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魔方:健康從心開始16(2 / 3)

2.適時調整“角色變化”也很重要

當角色發生改變時,要審時度勢,保持心境輕鬆平穩。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孫真人衛生歌》中說:“世人欲知衛生道,素樂常有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在角色發生變化時,能做到順理修身,就能使心境處於平穩、樂觀狀態。氣血調和,精神內守,生命發條就能穩定在最佳狀態,少得病或不得病。

第四節人際交往中如何保持最佳的、

主動的狀態

1.自卑和自傲對人際交往妨礙最大

2.怎樣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自卑心理

3.怎樣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自傲心理

4.如何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

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做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然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自卑心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與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輝煌來彌補,大可不必自慚形穢。其次,要正確地與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們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不是激發起奮起直追的勇氣,而是越比越泄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概全。

其實,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於別人,反過來也一樣。見賢思齊應當鼓勵,這其中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設立一些較為實現的目標,采用“小步子”原則,不斷地使自己得到鼓勵。最後一點,要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方麵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

自傲與自卑相比,也源於錯誤的自我估計,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淩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為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能有利於客觀評價自己,還要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說,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兩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兩個主意。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間,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的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到挫折。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克服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複雜,如果說在一些場合,或者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麵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當然如果自己身上存在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所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係到人際交往能否順利進行。如何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呢?

1.不以第一印象作為取舍判斷的標準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麵的評價。俗話說,“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考,主觀性、片麵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麵,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麵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麵、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

2.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

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概全。

3.切莫先入為主

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種先入為主,除此之外,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是有一些潛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消耗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麵,各個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

第五節走出社交恐懼症的陰影

1.何為“社交恐懼症”

2.社交恐懼症的類型

3.社交恐懼症的患病人群

4.如何走出社交恐懼的心理誤區

社交是現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但是,許多性格內向的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會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並出現臉紅、出汗、心跳加快、說話結巴和手足無措等現象,這一現象稱之為“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有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社交對象又可分為兩類

①一般社交恐懼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懼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會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你會發現周圍每個人都在看著你,觀察你的每個小動作。你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場所進餐、喝飲料。你會盡可能回避去商場和進餐館。你從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進行爭論,不敢捍衛你的權利。

社交恐懼症患者總是擔心會在別人麵前出醜,在參加任何聚會之前,他們都會感到極度的焦慮。他們會想象自己如何在別人麵前出醜。當他們真的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說不出一句話。當聚會結束以後,他們會一遍一遍地在腦子裏重溫剛才的鏡頭,回顧自己是如何處理每一個細節的,自己應該怎麼做才正確。社交恐懼症都有類似的軀體症狀:口幹、出汗、心跳劇烈、想上廁所。周圍的人可能會看到的症狀有:紅臉、口吃結巴、輕微顫抖。有時候,患者發現自己呼吸急促,手腳冰涼。最糟糕的結果是,患者會進入驚恐狀態。

②特殊社交恐懼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懼症,你會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比如,你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盡管如此,你在別的社交場合卻並不感到恐懼。推銷員、演員、教師、音樂演奏家,等等,經常都會有特殊社交恐懼症。他們在與別人的一般交往中並沒有什麼異常,可是當他們需要上台表演,或者當眾演講時,他們會感到極度的恐懼,常常變得結結巴巴,甚至愣在當場。

2.根據症狀,社交恐懼又可細分為許多種

①赤麵恐懼。一般人在眾人麵前時,經常會由於害羞或不好意思而臉紅,但赤麵恐懼患者卻對此過度焦慮,感到在人前臉紅是十分羞恥的事,因此非常畏懼到眾人麵前。患者一直努力掩飾自己的赤麵,盡量不被人覺察,並因此十分苦惱。

②視線恐懼。患者與別人見麵時不能正視對方,自己的視線與對方的視線相遇就感到非常難堪,以至於眼睛不知看哪兒才好。患者急於強迫自己穩定下來,但往往事與願違,終於不能集中注意力與對方交談,談話前言不搭後語,而且往往失去常態。

③表情恐懼。患者總擔心自己的麵部表情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對此惶恐不安。表情恐懼多與眼神有關。患者認為自己眼神令其他人生畏,或認為自己的眼神毫無光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