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傳統名酒
北京傳統美食除了有許多美味佳肴,還有許多傳統名酒。例如有燒酒、菊花酒、蓮花白、葡萄酒、玫瑰露、香白酒等。然而,這裏且僅此燒酒為例子,談一談。
筆者將《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有關酒的文章轉引出來:
燒酒古稱“阿剌吉”、“燒刀”,北京傳統名酒。以穀物等經糖化和酒精發酵後再經蒸餾使酒與酒精分離而成。屬蒸餾酒。明《本草綱目》:燒酒又名阿刺吉酒,“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瓶,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阿刺吉”為阿拉伯語譯音,“出汗”之意,言“蒸餾出酒”之狀。《明宮史》:四月“吃白酒、冰水醅”。清《帝京歲時記勝》:八月“烤羊肉、熱燒刀,此又為遊人之酌具也。”明《宛署雜記》:“方言,燒酒曰燒刀”。清《草珠一串》:八旗兵丁“暇日漫拖燒酒債,齊東野語不客情”——言兵嗜燒酒。又“禪堂酒肉公然吃,名曰齋,其實則葷菜、燒酒,切麵”——言憎嗜燒酒。市間出售燒酒的小菜館則稱“大酒缸。”《清稗類鈔》:“部人飲料,茶為香片,酒為自幹,皆普通所嗜”。“白幹”亦燒酒之俗稱,讀作“白幹兒”。今北京大眾燒酒以“二鍋頭”著名。
北京的名酒不僅是白酒,還是燒酒二鍋頭出了名,暢銷全國各地。還有一些其他有特色的酒種,這裏舉七個例子。
菊花酒北京傳統名酒。在白酒中冷浸菊花而成者,屬加科配製酒;以幹菊花與穀物同釀而成者,屬發酵厚酒。《明宮史》:九月“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清《帝京歲時紀勝》:“六月菊、白鳳仙,俱堪浸酒”。明《奇效良方》:菊花酒用菊花、生地黃、地骨皮與蒸糯米加細曲同釀,“待酒熱,取澄清酒汗……溫飲。”可養肝明日。今北京仁和酒廠所產著名。
這裏說到的北京名酒中的菊花酒,它與我國重陽節九九登高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下麵非常有必要以《重陽時節話菊花酒》為題目,說說。
重陽時節話菊花酒
重陽,最早出自戰國時期,如著名大詩人屈原作的《遠遊》篇中載:“集重陽人帝宮兮,造句始而觀清都。”洪興祖對何謂“重陽”,作了比較透徹的解釋;“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陽。”東晉時,著名的大詩人陶淵明(又名陶潛)將重陽又稱為“重九”。
我國傳統文化因受陰陽說的影響,將十位數中的雙數,即偶數二、四、六、八、十,名為“陰數”;將單數,即奇數一、三、五、七、九,名為“陽數”,並將“陽數”之極“九”,視為“天數”,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數”,格外受崇。
隨著社會和精神生活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格外受崇的九之“天數”,就逐漸被人們運用到生活中的許多方麵。比較典型的例子有,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恰巧是重複的九之“天數”,所以,人們將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視為“重陽節”。此節日的出現,與南朝梁著名的文學家吳均的名著誌怪小說《續齊諧記》裏編寫的一則有趣的故事是完全分不開的。他說:“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全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 ‘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戴]茱萸囊,蓋始於此。”
可見,我國南朝梁時,就已經有“九月九日”,“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並一直被流傳很久。
水與北京的茶館
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水。北京皇宮紫禁城裏修建的水井,據說講究運用陽數:取其九之天數,八九的倍數,修建成為七十二眼井。紫禁城內的井雖然有不少,但都不飲用,因為水質差。皇宮紫禁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其飲用水都是將京城西郊玉泉山的泉水運進皇宮紫禁城來,以供日常生活。
運水人要專門趕著小驢車,天天從玉泉山往紫禁城裏不斷地運水。運水車美名為“禦水車”,車上插著一種特殊的標記——小黃旗,人們一看就會知道是“禦水車”,它固定由紫禁城北門的神武門出入。
那個時候,城門每天一到晚上十點就準時關閉,不準允任何人出入了。可是,禦水車例外,它一到,城門必須啟開,讓禦水車順利通過。禦水車非常特殊,行使在道路中央,當朝文武百官與禦水車相遇時,也要給禦水車讓路。
據說,乾隆皇帝當政期問,曾經下令精製了一種小型銀鬥,用它來稱量全國各地方的名泉水的質量好壞。經小型銀鬥一稱量,碧雲寺、虎丘、白沙、清涼山的泉水的重量均是一兩四厘,楊子金山泉水和塞上伊遜泉水重量為一兩三厘。《元一統誌》裏就有記載,玉泉水“極甘冽”,玉泉水既甘美又質輕。為此,乾隆皇帝根據小型銀鬥稱量結果,撰寫了《禦製天下第一泉記》,對玉泉山的山泉水作了相當精辟的論述。
《日下舊聞考》記載的原文為:
禦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水之德在養人,其味貴甘,其質貴輕。然三者正相資,質輕者味必甘,飲之而蠲屙益壽。故辨水者恒於其質之輕重分泉之高下焉。嚐製銀鬥較之,京師玉泉之水鬥重一兩,塞上伊遜之水亦鬥重一兩,濟南珍珠泉之水鬥重一兩厘,楊子金山泉水鬥重一兩三厘,則較玉泉二厘或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則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涼山、白沙、虎邱及西山之碧雲寺各重玉泉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