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引子
荷花的善美形象,作為舞蹈題材,可追溯至唐朝。據宋代田況《儒林公議》載:五代時前蜀王王衍曾作蓬萊山,以綠蘿畫水紋為地衣,上置蓮花,舞者乘彩船在地衣上轉動。這就是說運用了舞台美術和布景,渲染采蓮舞蹈的氣氛。
宋代相沿模仿,宮廷中有女子“采蓮隊舞”,舞者乘彩船手執荷花而舞,且在形式上有所變化,出現了獨舞的荷花仙子與群舞相結合。
宋末蔣捷(今江蘇宜興人)有一首詞《燕歸梁·風蓮》,以風中的蓮花喻舞蹈的姿態:“我夢唐宮春晝遲,正舞到,曳裾時。翠雲隊仗絳霞衣。慢騰騰,手雙垂。忽然急鼓催將起,似彩鳳,亂驚飛。夢回不見萬瓊妃,見荷花,被風吹。”全篇托之於夢,夢見美人正作“霓裳羽衣舞”,醒見荷花搖曳。將夢中女子優美的姿態與現實情境中的荷花相結合。詞中“翠雲”、“絳霞”:指多彩的舞衣。“手雙垂”:指“大垂手”與“小垂手”,皆為舞姿中的名目。“萬瓊妃”:瓊妃,紅蓮;指眾多舞女。詞作表現了一種緩急有序、婀娜多姿、如夢似幻、美如荷花的群舞。
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50年代,由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編導的《荷花舞》,作為一張靚麗的藝術名片,曾出現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在優美、柔緩的旋律中,芙蓉出水般的姑娘們翩翩起舞,表現了中國人民高雅的氣度、高潔的品質與熱愛和平的精神,受到中外友人的讚揚,並多次獲獎。
上世紀90年代,在南京地區民間舞蹈彙演中,《擔鮮藕》脫穎而出。該舞由三人分別扮演挑擔村姑與“鮮藕”,動作虛擬,節奏明快,健康活潑,詼諧風趣,極富鄉土氣息,獲得好評。
2005年10月23日,在南京舉行的第十屆全運會閉幕式晚會上,文藝演出由“江、河、湖、海”四個板塊組成,突出地域特色。其中第三章在“太湖美”的歌曲聲中,結合現代舞美和燈光的運用,顯現了美麗的荷花圖案及造型,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2005年10月29日,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的“聖火”在澳門運動場點燃。點火儀式新穎富有創意。晚8時47分,一小“漁童”用手中火炬引燃了蓮花燈座上金燦燦的蓮花,於是“火蓮花”衝天而去,準確地落在28米高的聖火塔上,東亞運動會聖火開始熊熊燃燒!場內外歡聲雷動!緊接著,“東亞之光——澳門交響詩”大型文藝表演開始,充滿激情地演繹了澳門的發展演變過程、澳門的東方神韻和東西文化交融的特色。在第二章“澳門交響曲”中,一池“粉蓮”豔麗登場,出淤泥而不染,清新宜人,美不勝收。在“粉蓮”漸欲迷人眼之際,一株巨大的金蓮拔地而起,讓人歎為觀止。
2005年11月11日,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中國魅力名鎮頒獎慶典上,由浙江南潯演出的“荷花與百葉龍”舞蹈節目別開生麵。開始時是優美的《荷花舞》,由一群美麗的少女各執巨大的荷葉或荷花,交叉穿行,翩翩起舞;樂曲舒緩、悠揚。舞台上展現了一幅如詩如畫靜謐的場景。忽然,執花者聚攏為中心,執葉者在周遭圍成一圈,組成一個碩大的紅裳翠蓋圖案。霎時散開,變成一條彩龍,在舞台上翻滾飛舞。此時樂聲激越,氣氛熱烈,掌聲雷動,令觀眾大開眼界。這急速的轉換、巧妙的過渡,機關全在荷花的構造上。荷花由多層花瓣重疊串聯而成,隻要一按開關,瞬間便可連接成多節龍身,即可舞動起來。其構思新穎,富有創意,令人敬佩。
我國舞蹈大賽最高獎項名為“荷花獎”。
在這裏,要濃墨重彩寫上一筆的是,2006年春節大年初一晚,中央電視一台播出的歌舞節目中,有芭蕾《春江花月夜》與民歌《茉莉花》。舞台背景均用荷花來裝飾,美輪美奐,如詩如畫。《春江花月夜》的兩位歌唱演員一立一坐於荷花叢中的小舟上,優美的歌聲、悠揚的旋律與芭蕾舞演員輕盈的舞姿配合得十分和諧,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境地,令觀眾享受到了一次藝術美的文化大餐。《茉莉花》的舞台背景是江南水鄉風光;小橋流水,荷花照人。一曲《茉莉花》的歌聲,蕩漾在劇場裏,也蕩漾在千百萬觀眾的心頭,使人感到分外親切,心曠神怡,如醉如癡。在這裏,荷花形象作為舞台美術設計為節目增添了光彩,增添了藝術魅力。
2007年4月,中央電視台第四屆電視舞蹈大賽,播出了一個名為《愛蓮說》的舞蹈節目。美麗的舞蹈演員用肢體語言和嫻熟的技巧,以優美的舞姿和輕盈飄逸的風采,別開生麵地闡釋了周敦頤《愛蓮說》一文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荷花吐豔及“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給觀眾一次淨化心靈的藝術享受。這種以舞蹈形式演繹文學作品,將二者巧妙結合,是一次富有創新意義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