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飲食文化篇(3)(2 / 3)

饅頭、包子和水餃

饅頭大眾普通喜食的一種傳統蒸製麵食。其製作的方法,簡要說來就是將麵粉加水調勻,摻入麵粉和成麵團,發酵後用堿中和做成形,蒸熟即成。

饅頭的曆史漫長,元明時期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記載:“籠蒸麵食者皆為籠餅,今……饅頭……之類是也。”饅頭按其麵團的軟硬程度,成形方法,一般說來,有嗆麵饅頭、刀切饅頭和圓饅頭等。

包子亦是屬於老北京人相當喜歡食用的一種傳統包餡蒸食。其製作方法大體上是:用發酵麵團或未發酵的麵團為皮兒,包人葷餡或素餡上籠蒸,有提折兒,一把抓、大屜兒、細屜兒等之別。

從時間上來說,明代時,包子就已經成為人們喜歡食用的一種包餡的麵食了。對此,古籍名著《明宮史》裏記載:“正月:……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每年“十一月:……吃炙羊肉、羊肉包、扁食、餛飩,以為陽生之義。”清孫承澤在《典禮記》裏,亦雲:“奉先殿每日供養……十三日,羊肉小饅頭。”

水餃兒老北京人稱之為“扁食”;或者叫做“煮餑餑”;它屬於北京傳統應節食品。如今,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常食用的麵食之一了。

水餃兒,在不少古籍書裏均有記載,例如:明《宛署雜記》裏載:“元旦拜年,作扁食”。《酌中誌》中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清代時出版的《鄉言解頤》裏亦雲:“年節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嗬嗬,媳婦費張羅。”《帝京歲時紀勝》裏亦雲:“除夕,合家吃葷素細餡水餃兒。”

其製作餃子的方法,一般來說是:將適口的餡兒包在擀好的小圓麵皮內,鍋中下人清水,煮熟撈出即成。

豆腐腦兒與豆腐

北京的清晨,不論是北京人還是外地來人吃早點共同的特征就是:比較喜歡到一家小餐館,來一碗豆腐腦兒和油條油餅或曰油炸鬼一起吃,亦就填飽肚子了。

《北京文化傳統便覽》裏有有關豆腐腦兒的介紹,筆者將原文轉引出來,以方便您閱讀和欣賞。其原文為:

豆庸腦兒 一種北京傳統風味小吃。黃豆水浸磨漿,燒開點以石膏為“腦兒”,用特製小銅平鏟取入小淺底碗內,澆鹵後淋上蒜汁,味濃中透鮮,質細嫩。風味有回漢之別,回民以口蘑、鮮羊肉片打鹵,舊時以前門外門框胡同“豆腐腦兒白”和鼓樓後“豆腐腦兒馬”為最(著名),有“南白北馬”之譽。漢民則以口蘑,肥豬內片、黃醬、大料等打鹵,製售者均為河北饒陽人。

有這樣一句俗話:“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而老北京城亦不例外,因為以做豆腐買賣為生的豆腐坊常常遍布街巷。所以,至今尚有以豆腐命名的街巷地名。例如,東安門外燈市口有“豆腐巷”;地安門外鼓樓東有“豆腐池”等。元代著名的戲劇家關漢卿在他的雜劇本裏寫到:“閑時磨豆腐,忙時做麵筋”。到了明清時期,北京城做豆腐買賣的豆腐坊就更多了。生活中廣泛流傳著一首歌謠“磆碌碌、磆碌碌,半夜三更磨豆腐,磨成豆漿下鍋煮,加上石膏或鹽鹵,一壓再壓成豆腐。”這首歌謠反映出了豆腐坊做豆腐的基本方法以及製作豆腐的辛苦。這就是做豆腐買賣的人,為什麼會大清早就得肩挑或者推小車走街串巷去賣豆腐了。而吆喝“豆——腐”的聲音頗為有趣。

在京城,做買賣的人的吆喝似乎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濃濃的京腔別有一番特色。例如:賣燒餅油炸鬼的小販,吆喝起來是: “油炸鬼!燒餅”或“燒餅大油炸鬼”或“熱的來……大油炸鬼,芝麻醬來!”當然,賣家的本領不止是吆喝,例如:賣炭的且是手搖大貨郎鼓,其聲嘣嘣嘣;賣煤油、香油、醬油的,且是敲大木榔子為號;賣碗豆糕的手敲一麵小銅鑼;磨剪刀的,以銅鐵片連成五頁,隨走隨振動。當然,亦有以號角吹得“嗚嗚!嗚嗚!”響的等。

可見豆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