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鴨
烤鴨始於何時從飲食文化的曆史來看,我國出現倍受眾人喜歡的風味食品烤鴨的時間比較早。但是,一開始,烤鴨並不叫做“烤鴨”,而是名為“炙鴨”、“燒鴨”。古時候,不論是“炙”,還是“燒”,皆屬於飲食生活中烹飪方法的一種。這種烹飪方法早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古典名著《詩經·小雅·瓠葉》裏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炙鴨”,出現於南北朝時期。而“燒鴨”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大約為元代。對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北京導遊》一書裏指出:“烤鴨曆史:早在南北朝時,《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飲膳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不僅如此,“元雜劇《看錢奴買冤家債主》、明小說《金瓶梅》均載‘燒鴨子’、‘燒鴨’為市售美食。”可以說這實際上都是今日烤鴨的前身。
北京出現烤鴨店,究竟是在何時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出現於明嘉靖年問(1522~1566年);另一種說法,則是出現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這兩種不同時期的烤鴨做法都是采用由南京(金陵)傳過來的燜爐烤製法製作的烤鴨。當時在北京經營的烤鴨,並不是名為“北京烤鴨”,而是叫做“南爐烤鴨”。不僅如此,烤鴨店的店名,也不是名為“北京烤鴨店”,而是叫做“老便宜坊烤鴨店”,其最早店址在今宣武門外的米市胡同。對此,在《北京傳統文化便覽》一書裏指出:
明代烤鴨館“老便宜坊”創建於京師[指北京]。《朝市叢載》:“燒鴨子:便宜坊,在米市胡同北口路南,”《都瑣記》:“席中必以全鴨主菜,著名便宜坊……尤以掛爐燒鴨為長。”清代烤鴨亦為中秋應節佳品。《帝京歲時紀勝》:“中秋桂餅之外,則……南爐鴨。”故宮《五台照常膳底檔》:“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五日至十七日13天中,乾隆皇帝吃烤鴨8次。”
那麼,為什麼取名叫做“老便宜坊烤鴨店”呢?“老便宜”這三個字,不言而喻,其意主要是為了吸引顧客到店裏用餐。那麼,為什麼還要掛上個“坊”字呢?其意是指“烤鴨店”。坊是封建社會中以從事手工業勞動生產為主的一種作坊。那時,隻要人們一說“便宜坊”,就知道這種店是專門經營風味食品烤鴨的。
有關“便宜坊”,《回憶舊北京》一書寫到:
“便宜坊也創設於乾隆年間,比都一處要晚不少年。三十年代,騾馬市的米市胡同和鮮魚口內都有便宜坊。後者是老店的夥友開的,在鮮魚口西口內不遠,兩層小樓,一間門勝兒。和都一處差不多。樓下是散座,樓上有幾間雅座,以賣燒鴨子(今稱烤鴨)為主。”據《北京導遊》一書寫到:
現大前門外鮮魚口便宜坊烤鴨店開業於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後來居上,影響很大。全聚德烤鴨店開業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於經營有方,力求創新,很快名噪京華,傳及海外。創業者河北薊縣楊全仁,獨辟蹊徑,博采眾長,並把燜爐改為掛爐,故極有特色。文革時期,全聚德政名為“北京烤鴨店”,便宜坊改名為“新魯餐廳”。粉碎“四人幫”後複名。
烤鴨的原料和烤製方法 北京填鴨是製作烤鴨的主要原料。烤鴨的原料是相當講究的。北京填鴨生長期較短,隻需60~65天,就發育生長到5~7斤重。出生45天內的雛鴨,可自由取食,而最後15~20天,就不允許自由取食了,改由人工填喂,即每6小時進行一次填喂,每晝夜填4次,故被稱作“北京填鴨”。隻有北京填鴨,才有資格作為北京烤鴨的原料。北京烤鴨的烤製方法概括起來,大致有三種:
燜爐法烤爐有門,用秫秸先將爐內鐵算子燒熱,待無明火時,將處理好的鴨子放在鐵算子上,然後關閉爐門進行烤製。
掛爐法爐口為拱形,無門,將處理好的鴨子,掛在爐內的鐵鉤上,下麵講究用果木(梨、棗木最佳)火烤,不關門。
叉燒法這種製作北京烤鴨的方法,與製作叉燒肉的方法相似,其突出的特征是:須逐隻手工操作。因產量低,費工時,這種製作烤鴨的方法就逐漸被淘汰了。現在已經很少用叉燒法製作北京烤鴨了。
吃北京烤鴨也是有講究的。烤熟之鴨需切片上桌。據老北京人回憶:以前,上烤鴨店去吃烤鴨,不但好吃,而且服務周到,由顧客親自選定肥鴨後,跑堂兒(服務員)的就拿下樓去烤。烤好的肥鴨皮呈紅紫色,油汪汪的,並由大師傅當麵切片。切片是比較講究的,每隻鴨要切出120片左右,而且須片片帶皮帶肉,肥瘦相問,十分引人食欲。吃的時候,蘸甜醬,加蔥白,卷在剛烙好的熱薄餅內,真是又充饑又解饞,美味無比。
北京烤肉
老北京時,京城不但有著名的老字號便宜坊烤鴨店和全聚德烤鴨店,而且還有以烤肉著名的“南宛北季”。
烤肉為北京傳統的清真名菜。其做法是:把牛肉、羊肉嫩部切片漬人調料中,得味後,放炙子烤熟烤香,即可食。對於這種傳統的清真名菜,在一些古籍裏有所記載,如《明宮史》記載:宮廷內“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明《宋氏養生部》記載:“醬炙羊”把肉切片“研醬末、縮砂仁、花椒屑、蔥白、熟香油揉和片時,……慢火炙熟。”清《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烤羊肉、熱燒刀,此又為遊人之酌具也。”北京流傳下來的以烤羊肉著名的飯莊是“烤肉季”;以烤牛肉著名的是“烤肉宛”。因此老北京人稱“南宛北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