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魔方:健康從心開始16(1 / 3)

第七章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

第一節人際關係與健康

1.人際關係的內容

2.影響人際關係的心理因素

3.人際關係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4.人際交往的自我心理調節

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關係。由於它是通過個人意識和行為體現出來的,所以,人際關係也可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群體中,這樣就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以及集體與集體之間,存在著種種交往關係,構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係統。

心理學家認為,友誼是人際關係的體現。生活中善於理解別人,並樂於助人的人,自己可獲得快感和欣慰。而對被援助的人來說,則更會產生情緒上的良好感染與反饋作用,能使人得以安慰、鼓舞。這種精神上的快慰和舒暢,對機體健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注意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者,絕大多數身體健康,長壽者居多。

影響人際關係的心理因素有吝嗇、多疑、嫉妒、高傲等,極易形成他人心理上的“劣性定勢”,對自己精神上也是一種無形壓力。這種人往往伴有一定的軀體症候,如煩躁易怒、食欲不振、頭痛失眠;有的鬱悶心悸、胃脘不舒,容易罹患過敏性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消化性潰瘍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研究還表明,那些性情孤獨、不願與鄰裏及親友往來的人,其死亡率要比喜歡交際的人高出2.5倍。

實驗證實,人在情緒平穩時,內分泌活動也處於平穩狀態。人際關係緊張時,隨著情緒的劇烈波動,血液和尿中兒茶酚胺(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含量明顯升高。腎上腺素是人體重要激素之一,參與人體代謝活動,可使神經係統興奮,並與心髒、血管和其他器官有密切關係。兒茶酚胺的增高又可促使血脂增高,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形成動脈硬化。大量的兒茶酚胺還會促使血小板聚集,阻塞小動脈,致使心肌梗塞。所以,劇烈的情緒改變,往往使冠心病、心肌梗塞突然發作。

1.學會獨立

在工作中要表現出良好的自立意識和自主能力。

2.要有自信

不要畏懼困難,遇到困難時不要總希望有人來幫助自己。在遇到困難時要保持自信,勇敢地麵對。

3.勇敢承擔責任

責任與權利從來都是孿生兄弟,在獨立做出決定的時候,往往意味著你要獨立承擔責任和後果。所以在工作中要自己做出決定,也不要懼怕由此帶來的責任。

第二節你的人緣“健康”嗎

1.幾種人際交往模式和心理表現

2.不良人際交往心理如何進行自我調整

21世紀的新觀念是:人緣好也是健康的標準。你人緣不好,可能是身體,尤其是心理上出了問題。一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人,總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下麵列出幾種人際交往模式供你檢查對照:

1.怕被拒絕。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不安全感使然。這種人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處處怕被別人傷害,擔心自己主動與人交往時受到別人的冷淡;或者擔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騙,總是不信任別人。

2.不會說“不”。這類人常以奉獻者角色與人交往。認為別人必須得到我的幫助,在與人交往時我必須做出犧牲,以使別人歡愉。他們從小到大就沒說過“不”字,當善舉沒有得到所期望的回報時,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3.需要依靠。這種人過分信賴依靠的對象,凡事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完全失去了自我。如果他們隻依賴某一個人,就會既不願意,也不允許對方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唯恐自己被拋棄,結果使被依附對象有一種束縛感,並產生想擺脫這種關係的強烈願望,最終導致親密關係的破裂。而心理脆弱者又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便出現心理危機。

4.客多心煩。人來客往多會影響家庭經濟和正常的家庭生活,這就常會引起家庭矛盾。另外,在接待客人上有親有疏也會引起矛盾,傷害夫妻感情。

與人交往是個實際體驗的過程,如果你有上述問題,首先要認識到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再客觀地回顧一下你在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是否是由此而生的,及時提高對人際交往重要性的認識,進行自我調整。

1.要積極主動與人交往。要廣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與自己相似的人、還要交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異、互學互補、處理好競爭與相容的關係,更好地完善自己。

2.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在人際交往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克製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並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隻要我們胸懷寬廣,容納他人,發火的一方也會自覺無趣。寬容克製並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能“化幹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

3.講信用。交往離不開信用。朋友之間,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虛而不矯飾詐偽,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不藐視位卑者,顯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別人的信賴。

4.與人交往時要舉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別人感到輕鬆、自在,激發交往動機。

5.注意培養開朗、活潑的個性,讓別人覺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還要培養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而不顯輕浮,給人以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尊重他人,否則事與願違。

6.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得別人的信任,產生使人樂意交往的魅力。

第三節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1.人際交往中不良心理的類型

2.不良心理的表現

3.不良心理的自我調適

人際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人際關係的協調等等,都離不開人際交往。沒有人不希望交往,每個人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裏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

可是,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不會人人如願,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研究表明,那些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一般具有坦誠、樂觀、幽默、有活力、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能為他人著想等等個性心理特點,而那些不太受人歡迎的人具有以下心理特點:自私、自負、虛偽、自卑、斤斤計較、猜疑、依賴、羞怯、固執、沒有個性等等。大家不妨對照一下自己,揚長避短,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利用心理

很多人抱著“利用”的目的與人交往,因而通常隻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難免“兔死狗烹”、“過河拆橋”。有這種心理的人不會有真誠的朋友,利用別人的同時也會淪為他人的工具。他們的人際關係往往表麵良好,一旦有難,便土崩瓦解。

2.幹涉心理

人人都需要一個自我心理空間,即使夫妻之間不也希望有一點自己的隱私嗎?朋友更是如此。關係再好,也會有一個封閉的心理角落。可有的人偏喜歡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還一廂情願地“幫助”人家,實在是低俗和招人嫌的心理和舉動。

3.仇視心理

有些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他人,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仇視,對勝過自己的人以嫉妒表示仇視,對和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以中傷表示仇視……仇視心理使周圍的人沒有安全感,自然不願意與之交往。

4.自傲心理

自傲的人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隻關心自己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他們在交往中通常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淩人,高興時手舞足蹈、滔滔不絕,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發脾氣,絲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他們還容易過高估計和他人的親密程度,有時候對人過於親昵,說些不該說的話,引起他人的反感。另外,有意思的是,自傲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往往會變成自卑者。

5.逆反心理

有些人喜歡標新立異,總愛與別人抬杠。不管什麼事情,不管對與錯,別人說好,他偏說壞,別人說一,他偏說二。逆反心理容易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6.固執心理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必須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固執心理就犯了僵化不前的錯誤。固執的人抱殘守缺、拒絕變化,隻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即使道理已經很明了,他也拒絕承認錯誤。這樣會有幾個人願意與之交往呢?

7.作秀心理

有的人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把與交朋友交往當做是逢場作戲,且喜歡吹牛。這種人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如何應對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關鍵還是在於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1.要做到知人明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就是認識自己與外界的關係。加強自我修養,完善自己人格,自覺地調整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居於領導地位時,更要重視自我修養,不要放任,不要自我膨脹。要尊重別人,關心下屬,在敏感問題上,要一視同仁,先人後己。要懂得“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欲人之從己也,必先從人”。正確認識自己是搞好人際關係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明人”,也就是了解人,在交往中多看別人長處,取長補短。對人要禮貌熱情,平等待人,多尊重,少苛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