無還手之力。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塑膠公司的老板慧眼識英才,十分賞識李嘉誠的推銷才能,他真誠地對少年李嘉誠說“這場遭遇戰,你輸給了我。但事實上,是塑膠桶贏了白鐵桶。”後來,老板又誠心誠意邀請“手下敗將”李嘉誠去喝晚茶,與他交朋友,並表示希望他加入自己的公司。

李嘉誠從塑膠公司老板那裏了解到,塑膠工業在40年代中葉興起於歐美發達國家,就全球而言,屬於新興的產業。塑膠製品易成型、質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並且是木質和金屬製品良好的替代物,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塑膠老板還對李嘉誠表示,年輕人應該有長遠的眼光,如果你所從事的行業是個沒有發展前途的行業,即使你再有才能也不會有很大的發展。

塑膠老板的話讓李嘉誠輾轉難眠,他在著手調查價格行情時又發現,塑膠製品以其昂貴的價格作為富人階層的奢侈品隻是極短的時間,塑膠製品的價格一直在大幅度下跌。一來價廉,二來物美。有這兩條,塑膠製品大行其市勢在必然。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李嘉誠毅然決定加入塑膠公司,邁入一派生機的塑膠行業。

從李嘉誠後來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知道,進入塑膠行業這一高瞻遠矚的選擇,奠定了他成為世界“塑膠花大王”的基石。假如沒有這一超前的眼光,李嘉誠的商業曆史也許就會重寫。在這裏,我們清楚地看到“超人”李嘉誠在關鍵時刻把握機遇的能力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