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羊皮卷5(3 / 3)

當兒童手的技能和腿保持平衡的能力聯合起來後,他們不僅僅要求走路,還要走很長的路。兒童還喜歡攀爬,喜歡抓住某樣東西走向高處。這些活動都無疑鍛煉了孩子的力量和協調性。

當兒童已經能夠走路,身體不再搖晃,並形成了一定的節奏之後,兒童的信心也會自然地生成,此時的他們,便成了自我的征服者和勝利者。他們可以獨自行動,而不再完全聽任成人的擺布了。因而他們可以通過行走去拓展自己的世界,結交玩伴,做遊戲,去往更多的地方,發現新奇的事物……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他們成長過程中強烈的內在需求。

8.去戶外散步,帶上孩子

兒童行走時不僅要使用腿,而且還使用眼睛。他們要行走,往往與一些東西吸引住了他有關。如果地上有一把牧草,他就會蹲下來觀察,過了一會兒,他會站起來繼續往前走,看到一朵花他就去聞,看到一棵樹,他就要往上爬,還要在樹下轉幾圈,然後坐下來看。就這樣他可以走幾英裏的路,走路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他還會不時地休息一會兒。如果他在路上碰到什麼障礙物,如石頭、樹幹等,那就再好不過。

一般來說,散步是最適宜於正在學習如何協調許多不同動作的孩子的最佳方式,因為靠兩條腿維持平衡和前進,需要這些動作。

兒童的走路方式就好像一個剛剛出現在地球上的原始人的遊蕩方式一樣。他們不停地遊蕩,直到被有趣的東西所吸引,比如一片可以砍柴的森林,或一片可以放牧的草原。兒童就像他們一樣,不停地走,不停地發現。這是兒童的本性。

兒童走路時就是一個探索者。因此這種探索活動應該成為孩子日常生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並且應該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開展這種活動。兒童應該經常到戶外走動,觀察他們喜愛的事物。學校也應該進行這種教育。例如,教授兒童區別各種顏色、樹葉的形狀和紋理、昆蟲的習性、鳥和其他動物的名稱等等。這些都會引起兒童極大的興趣。他們的興趣越大,在戶外走路的時間就會越長。要想兒童進行探索,就必須開發他們的興趣。

在照顧兒童時,成人應該放棄自己的優勢,以適應兒童的需要。在各種文化中,可以發現為兒童著想的情況。有一位父親正帶著他年幼的兒子散步。隻見這個一歲半到兩歲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了他父親的腿。這位父親就站在那裏不動,讓孩子繞著他的腿玩耍。等孩子玩兒夠了以後,他們才又開始向前走。過了一會兒,小孩又坐在了路邊,他父親就站在一邊等他。

這個例子恐怕是最適合兒童的散步方式了。這位父親並沒有做什麼不同尋常的事,他僅僅是作為一個父親帶著他的兒子散步,但他的孩子在散步中得到了協調性的訓練。

9.“兒童之家”的行走練習

在“兒童之家”,練習行走是訓練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一項重要課程。孩子們曾在老師的帶領下,圍繞著庭院、花園轉圈。花園的四周都圍上了柵欄,即每隔一段距離在地上打上一個樁,然後在木樁上平行地拉上幾根粗鐵絲;在柵欄的下部有小的架子,孩子們走累了就可以習慣性地坐在上麵休息。而且,老師們還搬了幾張小凳子,靠牆放著。在遊戲中,不時總會有一些兩歲半到3歲的孩子落到隊伍的後麵。看上去他們走累了。但老師們發現,這些孩子既不坐在地上,也不坐在小凳子上,而是跑向矮一些的柵欄,用手抓住較高處的一排鐵絲,把腳放在最下麵一排的鐵絲上,並在上麵走動。他們笑嘻嘻地看著仍在繞圈子的大夥伴,眼睛裏閃爍出一種爬鐵絲所帶來的歡樂。

孩子們沿著鐵絲斜著身子走動,正是這種活動使他們的下肢在得到運動的同時,又不用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要是在兒童健身房裏設置這種類似花園柵欄的器械,就能使兒童做在鐵絲柵欄上所做的運動,但應該比花園裏的小,從而滿足他們在地上爬行和踢腿的需要,也可以正確地滿足他們身體發育的需要。

