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常生活教育
——增強孩子的自主生存能力長期以來,為幼兒包辦一切已成為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不僅體現出成人對兒童的奴役,而且窒息了幼兒有益的自發的活動能力。日常生活練習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是以滿足幼兒內在發展、鍛煉運動能力、促進獨立性、理解力、注意力、意誌力、秩序感、責任感等方麵的發展為目的。
日常生活教育是按照人類成長的自然規律,通過各種運動、生活技能的練習、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對周圍人、事、自然的照顧與服務,幫助孩子學會各種動作、社會文明禮貌等生活技能、樣式和程序,使孩子反複不斷地自發練習,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製、自我保護,建立起自主的內心需要、自信心、愛心與責任意識,並以此作為一個完整而優良的人格形成的必要過程。
從人類學角度來說,通過日常生活練習,幼兒能養成做一個合格公民的基礎能力與品質。孩子一邊活動一邊學習自我調整,以發展其人格。它並非模仿性的遊戲,而是在實際生活當中運用實際物品進行的勞動。例如:擰擰濕毛巾擦臉;用衣架把衣服掛上去;用器械把黃豆磨碎榨成豆漿,學習各種文明禮貌等等。幼兒進行這些活動是為了在現實生活中發展生存能力,尋求與建構生活秩序,最終與社會環境達到和諧。
由於日常生活在家庭中可隨時進行,這些活動也構成了家庭成員日常活動的核心,通過參與家庭中的各種日常生活,幼兒成為家庭生活的貢獻者,這會使幼兒感到自己被需要,對家庭成員有價值,從而獲得自信心與榮譽感。
從生物學角度看,幼兒在完成日常生活的一係列活動時必須依賴運動,運動對幼兒極其重要,它是創造性的能量在功能上的體現,能使人不斷完善。通過運動,孩子對客觀環境起作用,由此履行他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運動不僅僅是自我的一種表現,而且還是意識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為運動是自我跟現實建立一種明確關係的真實途徑,它是智力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換言之,在人格形成上所必要的身、心、知各個方麵都是由運動促成的。
實際生活練習是塑造幼兒性格的活動,它包括激發靈感,重複動作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微小的細節上。這是一種為適應環境而進行的有效活動,是有成果的教育的實質所在。孩子必須通過自己的活動,通過手的活動才能發展自我。
首先,幼兒需要有一些能使他們工作的物體,以便給他們提供活動的機會。在“兒童之家”,日常生活的教具與練習提供給幼兒一種環境和條件,以支持和滿足孩子們的願望,使他們的潛力得以發揮,經驗得以增長,並最終使他們成為獨立、有安全感並且掌握了生存技能的個體。
其次,它是以滿足社會性人格形成為深遠目標。而社會性人格,是幼兒作為未來公民、繼承和發展本國與民族文化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行為方式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從現實意義上看,也是為幼兒進入小學獨立生活、學習做好準備。
最後,從幼兒生理與心理學意義上看,日常生活練習是以滿足幼兒內在發展、鍛煉運動能力、促進獨立性、理解力、注意力、意誌力、秩序感、責任感、榮譽感等方麵的發展為目的。
在我們的社會和家庭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以上這些認識與理解。成人沒有思想準備去認識和接受幼兒要求做自己事情的願望,不理解幼兒在活動中需要運用他的手,不把手的運動看成是幼兒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現,因此,當幼兒表現出這種願望時,成人不僅沒有感到震驚,而且還加以阻撓。這就可能成為幼兒工作的障礙。長期以來,為幼兒包辦一切已成為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不僅表現在成人對兒童的奴役上,而且窒息了幼兒有益的自發的活動能力。
2.作為“動物”的兒童
