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飲食文化篇(5)(1 / 3)

五香燒雞北京傳統風味肉製品。“普雲樓”產著名。以北京京效優種嫩雞為原科,淨治後上餡、油炸、加香料燒煮而成。色澤棗紅,甜成酥香。是佐酒冷食。

熏雞北京傳統風味肉製品,嫩雞淨治後加五香調料煮熟,用糖、木屑生熏後刷塗香油而成。雞體油潤,色紅黃,有特殊熏香。北京“天德居”所產著名,適宜涼吃。

秘製醬鴨北京傳統風味內製品。“昔雲樓”名品。以北京填鴨或北京河鴨為原料,加桂皮、花椒、黃酒、紅曲等多種調料醬製而成。因工藝過程中有秘而不宣的訣竅,故名。成品紅潤整潔,鮮香柔嫩,甜中徽成。多切片佐酒冷食。

醬豬頭肉北京傳統風味肉製品。“福雲樓”“太和樓”、“和成樓”所產著名。以京東八縣良種豬為原料,取豬頭淨治,一劈兩開,經煮、去骨、醬燜而成。成品紅褐色,光潔透亮,醬香味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京人多喜涼吃豬頭內,切片佐酒。

醬肘子北京傳統風味內製品。“天福號”產品“四遠馳名”,清代為特供皇宮之品。用京東八縣皮薄肉嫩良種豬為原料,加醬、蔥等多種香料燉燜而成。京人喜將肘子切大薄片夾在熱燒餅中吃,香醇不膩。

鹵豬肝北京傳統風味製品。“普雲樓”產有名,以豬肝為原料,淨治後白燒、鹵製、晾涼而成。色紅褐,帶鹵汁,質柔軟,味香濃。切片食。

北京傳統老字號

醬牛肉、醬羊肉、醬豬頭肉、醬肘子等,這些肉類食品,在京城逐漸形成了屬於北京傳統風味的肉食,並且還出現了相當著名的老字號。

這裏,亦可舉上幾個例子, 《北京傳統文化便覽》中寫到:

醬羊肉著名的老字號

月盛齋開業幹乾隆四十年(1775年)創辦人馬慶瑞,回民。月盛前身是一個肉攤,擺在前門與箭樓之間的荷包巷內,主要經售牛肉等。店鋪開設後,取名月盛齋,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戶部街(現曆史博物館)。月盛齋是根據穆斯林風俗,取“生意像齋月一樣興盛”的吉祥之意。圉店王姓馬,世代相傳,北京人又俗稱“馬家老鋪”。在清朝末年,由於月盛齋的醬牛肉十分好吃,生意日益興隆,被列為清官內禦膳房的食譜,店鋪成了供幸皇室的商號,並有了出入皇宮的“腰牌”,名聲大振。到30年代,店鋪增添醬牛肉。其選料精細,配方考究,味道獨特;肉肥兒不膩,瘦而幣柴,香味撲鼻。月盛齋燉肉用的佐科,二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祖傳秘方。店鋪煮肉的湯,不斷續水,延續近百年,被譽為“百年老湯”;切肉的刀也國世代相傳,被譽為“百年老刀”。清光綣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店鋪曾一度歇業,“百年老場”也被倒掉。1956年,實現公私合營;1958年,固擴建天安門廣場,店鋪遷到前門外大街;“文革”中間,店鋪曾改稱“北京市醬牛羊肉商店”,後又改稱“京睞香”商店;1994年,店鋪恢複“月盛齋”老字號,並在南郊建有1200平方米的醬牛羊肉生產車問,此供應首都各階層人需要。

複順齋位於前門外大柵欄糧食店街北口。清康熙年間(距今已三百多年)由劉氏家族創辦,故有“劉家老鋪”之稱謂,原址在前門外大柵欄門框胡同南口。複順齋自產自銷醬牛肉,其選料考究,產地固定,加工精細,調味齊全,注意火候。色澤鮮亮,嫩爛鬆軟醇香不膩,清代被選作宮中禦膳佳肴,曾有“味冠京華”的美名。1949年後,複順齋為保存和發展民族傳統風味食品的生產,將其門市部遷至現址,生產車間遷至糧食店街南口,整修鋪麵,擴建廠房,增添設備,產量不斷增加,保持了“劉家老鋪”的傳統特色,深受顧客的歡迎。

恒瑞老號 位於西單報子胡同口。開韭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創辦人姓馬。朦址在鬧市西單二道街,字號恒順公。1911年遷至報子胡同口,易名恒瑞老號,為馳名京華的肉食老店,其醬牛肉很聞名,為北京特味食品之一。選用嫩牛內,輔以砂仁、豆蔻,丁香、內桂、大料、小茴香醬製而成。特點,隨煮隨妻,爛而不碎,內質鮮嫩,呈紅褐色,醬味濃都,味美色佳。解放後,增添人員和設備,繼承、發展其傳統風味食品。

聚寶源 住於北京宣武區牛街。1948年春開業,由京東人馬寶貴和李維芝合辦。最初經營生牛羊肉,1949年後,馬寶貴請“月盛畜”名師,傳受絕技,經名師的傳藝,使聚寶源的醬牛羊肉、煨牛肉、炸卷果等,具有“月盛齋”的特味。故有“小月盛齋”之稱。著名書畫家啟功為該店題牌匾,書法家董石良也為該店寫了“聚寶源牛羊肉店”七字門匾。目前聚寶源由李紹元經營,繼承和發展了“月盛齋”醬製技術,使聚寶源的食品色香味濃,終久不衰。

醬肘子著名的老字號

天福號位於西單路南複興門內大街12號。開業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原址在西單牌樓東北角,由山東人劉玉章剖辦。是經營生豬肉和熟肉製品的肉食老店。其中以醬肘子享譽京都,名馳域外。最初,山東人劉玉章和一個山西人合夥開辦,不久,山西人撤股,為劉家獨資經營。據說,開店初期無正式牌匾,後到市上買了一個舊匾掛上,由此“天福號”就成了該店的招牌。相傳,清末劉家兒子,在煮肉時睡著了,醒來一看,肉已爛在鍋裏,將其軟爛如泥的肘子晾涼後出售,顧客買去食之,別有風味。其醬肘子則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食有餘香”的獨特風味馳名。清光緒年間,該店的醬肘子被選為清宮禦用佳品,清狀元陸潤癢還特為該店題詞“四遠馳名”。因此,醬肘子名噪京華,生意興隆,久盛不衰。四十年代,因連年戰亂,生意逐漸蕭條,麵臨倒閉。1949年後,重獲新生,但由於長安街展寬,西單體育場興建,該店幾度遷移,沒有永久之地。終於1969年歇業。1979年才又恢複老字號,重新開業,並在皮庫胡同內專建加工車間,增添設備,將其老店遷至現址,坐南朝北,三間門麵,擴大營業,當代著名的書法家陣叔亮為其重題牌匾,還請回厚天福號堂鍋的盛灝春和玉守祥兩位老師傅,使其自產自銷的醬肘,保持其特色,1982年又被評為北京市優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