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北京的豆腐始於元代。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雜劇中有“閑時磨豆腐,忙時做麵筋”的說法,說明元代時,豆腐已為北京地區居民的常食。明萬曆年間,北京一百三十二行中唯有豆腐行免稅。北京不少街巷,還以豆腐及其製作名手冠名,如豆腐巷、豆庸閘、豆腐陳胡同等。豆腐製作有南北之分,北豆腐坊點豆腐用鹽鹵,所製豆腐緊實,可改製成茶幹、豆腐絲等品種。南豆腐坊點豆腐用石膏,所製豆腐潔白細嫩,不宜炸食,此外尚有香幹、臭幹等花樣。舊時做豆腐所用的大豆,有北京附近各縣的伏豆,張家口等地的口豆,關外的東豆。宮廷的豆腐要用玉泉山的水,民間則多用甜水井的甜水。清光緒年間,北京的豆腐幹和臭豆腐以延壽寺街王致和為最著名。
與豆腐相關的俏皮話
馬尾兒串豆腐——提不起來用來形容有的人不考慮客觀條件,硬去做辦不到的事情。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豆腐和蔥白,其共同特點就是皆為白色的,蔥葉為綠色,拌在一起,再加上些鹽和香油,則一清二白,味美色鮮,相當爽口。這句俏皮話常用來形容在辦事方麵或財務方麵是清清楚楚的。
凍豆腐——難辦(拌) 過去,人們喜食的“凍豆腐”,隻能靠一年四季最寒冷的冬天,特別三九天來冰凍豆腐。如今,隻要把新鮮的豆腐放在冰箱裏就成凍豆腐了。凍豆腐——難辦(拌),通常來形容生活中人們遇到的難辦、難做的事情。
武大郎賣豆腐——人鬆貨軟這句話,通常形容一個人沒有什麼本事。
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從神話中來的這個俏皮話,通常用來形容生活中,有的人專欺軟怕硬的。
當然,則還有許多與豆腐密切相關的俏皮話,這裏,就不必一一例舉了。
豆腐的烹飪方法還有很多種,例如:鍋貼豆腐、麻辣豆腐、炒豆腐腦、鵪鶉豆腐、虎皮豆腐、蝦仁豆腐、朱砂豆腐、家常豆腐等,就不一一例舉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論春秋冬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飲食習慣裏離不開豆腐,老北京也就出現了以“豆腐”作為主料的佳肴。例如《北京傳統文化便覽》中載的“箱子豆腐”和“炒麻豆腐”,就是屬於京城比較有特色的傳統名菜。
其原文為:
箱子豆腐 北京傳統清真名菜。用鮮豆腐切長塊,炸後切一口,挖出豆腐瓤,填入口蘑,蘭片等素料餡,燒汁蒸過,再澆汁而成。清香適口,汁濃豆腐潤。靖乾隆故宮《禦膳膳底檔》載有此品。民間清真館多有製售。
炒麻豆腐 北京民間風味名菜。綠豆中的澱粉提出後,剩下的豆粕發酵即“麻豆腐”。用羊尾油、鹵蝦油、雪裏蕻、青豆、辣椒、韭菜等炒香即成。色澤灰亮,味香辣徵酸,質細膩。初為坊間佐食常品,後登飯莊宴席,是店東幸獻賓客嚐鮮的壓桌小品。
豆汁北京有名的風味小吃。它是誰發明的呢?直至目前還無史料可考證。但是,老北京時,有個傳說,說是“粉房琉璃街”與豆汁的產生有關。今日北京宣武區,有一名叫“粉房琉璃街”的地方,“北起騾馬市大街,南至南東街。”在這條街上,有“粉房琉璃街副食商店”、“粉房琉璃街糧店”和“粉房琉璃小學”等。有一家姓竇的開的粉房;這位姓竇的人,小名叫竇竇,人很聰明,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他熟讀《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例如他姓竇,在《百家姓》的文句裏,叫做“柏水竇章”,他記得特別牢實。他喜歡跟人家說,我的竇姓,叫做:柏水竇章。
傳說,有一年的夏天,天氣炎熱。有一天,用綠豆磨出來的準備漏粉用的豆粉漿沒有全部用完,準備留到第二天再用。可是,由於天氣炎熱,沒想到第二天豆粉漿已經發酵了,扔了怪可惜,於是竇竇就從豆漿桶裏舀了半勺,非常膽大的喝了一口,沒料到變質的豆漿味道格外酸甜可口;之後,他又將豆汁放到鍋裏煮熱,味道更加鮮美。他高興得直跟媳婦說,我的竇姓,在《百家姓》裏,叫做“柏水竇章”,這回與我竇姓同音的“豆汁”就改姓“豆”,就正式取名叫“豆汁”吧!就這樣,在京城的豆汁不僅是尋常百姓愛喝,還漸漸傳進了宮廷。清乾隆初年,豆汁已經成為宮廷禦膳佳品。賣豆汁的生意人,基本上分為有鋪麵的和肩挑豆汁在大街小巷吆喝“甜酸可口的豆汁兒哩!”的。
豆汁,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特別是炎熱的夏季,喝一碗清涼的豆汁兒,能夠預防中暑。
然而,這裏再舉些用豆腐製作出來的各種各樣的食品,例如有豆腐絲、豆腐片、豆腐幹、熏豆腐幹等。雖然這些不屬於名食名菜,但至今仍然是人們常常食用的食品。除此之外,還有用豆腐幹燉肉、炒肉,豆腐幹炒芹菜等菜肴。
史書裏曾有記載,自北宋以來,確實曾經有製作以豆腐幹有名的老字號,叫做“自仙鎮立堂號”(亦可能是屬於時會性的)。當時最負盛名,傳說連皇上的禦宴,都得上此豆腐幹為佳品。
不僅如此,人們還傳說,清朝末,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慈禧太後逃離北京城中途路過開封,還特意裝上10盒豆腐幹帶走。當禦廚車趕到古都長安城時,豆腐幹尚未吃完,豆腐幹仍然從禦廚車裏散發出醇香美味,並被慈禧太後譽名為“千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