這種小圍欄的具體製作方法是:在一排排立柱之間橫穿上平行的木棍。在“兒童之家”,孩子們既能在上麵活動、玩耍,又能高興地看到同一屋子裏其他孩子玩耍的情況。

10.有規律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按照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原則考慮,就完全有必要為孩子製定一個有計劃的日程安排,以訓練他們的秩序感和養成生活規律的意識。

為學齡前兒童安排學習和活動計劃,是訓練孩子秩序感和紀律性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項內容必須從為孩子適應社會生活方式做準備開始,同時還必須吸引孩子們對這些方式的注意。

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喚起孩子的注意和他們的內在生命,以及與父母一起創造生活的激情。

學日時間相對較長,整天的時間裏都有活動安排。冬季活動時間從早上9:00到晚上5:00;夏季為早上8:00到晚上6:00。孩子要度過這麼長的時間,應該給予他至少一個小時的午睡。

如果我們按照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原則考慮,這麼長的活動時間是有必要的。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秩序感,更能為孩子將來養成生活規律建立良好的基礎。而且這種生活方式的養成,對於孩子的心智也有重要作用,它能讓孩子建立一種理性而有秩序的思考方式。

11.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內容包括:清潔衛生、姿勢舉止、照料自己、對話、做家事、踩線練習等。

1.清潔檢查

(1)檢查孩子的手、指甲、脖子、耳朵、牙齒,以及頭發是否整潔。如果發現他們的衣服破了,撕壞或弄髒,缺了紐扣,鞋不幹淨,就應提醒孩子注意。這樣可以促使孩子養成注重個人形象和儀表的好習慣。

(2)孩子應經常洗澡,但不需要每天都洗。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屬於他們自己的清洗架、水瓶、盆子,並教孩子怎樣進行局部清洗。例如,讓他們學習怎樣刷牙、漱口、洗手、清理指甲、洗腳,特別教他們小心清洗耳朵和眼睛。在此過程中,讓他們注意如何清洗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不同的清洗方法:洗眼用清水,洗手用肥皂和水,刷牙用牙刷等。

(3)個人衛生檢查完畢,就讓孩子戴上圍裙。父母先要教會孩子怎麼係圍裙,然後讓孩子檢查自己的房間,注意查看一切東西是否整潔,教孩子如何將有灰塵的角落打掃幹淨,如何使用各種清潔工具,如抹布、刷子和小掃帚等。這些工作如果讓孩子們自己去做,很快就能完成。

2.正確的坐姿和優雅的舉止

做完清潔之後,應該為孩子講解坐在座位上時的正確坐姿:保持安靜,兩腳擱在地板上,手放在桌子上,頭保持端正。接著是如何從椅子上起身,接著是通過一係列的練習培養孩子的舉止保持優雅,如見麵和分手時的禮儀,互相敬禮,拿東西時輕拿輕放,接受東西時如何保持禮貌等。每個動作都要刻意教。

但這並不是限製孩子,仍然是自由式教學,因為對孩子的行為,我們不是去做好壞的評價,而是給予指導。父母要做的,隻是幫助糾正孩子那些不正規的動作。

3.照料自己

在照料自己方麵,第一步驟是穿衣、脫衣。練習扣扣子、掛鉤子、綁帶子、係鞋帶,以及疊被子等等。父母應坐在孩子身邊,慢慢地向他們演示手指的動作,並刻意把這些動作分解成若幹部分,讓兒童看明白。

舉例來說,父母可以先為孩子示範一遍如何扣扣子,然後讓孩子在自己的衣服上進行嚐試。一次不成功,那就輕握孩子的手,通過一係列動作為孩子建立一種動作的程序:先抓住扣子;將扣子對準扣眼;將扣子穿過扣眼;再仔細調整,使扣子位於扣眼的正上方。當然,父母需要邊做邊為孩子講解。

如果教的是如何係鞋帶,打蝴蝶結,可將整個動作過程分解成打結及做蝴蝶結兩個步驟。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學習意願很強,他們會耐心研究每個動作,然後小心謹慎地動手做。

