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例如:清《調鼎集》裏亦雲:“蘇燒肉:取精肥得中肉十斤,溫水洗淨切方塊,煮五分熟,下蔥、小茴、酒一斤,糖色大半杯、鹽水量下,仍將浮油撇起,人洋糖少許。”
據說,京城以蘇造肉著名的菜館有景泉居。
炒銀魚
銀魚,古時候稱“膾殘魚”。其特征明顯:體細長,透明,頭平扁,口大,兩頷和口蓋常具銳牙。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的沿岸海域。
炒銀魚,也屬於宮廷菜的一種。《明宮史》裏雲:“內廷甚喜吃灌腸……炸銀魚等。”清《帝京歲時紀勝》裏記載:京師九月“草橋荸薺大於杯,衛水銀魚白似玉。”這裏說的所謂“衛水”,指今天津水域。不僅如此,而且還指出:“銀魚亦貢品”。
還有,清《燕京歲時論》裏,亦雲:“銀魚初到京者,由崇文門監督照例呈進,與三月黃花魚同。”這裏說的所謂“呈進”,是指銀魚是貢品。
古書《清稗類鈔》裏特別指出:“銀魚炒食甚嫩……以醬水炒之頗佳,或以雞蛋同炒。”
北京傳統名菜炒銀魚,其味嫩香,似有鮮黃瓜之清新味,美味可口。其實,宮廷菜是相當注意和講究藥物性,因為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說,水產品中的魚與許多別的食物一樣,既是食物,又是藥物。所以,在宮廷菜裏會常常出現。
都一處稍麥
稍麥俗名“燒麥”,屬於北京傳統名食的一種。其突出的特征是:以燙麵皮包餡蒸成。對此,元代時的《樸通事》裏就已經有記載:“以麥麵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當頂撮細似線稍係,故日稍麥。又雲:以麵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曆史從元代發展演變到明代時,在《野獲編》裏,指出:“京都名食,叫做‘桃花稍麥’”(因而食物頂部以為“花蕊”,故名)。清代時,在《都門雜詠》裏,雲:蟹肉燒麥“玉盤擎出堆如雪”(指皮白似“雪”)。皮薄講究到什麼程度呢?“皮薄還應蟹透紅。”所以,老北京時,前門都一處製作的“稍麥”(燒麥),名震京城,為什麼?因為都一處製做的燒麥,其突出的特征是:餡料隨季節變換,鮮香適口。
《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其原文為:
都一處 有年小年黑夜,乾隆皇帝獨自到北京街頭遊逛,可是街上冷冷清清,買賣都關門了,獨有一家小飯館還開著門。乾隆走進來,老板娘迎上去說:“先生,請坐。”老板娘端過一盤炒豆嘴說:“實在對不起,隻剩下這個了。”乾隆吃著正香,隻聽老板懣怨著:“叫關門不關門,多賣一盤炒豆嘴,耽誤得對聯也沒寫,明兒個貼什麼?”乾隆接過話茬說:“吃了飯我給寫一幅好嗎?”夫妻倆自然是感激不盡。乾隆揮筆寫出上聯:“進東西南北菜;下聯:納春夏秋冬福。橫批:都一處。
都一處位於前門大街36號。開業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開業時稱“李記”酒店。創辦人姓李,籍貫山西。初來北京時曾在肉市的碎葫蘆酒店學徒,出師後自辦酒店開業。店鋪位於前門外大街路東,鮮魚口南。清乾隆七年(1742年),新店鋪建成,為一間門臉的二層小樓,一樓為散座、賬房,接待一般酒客;二樓設有雅座,招待有身份的顧客。酒店經營品種有:煮小花生、玫瑰棗、馬連肉、晾肉等小菜和燒酒,買賣十分興隆。乾隆十七年(1752年)舊曆年三十晚,據傳乾隆皇帝微服來酒店二樓雅座喝酒,十分高興,感慨京都夜晚隻有此一家酒店開業,回宮後,提筆書寫“都一處”,並派太監用虎頭牌匾送到酒店。一時酒店名聲大振,店鋪經營的馬連肉、晾肉聞名京城。到同治年問,店鋪躋身京城名餐館之列,新添燒麥和炸三角等食品。其中燒麥製作十分講究,特點是選料精,製作細,幹淨,樣式皮薄、餡滿、味好。燒麥品種有蔥花豬肉餡的、三鮮餡的、蟹肉餡的。民國初年,“都一處燒麥”名震京城。1956年,店鋪實現公私合營。1964年,遷至今址。新落成的營業廳有200多平方米,餐桌增加到二十多張,服務人員也由二十多人擴大到一百人左右,營業額也有很大提高。1965年春,著名文人郭沫若曾來此吃飯,並出“都一處”匾額。文革時,該店改為“燕京燒麥館”。1981年,老字號得以恢複,失蹤十九年的都一處虎頭牌匾,又重新懸掛於門上。
北京著名的老字商號致和醬園
王致和臭豆腐表麵呈豆青色,質地細膩,聞著臭,吃著香。說起王致和的臭豆腐來,它與京城的龍門、虎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京城的龍門、虎門,尤其沒有龍門,就不會出現王致和的臭豆腐。
據相傳,醬園的門前原有三塊彩繪龍頭立匾,門上還有一幅對聯。據說是由清朝的狀元孫家鼎精心琢磨出來的。其特征格外明顯,即兩幅聯語共四句。實際上,是一首藏頭詩。將四句話的頭一個字拿出來,組合在一起,就是“致和醬園”。
下麵,接著就請您閱讀和欣賞一下四句話的藏頭詩:
致君美睞傳千裏,和我天機養寸心。
醬配龍蟠調芍藥,園開雞趾鍾芙蓉。
致和醬園 它開業的年代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原址在老北京城的南邊,前門外延壽寺街西,是由一位安徽人王致和創辦的,故取名為“致和醬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