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建英 譯)
張昭軍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儒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化係統,其中有主流也有支流、潛流。總體上看,其主流思想是為封建專製主義服務的,帶有很濃厚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這是與近代化相衝突的部分。不過,儒學中還含有一些限製絕對專製主義的東西,含有一些恒常之道,如《尚書》、《孟子》中的“民本”思想,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批判君主專製的思想等。對於這些支流、潛流中的思想學說,如果能加以合理的解釋和利用,它們與近代化不僅不相衝突,甚至可能還會有助於近代化。比如,孫中山曾經提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道德,他解釋說,過去人們講忠,是忠於皇帝,那是愚忠,現在要變為對國家的忠誠。顯然,經這樣闡釋後的儒家道德,與近代化並不相悖。
平山征夫 新潟國際情報大學校長
與其說我是提問,不如說我是提出一個問題。新文化輸入時會產生文化與文化的衝突,過去佛教進入日本,就出現了佛教與日本傳統宗教——神道的衝突。而且那時儒教已經進入日本,於是就有了神道的“神”和佛教的“佛”、儒教的“儒”,被稱為“神、佛、儒”。聖德太子除了製定《憲法17條》,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把這三種文化“習合”(折衷調和)起來,使人們能隨意選擇宗教。在中國也一樣,中國沒有神道,但有道教。中國比日本更早就有“道、佛、儒的習合”。佛教輸入的時候,也就是一種新的思想進入中國傳統社會的時候,與既存思想之間發生了怎樣的鬥爭呢?日本正是學習了中國受容異文化的“習合”方法,進行了“神、佛、儒”在日本的“習合”。
按照剛才越智先生的提問,日本並沒有全部模仿中國文化,其中不合適日本、從而沒有引進的重要文化之一,就是對權力的思考方法。在中國的傳統裏,當今的皇帝如果比自己能力低,自己應取而代之,這是可以的。但在日本有天皇製,這是不能改變的,在這個傳統中,形成了隻有幕府能進行交替的機製。隻是幕府作為受命於天皇委任的權力者進行權力交替,而統治與被統治關係中的庶民沒有變化,這種製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因此,我的問題是,中日兩國在宗教的“習合”上,儒教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日本在“神、佛、儒”中,特別產生了衝突的是神道與佛教,而儒教並沒有產生什麼問題。我想在中國也主要是道教與佛教發生了衝突,而儒教沒有成為大的衝突對象。以後過了很久,基督教進入的時候就不同了。佛教傳入時因為給傳統社會帶來了新的文明,為了進步和發展,聖德太子不得不引進佛教,他做出了必須引進佛教的判斷。但是基督教太過激烈,如果引進之,會對日本社會產生很大影響,對統治者不利,所以要禁止基督教。這與不禁止佛教采取了不同的對待方式。
回顧這一曆史事實,可見新文化流入之時,與傳統文化之間會產生各種課題和各種衝突。我所提問的是,在折衷調和三個不同思想的時候,中國的“習合”與日本的“習合”裏,儒教發揮的作用是相同的還是相異的?我對此很感興趣。如有機會,希望一定請教。今天因為時間關係,隻是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
(區建英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