在“兒童之家”,增強手指協調性的練習在兒童中間進行,這為兒童的實際生活,如穿衣服、脫衣服、解紐扣等做了一些準備。這一教育的基本教具很簡單:一些木製框架,每個框架上繃上兩塊布或皮革,縫上或空出一排排扣眼和紐扣、或掛鉤和鉤眼、或帶子和帶眼或拉鏈等。“兒童之家”采用了10種這樣的框架,每一種框架代表一種不同的穿脫衣方法:

(1)框架上繃上兩塊較厚的毛料織品,縫上骨質扣——類似於兒童的外衣;

(2)框架上繃上兩塊亞麻布,縫上珠型扣——類似於兒童的內衣;

(3)框架上繃上兩塊皮革,縫上鞋扣,孩子們用紐扣鉤連接這兩塊皮革——類似於兒童的鞋子;

(4)框架上繃上兩塊皮革,用鞋帶係住;

(5)框架上繃上兩塊布(用鯨骨內撐),用帶子係在一起——類似於意大利農婦穿的緊身圍腰;

(6)框架上繃上兩塊呢絨布,用風紀扣連在一起;

(7)框架上繃上兩塊亞麻布,用小掛鉤和鉤眼連接;

(8)框架上繃上兩塊布,用彩色的寬緞打成蝴蝶結連接;

(9)框架上繃上兩塊布,有圓繩係在一起——類似於兒童內衣的係繩方式;

(10)框架上繃上兩塊布,用拉鏈連在一起。

通過使用這些玩具,孩子們可以通過實踐來分析穿衣服和脫衣服所必須做的動作,經過反複的訓練以後,他們就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這些動作。這樣,不用通過任何直接的強製性命令,就能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學會自己穿衣服和脫衣服。一旦他們學會這些動作,往往希望馬上就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種能力的掌握能使孩子們感到高興和自豪。

4.對話

在以上一係列活動的進行過程中,采取輕言軟語的說話方式顯然是必要的。一方麵是語氣要溫和,另一方麵,要配合每一個具體動作進行提示,比如扣扣子,為孩子講解哪個是扣子,哪個是扣眼,扣子應該從扣眼裏鑽出去,等等,給予孩子一些具體的形象,有助於孩子記憶。語氣溫和,要求父母要有耐心,而在講解時,父母也務必做到條理清晰,不應自己一邊講解一邊嚐試。雖然許多動作,家長能夠毫不費力地完成,但示範和講解時,可能出錯。這種事情並非少見。一旦出錯,孩子的心中就往往會產生一種迷惑感,而且第一次動作演示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後麵的動作都會受到孩子對第一次動作“先入為主”印象的影響。

5.做家事的訓練

在教授大動作如清洗盤子、擺放碗筷的時候,家長必須先介入,用明確的動作來示範,盡量少做口頭指示。孩子會用心模仿、記憶、克服困難。每個動作都要刻意教,如何拿起或放下物品,碗的疊放順序,以及如何合宜地將這些物品交給他人。用同樣的方法教導兒童如何將盤子疊起放到桌上,而不弄出碰撞聲。

6.踩線練習

踩線練習能訓練孩子的動作平衡性,協調孩子全身的動作,增強孩子在照顧自己、做家務、打掃清潔衛生等活動時的個人能力。

“踩線”練習是一種很重要的練習方法。首先,在一空曠的地板上,用粉筆畫一條線。線條可以是一條直線,也可以是橢圓形。在教孩子時,父母應該做出示範,就像走繩索的特技演員那樣走在線上,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的正前方。

這項練習看似輕鬆,對於孩子來說,則需要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因此要提高技能,隻能靠孩子反複主動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父母不妨播放音樂來配合孩子,比如一些旋律簡單的進行曲,進行曲的開始節奏不要很明顯,但要能給孩子們伴奏,激發孩子們的自發努力意識。

當孩子們通過這種方式學會把握自己的平衡後,他們走起路來就顯得標準而完美,除了步法鎮靜外,他們還能獲得一種優雅的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