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來順 內城又名為京城。老北京時的京城,周四十裏,城牆高三丈五尺五寸,有九門。北京著名的天安門、皇宮紫禁城、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曆史博物館、勞動人民文化宮(原為皇家祭祖的太廟)、中山公園(社稷壇)、北海公園、北京飯店、王府井等,皆在老北京的內城。而在內城最著名的涮羊肉的老字號是東來順。1914年,由河北滄縣人丁德山(號子清)開東來順涮羊肉店。如今這家店鋪就在著名的王府井大街路東東安市場內。
東來順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並名揚海內外,其主要原因就是涮肉的原料格外講究。《北京導遊》一書裏介紹:
涮內原料:以內蒙古西鳥珠泌旗之閹割綿羊為最佳。每隻羊以40~50斤重為宜。取其魔襠、大小三岔、上腦等部位之內,約13斤左右。每斤肉切出一寸寬、四寸長之片約80片。所用佐科有芝麻醬、醬油、醬豆腐、韭菜花、鹵蝦油、香菜、蔥花等。
食法較簡單,但需注意火候,不可煮時過長,香則嚼不動。鍋底有海米、口蘑等,同時還佐以粉絲、白菜、凍豆腐、糖蒜等清口之物。
北京烤小豬
豬別名為豕、豚等。將大豬稱為“大豕”。對此,在古籍名著《左傳·莊公八年》裏記載:“齊侯遊於姑芬,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將小豬稱為“豚子”,如《爾雅·釋獸》中記載:“豕子,豬。”
早在我國奴隸製社會時期,獸類中的豬就已經成為六種家畜中的一種了。春秋時,左丘明撰寫的《左傳·僖公十九年》裏記載的所謂“古者六畜不相為用”,指的就是家庭中飼養的“六畜”——馬、牛、羊、豬、狗、雞。
六種家畜中的豬,不僅其肉是比較早就普遍受到人們歡迎的一種可食用的肉類,特別是幾斤重的小乳豬,還逐漸成為京城的傳統名菜烤小豬的最佳原料。
烤小豬又名為“燒豬”、“燒小豬”等。其實,京城的這道傳統名菜,從前並不是一般人所能食用的。它是有錢人家每年一到春節和八月中秋節的時候,為改善生活而食用的一道珍味名菜。對此,古籍《明宮史》和《帝京歲時紀勝》裏,則分別有這樣的記載。即每年一到正月,富貴人家改善生活,講究“所尚珍味,則冬筍、銀魚、鴿蛋、麻辣活兔……則是燒鵝雞鴨、燒豬肉(即指“烤小豬”)、……。”每年一到八月中秋節,富貴人家為改善生活,除了講究“中秋桂餅之外,則鹵餡芽韭稍麥,南爐鴨,燒小豬,……。”
食用的這道珍味名菜,就是將幾斤重的小乳豬,經過加工製作,烤製而成後切成片兒裝盤而成。吃時可配空心燒餅、荷葉餅、黃瓜條、老虎醬、椒鹽、三合油等。
北京著名的六必居和砂鍋居
六必居相傳六必居開業於明代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年),是北京著名的老字號之一。這個老字號是京城專門從事經營傳統風味醬菜的。
小醬蘿卜,又稱“甜醬蘿卜”,是北京傳統風味醬菜。老字號六必居和天源這兩家,講究用京郊朝陽門外、永定門外出產的二纓蘿卜醬製“甜醬蘿卜”,又名為“小醬蘿卜”。這兩家醬製出來的成品,長不過十五六厘米,粗兩厘米左右,條順,光滑,質脆嫩,色棕紅,醬香味濃。人們食用時,將其切成絲或丁,淋少許小磨香油,滴幾滴醋,用此佐粥,味甚妙。
六必居、天源的甜醬八寶瓜是比較著名的。它是以京郊特產的香瓜為主料,輔以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青梅、杏脯、桃脯、葡萄幹、青紅絲等八寶餡料。這兩家醬製出來的甜醬八寶瓜,其不同的地方,表現在:六必居的用薑絲、桂花、口糖、醬油拌餡;天源的用白糖、甜醬拌餡。因此,同樣是甜醬八寶瓜,六必居和天源各有自家的鮮美可口之味。但這兩家的甜醬八寶瓜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成品切片後不破碎,紅褐透亮,醬香濃鬱,味道甜鹹。
六必居釀製的北京傳統風味醬菜還有許多,如“甜醬瓜”、“甜辣蘿卜”、“桂花糖熟芥”、“五香水疙瘩”等,這裏就不一一例舉了。
六必居這家著名的老字號,一開始並不是以北京傳統風味醬菜而著名的。它原來是個酒鋪兼釀酒的作坊。傳說開業時,為釀好酒,嚴格要求規定“六個必須”要做到。那麼,究竟有哪“六個必須”要做到呢?相傳,為釀好灑,嚴格要求做到:“黍稻必齊,曲蘖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根據這“六必”的要求,於是將酒鋪兼釀酒作坊命名為“六必居”。
但是,著名老字號之一的六必居,之所以能夠名震京城,其重要原因還是在六必居這塊匾額上,它與嚴嵩有著密切的關係。
嚴嵩是明代時江西分宜人,字惟中,一字介溪。弘治進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任武英殿大學士,人閣,專國政二十年,官到太子少師。
傳說,明嘉靖年間,因六必居釀製的酒好,質純味香甜,生意很興隆,有時候,連當朝的宰相嚴嵩都來這裏喝酒。六必居的老板,想借助當朝宰相嚴嵩的名聲,求他給寫個“六必居”的匾額,可是仔細一琢磨,怕碰釘子,不敢直接相求,就千方百計托人到相府,請宰相嚴嵩的夫人幫忙。一開始,嚴嵩的夫人得知六必居是個小酒鋪釀酒的作坊,就沒有拿它當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