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嚴嵩夫人身邊的一個丫頭和六必居的老板有點親戚關係。這個小丫頭,非常聰明。一天,她聽見夫人嘴裏叨叨咕咕地說:“相爺的書法,名震京城,怎麼那麼不值錢,給一家小酒鋪寫匾?”她就對夫人說:“相爺自然是不會給賣酒的小鋪寫什麼匾額了!可是俺想:人家既然想辦法托到相府裏來了,並且是托到夫人您的頭上了,您為何不動筆應付一下了事呢?”夫人一聽小丫頭說的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拿起筆來,就寫了“六必居”三個大字,放在桌子上。正在這時宰相嚴嵩下朝回家,見夫人寫得很不像樣,就順手提起筆來,方方正正地寫出三個大字——“六必居”,然後他就拿到夫人的麵前,讓夫人看,說應該這樣寫才好看……他的夫人聽了,心裏暗想:“正好,你替我寫了,我拿它應付一下,事情亦就結了!”
第二天,夫人就打發她身邊的丫頭將嚴嵩寫的“六必居”三個大字給“六必居”的老板送去了,很快使六必居名震京城。
砂鍋居據老北京人相傳,明代時的宮眷內臣,每年農曆四月間,按習俗講究吃白煮豬肉。吃時,將煮熟的豬肉切成片,佐以蒜泥、醬油、韭菜花食之,其味格外醇香。古籍《明宮史》記載:每年一到農曆四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紗衣……吃筍雞,吃白煮豬肉,以為‘冬不白煮,夏不熝’也。”
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在今北京西四缸瓦市路東,出現了一家“和順居”,專門使用一口直徑一米多的大砂鍋做自煮豬肉,其味醇香,很招顧客青睞。後來,顧客們就將“和順居”稱為“砂鍋居”了。《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
砂鍋居在清末年和民國初年生意十分興隆,每日清水煮一口豬內。名菜製法是燒、燎、白煮;“燒”就是“炸”,如有炸豬肝名菜,外酥裏嫩,香脆可口;“燎”是將帶皮肘、蹄、頭用鐵叉子上火燎糊,用溫水浸泡後去掉糊皮,再用砂鍋清煮,熟肉上桌時切成片,拌有調料。砂鍋居的白肉、白腸、白肚等菜,具有白、嫩、香、熱等特點。北京解放後,1956年公私合營後,在舊店址南建了新店鋪,並添置了各種型號的小砂鍋,使上桌的菜看更有傳統風味,深受顧客歡迎。50年代,周恩來、陳教等曾來此店品嚐風味食品。
北京爆肚、芝麻燒餅和艾窩窩
北京爆肚京城傳統風味小吃。老北京時,以外城(亦稱外羅城)天橋市場的“爆肚王”、內城(亦稱京城)王府井大街路東東安市場的“爆肚石”和北海後門的“爆肚張”最為著名。
那麼爆肚是怎樣製作成的呢?《北京傳統文化便覽》一書裏寫到:
白羊肚絲入開水稍焯,撈入特製的淺底碗內,蘸水調芝麻醬、醬油、鹵蝦油、辣椒油,香菜放入配好的調味汁內,佐小燒供食用。吃時肚絲清脆,食後卻助消化為其特點。
其實,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羊肚既是食物,又屬於藥物。生活中,人們食用了羊肚,不僅能增加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還有助於消化。
芝麻燒餅京城傳統風味小吃爆肚與燒餅的關係極為密切。因為爆肚食用時,佐以小燒餅食之,尤其是佐芝麻燒餅食用,其風味最佳。
芝麻燒餅,古時名曰“胡餅”,它始產於西域,即今甘肅敦煌西北地區。為何稱作胡餅,古書《釋名·飲食》裏作了比較透徹的解釋:“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漫冱”,亦作“□胡”,為兩麵相當蒙合之狀。)胡麻,即芝麻,亦稱“脂麻”、“油麻”等。
西域出產的胡餅,唐代時就已經傳人古都長安城(今西安)。據考古證實:唐古都長安城,商業區集中在城內東部和西部二市。當時,將二市分別名為東市和西市。二市的買賣都很興隆。尤其是西市更為熱鬧些,僅吃的就有賣餛飩的、賣抓飯的、推小車賣蒸餅和胡餅的。
再例如,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被貶離開了古都城長安。在外地做官時,見當地出產的胡餅,即芝麻燒餅,就想起了身居古都城長安時,輔興坊裏的胡餅(芝麻燒餅),又脆又香。因此,他給友人寫了這樣一首有趣的詩:“胡麻餅樣號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嚐香得似輔興無?”(“輔興”,是指唐古都長安城110坊中“輔興坊”)
西域人將芝麻稱為胡麻,傳人內地以後,人們按照當地的生活習慣,就漸漸將胡餅更名為“芝麻燒餅”了。
艾窩窩 北京流傳至今的一種清真風味小吃。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色雪白,球狀,質黏軟,味甜香。
說起艾窩窩來,其最初隻不過是屬於普普通通的一種清真風味小吃而已。那麼,為什麼自明代始,艾窩窩就逐漸成為名震京城的一種清真風味小吃呢?其原因與今故宮內的儲秀宮有著密切聯係。因此,這裏需要將故宮內的儲秀宮先作個簡要介紹。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於永樂年間開始大規模修建北京城。皇宮紫禁城,即今稱的故宮,於永樂四年(1406年)始建,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其中,也包括修建儲秀宮在內。據《中國名勝詞典》裏記載:
“儲秀宮在故宮西六宮內,與翊坤宮、體元殿組成一個院落。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明清兩代是後妃居住之處。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住此。她五十歲生日時,僅重修儲秀、翊坤兩宮和賞賜臣仆就耗費白銀一百二十五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