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飲食文化篇(3)(1 / 3)

王致和本是安徽省仙源縣的一個讀書人,清康熙八年(1664年)進京趕考落榜,無臉見家鄉父老,於是就在京城拾起家傳製作豆腐的手藝,做起賣豆腐的小生意來。他將自製的豆腐推著小車沿街叫賣來維持生計。

致和醬園,這個老字號,其創辦曆史和發展的演變基本情形怎麼樣呢?筆者將《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的有關內容轉引出來。此供您方便閱讀。

其原文為:

致和醬園 開業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位於前門外延壽寺街西,創辦人王致和。安徽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來京趕考,落榜後以製作豆腐出售為生,一日,將剩餘豆腐存入壇內,並放入少許食鹽,幾個月後,發現豆腐已變成綠色,臭氣撲鼻,但用嘴一嚐,味道鮮美,於是,潛心研製“臭豆腐”出售,聞名京城。清康熙十七年(1678),王致和正式掛出“王致和南醬園”招牌,除經營臭豆腐外,還增加醬豆腐、黃醬、醬菜等品種。據傳,慈禧太後的膳食中,也包括有王致和的臭豆腐。王致和臭豆腐表麵呈豆青色,質地細膩,聞著臭,吃著香,曉清至民國初年,北京城內經營臭豆腐字號增至數家,有王致和、王芝和,致中和等等,字號中的“和”字,不僅表明與王致和有聯帶,也表示繼承了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解放後,王致和店鋪與幾家經營臭豆腐字號合並為北京市腐乳廠,遷址到海澱區田村,每年生產臭豆腐約三千萬塊左右。目前,正籌劃在市內恢複王致和臭豆腐門市部。

後門橋頭的灌腸

昔日,老北京人生活中,人們講究:“吃前門外都一處的燒麥,鮮魚口會仙居的炒肝,穆家寨的炒疙疸,後門橋頭的灌腸。”

開始,需要將何謂“後門”說個明白。所謂“後門”,就是指今日北京人習慣說的地安門。老北京時,因為地安門是皇城北麵的後門,所以俗稱為“後門”。

據《北京的商業和老字號》一書中寫到:

鼓樓前和地安門大街最熱鬧,最風光的時候是清代。這與清八旗有關。在清代,這一帶是正黃旗和鑲黃旗的駐地,後來,一些年老出宮的太監就居住在鍾樓後邊的娘娘店裏。這些人是當時最富有的人,他們講派頭,講住好房,講吃講穿,還講玩。囡此,一些台做買賣的人,都爭先恐後在這雜街上租房或買房子,開店鋪。當年在這條街上,北從鼓樓前,南到地安門,東西兩側店鋪一家挨一家,真是鱗次櫛比。

其具體的商家店鋪是一家挨著一家,這裏就不必一一例舉了。但是,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北京有名的會義齋和福興居。

會義齋、福興居這兩家灌腸鋪都在後門橋北,合義齋路西,福興居路東口,昔日,北京人講究吃前門外都一處的燒麥,鮮魚口會仙居的炒肝,穆家寨的炒疙疸,後門橋頭的灌腸。這兩家灌腸鋪以會義齋開業早,最有名。它的掌櫃原在後門一帶酒館前擺攤賣灌腸。他賣的灌腸,片的薄,放油多,用鐵鐺煎的外焦裏嫩,放適量的鹽湯蒜泥,吃到嘴中別有風味。吃過的人,都想再吃。所以,買賣越做越好,每天做多少灌腸,就賣多少。供不應求。幹了兩年,約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在後門橋北側路西,火神廟旁開設了這號合義齋灌腸鋪,不久又添上家常飯菜,到夏天還賣荷葉粥。生意十分興隆。在合義齋買賣越發興旺時,有人在他的對麵開辦了福興居,也賣灌腸,合義齋與福興居兩家比著幹,雖然福興居十分努力的幹,但總也不如合義齋生意好。現今合義齋遷至德勝門內繼續營業。

筆者在學習中發現《食為天北京飲食指南》一書裏,在以《四合軒》為題目的文章裏明確提出:“……灌腸可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風味了。早在清朝就有讚美灌腸的詩句:‘灌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汁說美鮮。’可見北京人對灌腸有多鍾愛。(今日北京的筆者注)四合軒煎灌腸外焦裏嫩,吃時澆上蒜汁兒,鮮美可口。”

對此,《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

灌腸 一種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明代已有,明劉若愚《明宮史》“正月”:“斯時所尚珍味,……本地則……豬灌靦。”清光緒間以福興居所製為著。因掌櫃姓普,故人稱“灌腸普”。福興居灌腸係將豬大腸灌上澱粉,用繩紮牢,煮熟,切塊油煎,灌鹽水蒜,焦脆香嫩,傳為慈禧所喜食。

會仙居的炒肝

炒肝是北京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而眾多炒肝鋪中,尤以會仙居的炒肝最為著名。

會仙居這家老字號是由一位北京人創辦的,時間大體上是在清同治年間。據說,當時《北京新報》主持人楊曼青常吃炒肝。他為人厚道、熱心,在他的建議下,劉宣忠兄弟開始精心研製經營風味小吃炒肝。其結果怎樣呢?果然奏效了,使經營風味小吃炒肝的生意,越來越興隆,用現在商字的用語來說,叫做:火爆了!會仙居經營的炒肝,在京城火爆了,再加熱心人《北京新報》主持人——楊曼青在《群強報》上撰寫文章一宣揚,很快就使會仙居經營的風味小吃譽滿京城。會仙居自然而然就列入了京城有名的商號之一了。

所以,老字號會仙居發展演變到現在,受到社會上的重視。《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

會仙居創辦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老店位於前門外鮮魚口內路南,是經營北京風味炒肝的老字號。創辦人劉永奎,北京人,幹同治元年租到鮮魚口內大順記鞋鋪的鋪麵房一間,開了一個小酒館,取名會仙居。會仙居到光緒二十年前後,由劉喜貴(劉永奎妻弟)和他的三個兒子(長子劉寶忠、次子劉寶奎、三子劉寶臣)經營,因其長子、次子均在飯館學過徒,經營品種有所增加。清光緒二十六年(1400)以後,會仙居由劉寶忠兄弟經營,開始模仿街內廣來永店鋪經營白水煮雜碎。不久,《北京新報》王持人,楊曼青建議會仙居經營風味小吃,劉寶忠兄弟開始精心研製炒肝經營,結果生意興隆。同時,楊在《群強報》加以宣傳,一時會仙居炒肝名滿京城。當時有詩讚:“稠濃汁裏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會仙居炒肝主要原料是豬肥腸、豬肝,另加大料、生蒜、口蘑湯,炒時勾芡。炒肝製作精細,選料考究。到民國初年,由一間平房發展成二層樓房,門口懸有金字大匾,門前架有炒肝大鍋,進入鼎盛時期,店附近的華樂(現大眾劇場)和廣和兩個戲園子的黎團界人士和票友,幾乎都是會仙居的常客。30年代開始,由第三代傳人,劉宗德等五人經營,由於經營不善,開始衰落。1952年把字號轉讓給康克文等三人經營。1956年,實現公私合營,並與天興居合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