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和你想象的不一樣4(1 / 3)

蛛網理論

我國目前農民在人口總數中的比重仍然占到了70%左右,13億人中9億是農民。這9億人中,有很多人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一個打工者,一個商業轉型的實體。那麼,為什麼農民寧願離家背井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在家裏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呢?原因隻有一個:做農民不賺錢。

比如說農民種菜種糧,去年的玉米、黃瓜漲價,今年肯定會有很多農民種玉米和黃瓜。結果到收獲之後,這些農民才發現自己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因為種的人太多,玉米和黃瓜出現了市場飽和,結果價格大跌,農民沒賺到什麼錢。於是,到第三年的時候,因為農民們去年吃虧了,今年種玉米和黃瓜的人就少了,玉米和黃瓜因為市場空缺嚴重,價格上漲,很多農民因為沒有種植這兩種植物,結果還是沒有賺到錢。以此類推,農民就很難賺到錢。經濟學家們把這種農產品頻頻陷入豐產卻不增收的怪圈現象,叫做“豐收悖論”,即農民在豐收年獲得的收入卻比平常年低,甚至比歉收年還要低的一種矛盾現象。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蛛網理論。那麼什麼是蛛網理論呢?

蛛網理論是指某些商品的價格與產量變動相互影響,引起規律性循環變動的理論。最早於1930年由美國的舒爾茨、荷蘭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裏奇各自獨立提出。由於價格和產量的連續變動用圖形表示猶如蛛網,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將這種理論命名為蛛網理論。

蛛網理論是一種動態均衡分析理論,一般是用來分析農產品的。根據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如果供給量和價格的均衡被打破,經過競爭,均衡狀態會自動恢複。而蛛網理論卻證明,按照古典經濟學靜態下完全競爭的假設,均衡一旦被打破,經濟係統並不一定能夠自動恢複均衡。其根據的假設是:1、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持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2、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3、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

從蛛網型波動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不能讓農民單獨麵向市場。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出正確的市場預測,也不能在某種程度上控製市場或承擔得起市場風險。其他人其實也應該清楚蛛網理論的實際指導意義。

以投資股市來說,中國股市的規律很符合農產品的蛛網理論,其估值的波動是不收斂的,似乎總在兩種極端之間擺動,要麼是估值的上端極限,要麼就直奔下端極限。

所以,如果你做股票投資,你會發現,一支股票一旦漲價,大部分人都會急速跟進,因為大家都會想,這支股票的價格上漲一定是中間出了什麼問題,況且大家都在跟進,即使我跟進了,也不會直接影響到大盤的上漲走勢。事實上,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大家都在這樣想。最後的結果就是資金急速膨脹,飽和之後立刻會出現股價的大幅下跌。如果你沒有及時收手,當然就會成為眾多犧牲者之一。這就是經濟學中蛛網理論給你設下的一個陷阱。如果你鑽進去,就會被這張蜘蛛網牢牢地綁住手腳。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蛛網,比如說,你手裏有一定的資金,但是不知道投向哪裏才會有所收益,也許你會瞄準市麵上很流行的項目,或是一個你自己覺得還有點潛力的項目,但目前還是冷門,幾乎沒有什麼人在做。流行的項目你至少在他們那裏看到了收益。如果有人勸你說,這個項目已經趨於飽和,你投入下去之後,很可能就會血本無歸,還不如試試那個有點潛力的項目。你肯定會心裏打鼓,既然別人都賺錢了,我投入進去為什麼就不能賺錢呢?誰知道這個市場的潛力有多大?再說,這麼大的市場加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結果你還是會把自己的錢投入到那個流行的項目中,因為你覺得投入到那個冷門項目中沒有安全感。到最後你會發現,當你投入資金的時候,市場確實已經飽和了。而那個冷門項目卻因為市場的需要穩步上升,逐漸發展成熱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