“動物”一詞,望文生義地解釋就是,活動的物體。在原初的意義上,它已然包含了一層重要的含義,那就是與石頭、樹木等事物相區別的一種活動能力。正如大自然的動物在生存競爭中的跑動、追逐和逃竄,這些活動都是對動物生存能力的訓練,對於兒童來說,同樣如此。兒童需要運動,兒童需要運用他們的雙手來促進自身的發展,他們需要能讓他運動的東西,並給他提供活動的機會。為了促進心智的發展,兒童在周圍的環境中尋找用來看和聽的東西。
兒童的運動並不是偶然的情況。他在自我的指導下,對這種有組織的運動進行必不可少的協調工作。經過無數次的協調經驗,他的心智不斷發展,他的表達能力也在不斷地自我協調、組織和統一。因此,兒童必須能自由地決定和完成他想做的事。由於他正處在自我塑造的過程中,所以他的運動有一個特征,就是這種運動並不是出於偶然和漫無目的。
兒童想要去掃地、洗盤子、洗衣服、倒水、洗澡、梳頭、穿衣,等等。兒童在做某件事之前,已經知道他想做什麼。他看到另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時,他自己也渴望去做。
兒童並不僅僅是在漫無目的地跑、跳和拿東西。他們的建設性活動是從別人的活動中得到的啟發,他們努力地去模仿成人使用或處理物品的方式。他們還試圖在使用同一個東西時,和成人做得一模一樣。隻不過他們使用東西的方式對成人來說,常常是不可理解的。兒童通常在1歲半到3歲之間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例如,一個18個月大的兒童發現一疊剛剛熨平的毛巾整齊地疊放在一起。這個小家夥會拿起其中的一塊毛巾,極小心地捧在手裏。他把一隻手放在毛巾上麵,以便毛巾不會散開。他就這樣托著毛巾,走到房間斜對麵的角落,把它放在地板上說:“一塊”,然後又像他來的時候那樣走回去。等他穿過房間之後,又用同樣的方式拿起第二塊毛巾,小心翼翼地捧著它並沿著同樣的路線走到角落裏,把它放在第一塊毛巾的上麵,又說了一遍:“一塊”。他不斷地重複著這項工作,直到把所有的毛巾都拿到那個角落為止。然後,他把這個過程倒過來,又把所有的毛巾一塊一塊地放回原先的地方。雖然這些毛巾不像最初放置得那樣完美,但仍然折疊得相當好。這對兒童來講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個漫長的調換過程中,沒有其他的人打擾他。
還有一項令兒童著迷的活動,是取下瓶蓋,然後再把它蓋上。孩子們特別喜歡玩能反射出七色光的瓶上的蓋子。取下瓶蓋再蓋上瓶蓋,似乎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項工作。還有一項兒童喜歡的工作是,把水瓶和盒子的蓋子拿下來再蓋上去,甚至是打開再關上櫥櫃的門。
這些東西對小孩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但父母會禁止孩子碰它們。這種衝突會導致兒童發脾氣。但實際上,兒童並不是真想要一個瓶子或墨水瓶,他們隻是想要一個能有同樣玩法兒的東西而已。這樣的行為可以被看做是人類第一次不夠成熟的努力。
3.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
從出生開始,兒童的大腦就不知疲倦地從周圍世界中吸收、學習。3歲之後,這種吸收、學習的能力在經驗的幫助下會變得更加豐富。兒童此時不僅可以發揮感覺的作用,還希望自己親自參與。於是他們忙了起來。一個起初在潛意識狀態下對周圍世界進行吸收學習的兒童現在已經能夠自己動手去改造世界。
此時兒童的智力已經由發生階段邁向了發展階段。他們希望通過自己有目的的行動探尋世界,因為在這一形成階段,還會出現更進一步的心理發展。
幾乎所有成人的思想中都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障礙。一個年紀大一點的人,即使他同意兒童的要求,讓他隨便觸碰、挪動東西,也會發現他無法抵製心裏那種模糊的衝動驅使他去支配兒童。
有一位有這種想法的母親,雖然沒有限製她3歲半的孩子搬東西,但卻總想替他做點兒什麼。有一天,她看到兒子把一隻裝滿水的水罐拿到客廳裏去。她注意到,他處於高度的緊張之中,並緩慢地、費力地穿過房間。他一邊走一邊對自己說:“小心,小心!”這罐水很重,孩子的母親終於忍不住要去幫他了。她拎起水罐,把它拿到他要去的地方,但這個孩子看上去十分傷心。孩子的母親承認說她也很難過,但她依然認為她這麼做是對的。許多家長或許都有跟她一樣的想法,亦即雖然孩子正在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但讓孩子搞得精疲力竭,並且浪費很多時間是不值得的。
