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五味”,即指甘、酸、苦、辛、鹹(亦俗稱酸、甜、苦、辣、成)。那麼將“五味”調到什麼程度,算是達到恰到好處呢?古人稱:“甘不噥”,即指甜而不過頭;“酸而不酷”,指酸而不強烈;“鹹而不減”,即指鹹而不澀嘴,或者叫做“淡而不薄”,“淡而不寡味”;“辛而不烈”,指辛辣而不過度等;
第二種:調料,即俗稱的“佐料”。而調料中的佳品,如四川陽樸出產的生薑,桂陽招搖山出產的桂皮,以及常用的蔥、蒜、料酒等佐料的搭配,這些對於製作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屬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第三種:掌握火候的重要性。人們可根據烹飪各種不同食物的需要,可時而用“武火”(即“熾火”),時而用“文火”(即“微火”)等。這樣才能除去肉類動物的腥、臊、膻等氣味。
總之,轉動物肉類腥、臊、膻等不同氣味為香,人們務必需要注意講究好火候。也就是不要違背用火的規律性。古人在這方麵,歸納總結出成功的經驗,叫做烹調食物“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在生活飲食方麵,人們經過不斷地摸索、歸納、總結,將各種肉類動物和水產品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美味佳肴,而且還逐漸形成了不少北京傳統風味名菜。《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
蘇遣內北京傳統名菜。把豬肉切塊,加香辛料燉軟爛而成。清官曾設“蘇造局”。《清稗類鈔》:“宮中幹五月食椴木餃……又有蘇造糕、蘇造醬諸物。相傳孝全後生行吳中,親自仿造,故以名之。”清《調鼎集》蘇燒內:取精肥得中肉十斤,溫水洗淨切方塊煮五分熟,下蔥、小茴、酒一斤,糖色大半杯、鹽木量下,仍將浮油撇起,入洋糖少許”。此菜由宮廷返還民間後,製售者幹肉鍋中泡火燒,熱吃,亦菜亦飯,除肉塊外還燉有香爛可口的豬內髒。每晨設攤於東華門外者,專供入井平署員弁早點,人禰“南府蘇造成內”。《北平風俗類征》:“蘇造肥鮮飽老饞,火燒湯漬內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以蘇造肉著名的菜館有原“景泉居”。
爐肉又稱“烤方”、“掛爐內”。北京傳統名菜。清《調鼎集》:“掛爐內:取醬醋塗肉,擱鐵條上,加蔥白四五根,……俟油煙透出,轉麵再塗醬醋及蔥料,如此數回,以黃脆為度。”清代亦為中秋食品,《帝京歲時紀勝》:“中秋桂餅之外,則……燒小豬、掛爐肉。”
水晶肘 北京傳統名菜。用嫩豬前腿肘,淨豬皮加水和調料熬熟晾涼而盛。明《宋氏養生部》:“惟用蹄爪,捋洗甚潔,烹糜爛,去骨取膚筋,複投清汁中”,加調配料後“並汁凍之”。吃時切片蘸蒜泥、芥末汁,清涼醇香。
燒牛鞭 北京傳統名菜。雄牛陰莖淨治煮燜後用高級清湯煨燒入味,配青菜,加調料勾芡而成。《明宮史》:“內臣又最好吃牛驢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則牝具也;曰‘挽手’者,則牲具也。”“牛挽手”即牛鞭,《唐本草》;“治婦人無子”。此菜鮮滑滋潤,口味醇厚,可健體養身。
扒肉條 北京傳統清真名菜。用羊腰窩肉煮熟切條加料燒扒而成。色金紅,味香濃,口感軟。老人喜吃。
肉絲拉皮兒北京傳統名菜。以綠豆澱粉調稀入銅旋子為粉皮,切條,與青蒜炒豬肉絲拌和而戚。明《本草綱目》:綠豆“北人用之甚廣……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為食中要物。”
手抓羊肉 又名“抓羊肉”,北京清真傳統名菜。羊羔腰窩內帶骨剁成寸塊,加蔥、薑、大料、精鹽用砂鍋白煮,至內爛始成。吃時手捏羊骨,蘸醬油、辣椒粉、胡椒粉、香菜、蔥、薑、蒜等配成的汁。按手抓羊肉本為革原遊牧民族名食,傳入北京後,烹飪器由銅鑊變為小砂鍋,內煮時塊形變小,調科增多,吃時由圍坐鍋旁直接從鍋中取食改為裝碗隨調味汁上桌落座食用。20世紀30年代,北京清真烹調大師褚祥在西來順飯莊主理廚政,其所製抓羊肉名震京、漳地區。
醬羊肉北京清真傳統風味內食。“月盛齋”、“聚寶源”出品最有名。用“西口大白羊”選精嫩部位加香料醬製而成。
醬牛肉 北京清真傳統風味肉食。“複順齋”、“月盛齋”、“恒瑞老號”、“聚寶源”等家出品最有名。均以內蒙良種牛肉為原料,加多種香料,用百年老湯醬成。其中月盛齋至今仍使用著1900年延續下的老湯。清代“複順齋”與“月盛齋”醬牛肉除市售外,均屬特供皇宮之品。
北京香腸 北京傳統風味肉製品。將豬肉加醬油、糖、豆蒄、砂仁、鮮薑等香料灌入腸衣,晾掛風幹而成。豬瘦肉與豬肥肉比例為85:15,吃時薷熟切片,可佐酒、可下飯,香韌可口。
白水羊頭北京清真傳統風味肉食。“南城李”所產著名。以“西口大白羊”為原料,將羊頭淨治後卣煮而成。《清稗類鈔》:“煮羊頭,毛去淨,切開煮爛去骨,其口內老皮俱擊盡……取老肥母雞湯煮之。”舊時串巷叫賣者則擔大腹扁竹筐,備整個羊頭,買者自選“臉子”、“芯子”(即羊舌)、“燈籠”(即羊眼),價不等。小販用闊扁薄刃刀,片切如紙,另用牛角盛細鹽,開小孔,輕撒羊頭內上。現拆現賣,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