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飲食文化篇(2)(2 / 3)

據老北京人相傳,有一位在皇宮紫禁城裏當過太監的人曾講,明代時居住在儲秀宮的帝後都比較喜歡吃艾窩窩。為什麼呢?因為宮中的一些受寵的愛妃,特別是帝後,天天吃著山珍海味,久而久之就厭煩了。侍候居住在儲秀宮的帝後和妃子們的廚師有一個回族人。有一天,他從家裏帶了些民間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窩窩,有一位宮女嚐完後感到很好吃,就帶給帝後品嚐,帝後一嚐,感到非常好吃。這樣,就開始讓廚師為居住在儲秀宮的帝後和妃子們做艾窩窩吃。艾窩窩一下子也就變得身價百倍,名震京城,成為京城有名的一種清真風味小吃,並被美譽為“禦艾窩窩”。對此,在《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艾窩窩為“北京一種清真風味小吃。色雪白,球狀,質黏軟,味甜香。因明代為帝後所喜食,故名‘禦艾窩窩’。後傳入民間,脫衍為‘艾窩窩’了。”

生活中,如果您想品嚐的話,除了買現成的食用外,自己動手做也並不難。《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亦為人們提供了具體製作的方法。筆者將其原文轉引出來,以方便您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應用。

艾窩窩的傳統製法:將糯米洗淨加清水泡一夜,上籠蒸一個時辰,再加入開水,待米吸足水分後,再蒸半個時辰出鍋,用木槌將米搗成團,晾涼後揪成小劑,按成小圓餅,包上用芝麻仁、核桃仁、青梅、金糕、冰糖和糖桂花等拌成的餡,揉成乒乓球大的球,滾上蒸熟的大米粉,點上紅點即成。

切糕

切糕是一種蒸製的麵食小吃。街巷叫賣的這種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簡要說來,就是將黃米、紅小棗、小棗等人瓦甑內,蒸熟後扣於案上,售時切塊,撒以白糖,人口熱、香、甜、黏,故得名為切糕。

從飲食文化的曆史來看,元代時,切糕就已經成為北京傳統小吃了。對此,在元末人熊夢祥著的《析津誌輯佚》裏,作了這樣的記載:每年一到農曆“十月,……街市蒸作麵糕。諸蒸餅者,五更起早,以銅鑼敲擊,時而為之。及有以黃米作棗糕者,多至二三升米作一團,徐而切破,秤斤兩而賣之。”

到清代時,切糕製作得更為精細可口,口感又甜又軟。對此,清代學者俞樾(1821~1907年)在《憶京都詞》裏這樣寫到:“憶京都,小食更精工。盤內切糕甜又軟,油中灼果脆而鬆。不似此間吃胡餅,零落殘牙珠怕硬。”

有趣的是:北京傳統風味的麵食小吃切糕,清代時已有夏涼冬熱之說,例如《天橋雜詠》載:“燕市攤車賣切糕,白黃棗豆有低高。涼宜夏日冬宜熱,一塊一沽一奏刀。”

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幾位切糕名家。例如,外城有前門橋頭的“切糕馬”;天橋市場內的“切糕張”;內城有後門大街的“切糕王”和隆福寺的“切糕虎”等。

獨創“全魚宴”的聽鸝館

倉庚,又名為“黃鶯”、“黃鳥”、“黃鸝”等,它屬於觀賞鳥。人們對這種鳥的認識亦比較早,如《詩經·豳風·七月》篇裏記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唐朝詩人杜甫在詩裏寫到:“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倉庚不但是一種觀賞鳥類,而且它對節氣規律性的變化有反映。每年一到春季驚蟄節氣,就會出現黃鸝婉轉悅耳的鳴叫聲。人們結合農業二十四節氣的需要,把它與大雁、小燕一起,被選人七十二候,作為春季“驚蟄”節氣二候的候應,概括叫做“倉庚鳴”。

北京頤和園內的聽鸝館,為清漪園時的舊名,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因黃鸝對我國農業二十四節氣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受到宮廷帝王的重視。因此,當這座用於宮廷演出的建築物落成後,就取其欣賞“黃鸝空好音”的含義,把它命名為“聽鸝館”。此館光緒年問重修,後有二層戲台。1892年(光緒十八年)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後,這座供宮廷唱戲演出的聽鸝館,就擱置不用了。

北京頸和園內的聽鸝館,現在已經成為遊人用餐的餐館了。那麼,聽鸝館演變成為餐館,始於何時呢?據《北京傳統文化便覽》寫到:“1949年開業,聽鸝館主要經營明、清宮廷菜點和顯示頤和園昆明湖特點的菜品,以烹製有上十種宮廷菜及利用昆明湖中豐富的水產資源,獨創的‘全魚宴’聞名。如清香醇美的‘荷花魚絲’、鮮嫩軟滑的‘溜魚片’、獨具風味的‘菊花生片魚鍋’等都是難得的佳肴。‘全魚宴’的全部冷菜、熱菜和湯類,都以活魚為原料,鮮香味美。此外,還有中外遊客讚不絕口的‘活吃魚’名菜,視之活龍再現。”

蘇造肉和炒銀魚

用豬肉和水產品中的魚製作出的北京傳統名菜甚多。例如:烤豬、蘇造肉、爐肉、水晶肘菜、酥鯽魚、燒鮑魚、醋溜魚、炒銀魚等。

然而,這裏僅以蘇造肉和炒銀魚為例子,談一談。

蘇造肉

北京傳統名菜蘇造肉實際上是屬於宮廷菜的一種。其製作過程簡要說來,就是將豬肉切塊,加香辛料燉軟爛而成。

蘇造肉,原來在宮廷菜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清宮曾設蘇造局。《清稗類鈔》記載:“宮中五月食椴木餃……又有蘇造糕、蘇造醬諸物,相傳孝全後生長吳中,親自仿造,故以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