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飲食文化篇(5)(2 / 3)

醬豬頭肉著名的老字號

和成樓位於地安門大街十二號。於1929年開業,由四家合股經營,故取名“和成樓”。後由一個姓譚的老板獨自管理。1949年後,該店由原來的兩間,擴建為三間,並新增設十多間作坊。近幾年,和成樓改建,購置先進設備,提高質量,擴走銷售,自製加工烤、熏、鹵、灌等多種熟肉品,其中醬豬頭內,色鮮味美,價格低廉,熟爛不碎,虛有彈性,老幼皆宜。

魚類北京傳統名菜

農業“二十四節氣”,每年春季開始第一個“立春”節氣,其第三的“候應”,叫做“魚陟負冰”,或俗稱叫做“魚上冰”。

魚上冰俗稱。學名為“魚陟負冰”。在長期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水中的魚,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是比較典型,即每年一到“立春”節氣,河流漸漸開始融化時,魚就會從水底下遊浮上近於冰。所以,被人們俗稱為“魚上冰”,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立春”節氣第三候的“候應”,歸納概括叫做“魚陟負冰”。但為什麼被人們俗稱為“魚上冰”?對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學者吳澄作了比較透徹的解釋,他說“魚當寒威之時,伏於水下逐其溫暖,正月陽氣即上,魚遊於水,上近於冰。”

顯然,生活飲食“副食”水產中的魚,對農業二十四節氣做出了貢獻。

就是以生活飲食“副食”水產中的魚,僅拿魚中的“鯉”魚來說,唐文學家獨狐及《送何員外使湖南》詩中雲:“王程儻未複,莫遣鯉魚稀。”從我國曆史上來看,特別盛唐的時期,許多大詩人,撰寫了許多有關魚內容的詩作,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然而,生活飲食“副食”水產中的魚,對人類社會貢獻多的還是在生活飲食方麵。用魚類作為主料的北京傳統名菜在《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裏寫到:

酥鯽魚北京傳統名菜。淨鯽魚不去頭,加科入鍋長時間燜至骨酥而成。元《易開遺意》:“酥骨魚,大鯽魚治淨(印指洗幹淨),用醬、水、酒少許,紫蘇葉大撮,甘草些小,煮半日”。清《醒目錄》:“酥魚法:不拘何魚,鯽魚亦可。凡魚,不去鱗不破肚,洗淨。先用大蔥厚鋪鍋底,下一重魚,鋪一重蔥,魚下完,加清醬少許,用好香油做汁,淹魚一指,鍋蓋密,用高粱稈火煮之,至鍋裏不響為度,取起。吃之甚美,且可久藏不壞。”今北京“便宜坊”此品甚有名。冷吃佐酒,鮮異常。

沙鍋魚翅 北京傳統名菜。魚翅經漲發、燜煮後配香菇、雞絲、玉蘭片、菜心加高級清湯入砂鍋地煨而成。魚翅軟潤,湯汁鮮醇。

燒鮑魚北京傳統名菜。鮑魚切片加鮮湯勾芡燒扒而成。色淡黃,味極清鮮。《明宮史》:“海參、鰒魚、鯊魚筋……共燴一處,名曰:‘三事’,先帝恒喜用焉。”鰒魚印鮑魚。

燒鯰魚北京傳統清真名菜。用京東特產大鯰魚為原料,淨治、掛糊、油蚱、烹汁燒成。口味鮮香不膩,是“通縣小樓”保留名菜。

醋溜魚北京傳統名菜。用鯉魚等淨治,加醋汁調料溜成。鮮嫩爽口。《明宮史》:十二月吃“醋溜鮮鯽魚、鯉魚。”此菜用科多取鮮活之魚。《清稗類鈔》:京師魚多肥美,酒肆烹鮮,先以生者示客,印擲斃之,以示不竊更。”

炒銀魚北京傳統名菜。用小銀魚加雞蛋炒成。《明官史》:“內廷甚喜”“吃灌腸……炸銀魚等”。清《帝京歲時紀勝》:京師九月“草橋荸薺大於杯,衛水銀魚白似玉。”衛水指今天津水域。銀魚亦貢品。清《燕京歲時記》曰:“銀魚初到京者,由崇門監督照例呈進。與三月黃花魚同。”《清稗類鈔》:“銀魚炒食甚嫩……以醬水炒之頗佳,或以雞蛋同炒。”今“豐澤園”有此品。口味嫩香,似有鮮黃瓜之清氣。

其他別的不少例子,就不必一一例舉了。

海味北京傳統名菜

《北京傳統文化便覽》中寫到:

炒蝦仁北京傳統名菜。用鮮青蝦去皮調汁烹炒而成。入口極鮮嫩。《明宮史》:“先帝最喜用炙蛤蝌、炒鮮蝦”,正月所尚珍味“冰下活蝦之類”。

蔥燒海參 北京傳統名菜。以海參加蔥段反複燒製而成。汁亮,味香,口感滑軟。《明宮史》:“海參、鰒魚、鯊魚筋……共燴一處,名曰:‘三事’,先帝恒喜用焉”。《清稗類鈔》光緒間“如福興居、義勝居、廣和居之蔥燒海參……皆適口之品”。今“豐澤匿”等所烹著名。

清蒸螃蟹北京傳統名菜。《明宮史》:八月“蟹始肥…“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酷蒜以佐酒……食畢,飲蘇葉湯……為盛會也。”今食蒸蟹多蘸醋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