但後來這名婦女完全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如果深入研究,就可以發現,婦女之前的表現,正是“對孩子的吝嗇”,它產生於要保護自己財產的欲望。不過這裏麵並非存在什麼本質性的衝突,因為婦女不是反對孩子拿取某個東西,而是害怕孩子把珍貴的東西弄壞。因此,婦女完全可以走一條折中的路線,在家裏放置塑料杯,或質量很好的玻璃杯,讓孩子拿一個這樣輕巧的東西,再來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婦女確實這麼去做了,她發現她的孩子拿著杯子時十分的小心,每走一步都要停一停,最終,他安全地把杯子放到了目的地。整個過程中,孩子的母親由於兩種感情激動不已,一種是為她兒子的工作感到高興,另一種是為她的杯子擔心。但她還是讓兒子完成了這項工作,因為孩子非常渴望做這件事,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極為重要。
一個成人如果不理解兒童喜歡活動的重要性,他就會對兒童第一次表現出這種本能驚訝不已。對於成人來說,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必須做出犧牲,必須拋棄他的某個脾性,降低對環境的要求。如果不讓兒童接觸他周圍的環境,就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事實上,有心的父母都不難找到解決衝突的辦法,那就是給孩子準備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讓孩子能在其中實現自己強烈的渴望。孩子想要從事活動,就得要有東西來配合,這樣的東西能夠“刺激活動”。
3~6歲年齡段通常也被稱為“玩的年齡”。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需要接觸各種不同的東西。人們認為借助大量玩具,就能滿足兒童的需要,但兒童真正的需求並不是玩具。在“兒童之家”,專門有一個為3~6歲的兒童設計的“有準備的環境”:一個小房間,使兒童能夠像在他們家裏一樣玩耍——房間裏的小桌子、小椅子、小盤子和小碗都是為兒童準備的,他們可以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擺桌子,自己打掃衛生,並且可以自己穿衣服。兒童將要進入的社會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新鮮的,這些類似於現實生活中的東西比玩具更有意義。
在玩具業不發達的國家,兒童們也表現出不同的活動興趣。盡管沒有玩具,他們同樣保持著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和快樂。他們的惟一想法就是融入到周圍環境中去。他們與成年人一樣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當他們的母親洗衣服、做麵包或蛋糕時,他們也會參與其中。雖然這些行為也帶有模仿性,但這是一種有選擇性的、聰明的模仿。兒童想通過這些行為為自己參與周圍活動做準備,也是為了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因此作為老師或父母,應該向兒童提供各種各樣能夠模仿周圍事物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為孩子特製的,大小、輕重對於孩子來說都非常合適,甚至設計一個房間,專為滿足兒童的需要,讓兒童在裏麵自由玩耍。
在“兒童之家”,兒童獲得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東西,使兒童得到了真正的快樂,並改變了他們的性格,讓他們具有了獨立的傾向。這些孩子好像在說:“我要自己做事情,不要你們的幫助。”他們似乎突然間就成了一個不需要幫助、能夠自給自足的人!兒童通過在這個小環境裏獲得的巨大收獲,將幫助他們逐步適應社會生活,並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這樣做不僅僅給兒童帶來了快樂,還打開了他們成長的大門。
4.把運用手的權利還給孩子
運動的發展既遵循生物規律,又與人的內心緊密相連,而兩種方式又都依賴於肌肉的使用。人的手受智力的影響,手的活動是對大腦活動的最好表征。可以說,如果沒有手的幫助,兒童的智力可以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但如果有手的幫助,兒童的智力可以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其性格會更加堅強。如果我們想確定一個兒童的智力發展程度,就應該去考察他最開始的“智力表現”,也就是研究孩子在勞動中對手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