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語言教育
——書寫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語言不是上天的賦予,而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產物,兒童學習語言,首先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開始的,而發展完成之後就成為了大腦的一部分。說話、書寫及閱讀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們能完善兒童的個性,提高兒童認識、理解、思考及改造世界的能力。
說話和書寫的重要性在於,它們能夠完善兒童的個性,提高兒童的各種能力。語言是如何在出生之後形成的呢?首先要知道,語言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產物,而不是上天的賦予。兒童學習語言的心理機製是在大腦無意識的狀態下開始的。發展完成之後就成為了大腦的一部分。而我們成年人隻能想像出有意識學習語言是一個什麼樣子,因為我們是在有意識地學習語言。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去理解另一種形式。這是一種自然的機製,或者說是超越自然的機製,它與有意識的學習無關,它也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到。
通過做記錄可以發現許多轉折性的變化。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帶著某種奇妙而鮮明的特征:
10~1歲,嬰兒潛意識學習
這一階段,印在嬰兒潛意識裏的,首先是語言的基本部分——單個的音符,亦即字母,然後是音節,隨後才是文字。
兒童在最開始說這些東西的時候可能不明白其意思。但這一過程的精巧之處在於,兒童的身體內好像有一個古板的教師,他們先教兒童字母,然後教音節,隨後教單詞。兒童這個內部的教師通常在很恰當的時機教授兒童。兒童先學習發音,再學習音節,完全遵循語言學習的漸進方式。兒童隨後開始學習單詞,最後學習語法。
兒童首先要學習的是事物的名稱。
自然的教育方式與我們所預期的完全相同。自然就是教師,兒童就是在它的指導下學習了我們成年人認為很沒意思的語言。他們會表現出很濃厚的興趣,這會一直持續到3~5歲,直到兒童發展的下一個時期。自然教授兒童名詞、形容詞、連詞、副詞、動詞不定式、名詞格、前綴、後綴以及所有的特殊用法。這一過程就像在學校學習一樣。我們會通過最後對他們的檢驗發現,兒童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語言了。直到那時我們才發現,他的體內有一個很好的教師,他也是一個勤勉的學生,已經把語言學得非常好了。
兒童是非常神奇的。他可以在兩年之內學會如此多的東西。在這兩年內,他的潛意識逐漸覺醒,並且在一夜之間突然爆發。嬰兒會在4個月時,就開始注意到這個深深吸引他的聲音來自於嘴。他們會發現是嘴唇的運動產生了語言。很少有人注意到嬰兒會被人說話時嘴唇的動作所深深吸引。嬰兒會對嘴唇的動作仔細觀察並模仿。
隨後,有意識的行為開始發揮作用了。當然這些動作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準備的。現在用來說話的肌肉還沒有完全能夠準確協調地進行工作,但兒童的一些有意識的興趣已經被喚起。這又提高了兒童的注意力,並促進了兒童語言的進一步發展。
經過2個月的細致觀察後,兒童可以開始發一些單音節的聲音。到6個月的時候,我們會在某一天早上醒來突然聽到孩子說,“帕,帕,媽,媽”,似乎在說“爸爸,媽媽”。隨後的一段時間他們隻能說這個兩詞兒。
這時我們就要了解到,兒童的語言發展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後,到了一個臨界點。他已經脫離了潛意識學習的時期。
嬰兒出生後的頭一年就這樣結束了,但在此之前,嬰兒知道了他們所聽到的聲音具有某種意義,同時開始努力理解這些話的意思。因此,嬰兒出生後的頭一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他在無意識狀態下學習了語言,並且逐步達到了有意識狀態;同時還建立了語言,雖然這時還隻是簡單重複的咿呀學語。
2.1~2歲,兒童開始有意識地說話
這一時期的孩子仍然沒有完全脫離咿呀學語的狀態,但他此時說的東西已經有一定的目的性了。這說明他的智慧已經處於有意識的狀態下。他開始意識到語言是與他周圍的事物有關的。他有意識地掌握語言的願望也變得越來越強烈。
於是在嬰兒身體內發生了一場衝突,那就是一場衝破無意識逐步達到有意識的衝突。這是人體內發生的第一次衝突。
有些時候我們有很多想法要與他人進行交流,但我們因為語言的貧乏無法達到這一目的,這在兒童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兒童對他這種無能為力的狀態大為失望。兒童在潛意識裏就開始加緊對語言進行學習,從而取得令人驚異的成就。
我們可能會在學校裏找一個有知識的人與1歲大的小孩進行成人式的對話。但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一兩歲的兒童所遇到的困難,也還沒有意識到給兒童提供一個學習正規語言機會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知道,兒童是自己學習語法知識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在與他們說話時不必遵循語法規則,我們也應當幫助兒童正確組織語言。
嬰兒1~2歲期間,父母應對兒童語言發展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兒童整個學習過程是有其自身的規律的。
