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看,中國無疑是可以預見的未來數年內世界最大的市場,日本要發展,不能無視中國這個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曾有少數日本人預言“中國經濟崩潰”和“國家的分裂”,告誡日本企業“千萬不要對華投資”。此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受到影響,經濟減速,各項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即使如此,中國經濟也並沒有崩潰。新世紀初,中國經濟開始新一輪高速增長,經濟實力和國際經濟地位空前提高。於是,日本又開始流行“中國威脅論”。在上述過程中,日本政府有關部門曾一再提醒日本企業要注意對華投資的風險。從實際情況看,一些日本企業也確實聽信了這些的宣傳,沒有來華投資。然而,世界知名跨國公司500強卻在此期間普遍進入中國,並積極搶占中國市場。日本企業因此喪失了搶占中國市場的最好機會。這從豐田、日產等日本汽車廠商與中國的發展關係來看尤為明顯。上世紀80年代後期,豐田熱衷於擴大對華出口的戰略,認為對華投資“為時尚早”。

但是在此期間,德國大眾捷足先登,率先占領了中國轎車市場。1990年代後,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汽車廠商也先後開始了對華投資。至90年代後期,在中國汽車工業的戰略布局中,日本企業已被排除在外。日本汽車工業為自己對華投資的錯誤估計付出了慘重代價。近年來,在中國汽車工業迅猛發展的形勢下,麵對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豐田、日產等汲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在中國汽車工業出現投資過熱的2003年,以及盛傳產能過剩的2004年,毅然繼續擴大投資。這時進入中國的汽車工業市場當然會有很大風險,但是,不投資比擴大投資的風險更大。換言之,不投資就占領不了中國市場,甚至會被擠出中國市場,正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從這個例證可以看出,如果日本過分憂慮並不存在的“空心化”,就將喪失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

3.關於貿易摩擦。中日間貿易摩擦的凸顯是在本世紀初年,近年來貿易摩擦案件呈增長的趨勢。但是,這並不是中日貿易的主流,作為相互貿易額高達2300多億美元的兩國,在貿易過程中發生一些小的齟齬並不奇怪,關鍵是兩國都應當麵向未來,著眼於長遠。

從冷戰後中日經貿往來的快速發展看,兩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已經十分顯著。中國有一份十分著名的報紙叫做《南方周末》,2008年5月8日,這份報紙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由中國學者撰寫,題為《假如中國失去日本》,另一篇由日本學者撰寫,題為《假如日本失去中國》。這兩篇文章都對中日的經貿關係的未來得出了聳人聽聞的結論。中國學者發出質疑,中國如果失去日本難道不是一種遺憾嗎?他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失去日本’是無法想象的。”日本學者也發出疑問,如果失去中國“日本會死亡吧”,“日本如果無法與中國構成經濟共同體,未來的發展是相當令人擔心的”,為此他得出結論“日本離不開中國”。從實際情況看,這些結論並不是杞人憂天,今後中日經貿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還將持續並擴大。有中國學者預計,中日兩國貿易快速增長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到2010年,中日間的貿易額將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既然兩國的經濟關係如此密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又不會改變,那麼求大同存小異就非常重要。從中國的角度來說,要注意日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切,加強對出口食品的監管。還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打擊假冒偽劣。從日本的角度來說,則應轉換思維方式,拋棄虛無飄渺的“中國威脅論”等不實說法,以新的視角看待中日間的經貿往來,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處理彼此的分歧,致力於增進兩國人民的了解,發展兩國的友好合作。

展望未來,中日的經貿合作的規模會越來越大,“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麵臨進一步發展的新機遇,雙方應共同努力開創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全麵發展新局麵”。今後隻要中日經貿雙方本著放長眼光、互惠互利、惠及兩國人民的原則行事,中日的經貿協作必將克服障礙,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李誌英,女,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