3.2歲,兒童語言“爆發期”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學習語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進行學習,也會有“爆發現象”。這種現象不是由教授者促成的,而是自然發生的。兒童總是在某一時期突然就能夠準確地說許多單詞。3個月之前什麼也不會說的兒童,3個月之後就能夠很容易地表述各種名詞和動詞了。對於所有兒童來說,這都發生在他滿2歲的時候。
2歲時,兒童已經能夠使用複雜的句子,甚至也已經能夠使用長句和分句了。兒童現在已經建立了自己種族和社會階段所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語言表達機製。這種能力也同時從無意識的狀態,過渡到了有意識狀態。完全具有了語言能力的兒童此時就會開始不停地說話了。
2歲是一個分水嶺,兒童從此開始了一個語言組織的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兒童的“書寫爆發期”的出現與他們對語言的特殊感覺能力有關。這在他能夠開始說話之後就更具有操作性。兒童在五歲半或6歲時,這種感覺能力就會消失。因此很顯然,隻有在這一年齡之前學習書寫,兒童才會有興趣有熱情。超過這一年齡的兒童就失去了這一自然所賦予的特殊機會,想學習書寫就必須做出有意識的、特別的努力。
4.2~6歲,有意識的語言學習
語言能力在這一時期還繼續發展,但發展的方式已經不是那種爆發式的,而是一種鮮活的、自然的方式。第二階段一直發展到5、6歲,在這一時期兒童學習很多新的單詞,並且逐步完善了自己所用的句型。當然,如果兒童隻能在生活環境裏接受很少的詞彙,並且發音是當地的方言,兒童也會照著學習。但如果兒童生活在另外一些有文化的兒童中間,這些兒童詞彙量非常大,他也會逐漸發展到這種水平。這些都是在沒有老師教授的情況下發生,是一個自然吸收的過程。
5.6歲之後,完成語言學習
我們必須注意通常緊密相連的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學習語言過程的無意識活動,另一個則是在此之後的有意識過程。而這兩個方向的結果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展現於我們麵前。6歲兒童的語言表述已經非常準確。他們了解並且能夠使用母語的一些規則,並且完全忘記了他們自己在此之前於無意識狀態下所做的那些工作。不管怎樣,他已經獨立完成了學習語言的過程。
2.訓練發音與掌握詞彙
兒童首先學會發出聲音,然後學習音節的發音,之後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等等。我們可以根據這一順序對兒童進行幫助。正確使用嘴唇、舌頭和牙齒的練習,也就是教孩子在發某些基本的輔音時嘴唇和舌頭該如何運動,怎樣增強有關的口腔肌肉為發音做準備。這類體操為發音準備了元件,即訓練了語言器官。
在“兒童之家”,最開始是讓全班一起練習,然後逐個進行檢查。孩子們被要求用力大聲發出單詞的第一個音節:當每個孩子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後,再逐個的叫起來單獨重複。如果發的正確,就站在右邊,相反就在左邊。對發這個音有困難的孩子,要鼓勵他多重複幾遍。
培養孩子的掌握詞彙能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法:
(1)由於聽力與說話的感覺器官相連,因此訓練孩子語言能力時,讓孩子注意去聽周圍環境的各種聲音及喧鬧,並學會辨別它們。
(2)跟孩子講話時,力求注意發音清晰,到位。即使在她很小聲地說話,好像是在講什麼秘密時也要注意這點。
(3)讓孩子們唱歌,也是一個鍛煉準確發音的好方法。老師或父母在教孩子們的時候,發音要慢些,把每個字的音節分開來發。
(4)給孩子們上課時采用與感覺練習相關的命名法,是進行清楚且準確的語音練習的大好時機。在每個感覺練習中,當孩子分辨出物體之間的差別時,老師用一個詞語清楚地描述出這個差別。
舉例來說,當孩子一遍又一遍用粉紅色積木搭建木塔時,我們可以拿起最大和最小的積木給孩子看,同時說著“大的”、“小的”。僅僅兩個詞,“大”和“小”,接連幾次用重音和清楚的發音念出來:“這個是大的,大的,大的……”,接著中斷一會兒。
然後,用下麵的小測試來檢查一下孩子是否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義,對孩子說:“把大的那個給我”、“把小的那個給我”,重複一次,“大的那個”、“接著是小的那個……”。接著再中斷一會兒。
最後依次指著積木並問“這是什麼樣的”,假如孩子學會了,他就會正確地回答“大的”、“小的”。接著督促孩子更清楚地更準確地重複這些詞。比如老師或父母可以與孩子進行這樣的對話:
問:“這是什麼樣的?”
孩子答:“大的。”
問:“什麼樣的?”
孩子答:“大的。”
繼續問:“清楚地告訴我,這是什麼樣的?”
孩子答:“大的。”
不過要注意,這裏使用的大的物體和小的物體,僅是在尺寸上而不是在形狀上有差別,亦即兩個物體的三維比例應該相同。我們可以說房子是“大”的,棚屋是“小”的。當兩張圖片代表不同尺寸的相同物體時,一個才可以被稱為是另一個的放大體。
然而,當物體僅是截麵上有變化而長度沒有變化時,那麼它們就有厚薄之分。對於長度相同但截麵不同的兩個物體,我們應該說它們一個是“厚的”、一個是“薄的”。因此,教孩子們區分棕色棱柱的厚薄,要像教孩子們區分積木的大小一樣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命名。告訴孩子“這是厚的”,“這是薄的”。
第二階段:識別。對孩子說“給我那個厚的”,“給我那個薄的”。
第三階段:單詞發音。問孩子“這個是什麼樣的?”
進行完上述的練習後,再隨意地把棕色棱柱散放在地上,對孩子說:“把最厚的那個給我”,並把孩子挑出的棱柱放在桌子上。接著重複這個過程,並把孩子挑出的棱柱緊挨著上回的棱柱放好。這樣孩子就習慣於從剩下的物體中挑選出最厚的或最薄的,而且這也幫助孩子按次序擺放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