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於這樣一個判斷的進一步理解,必須要放置在社會思想的傳統下來進行。在標準的帕森斯式的社會思想傳統中,馬爾薩斯所承接的問題,乃是在17世紀前後變得世俗化了的社會思想的中心問題:社會秩序的根據問題,或者說,社會的可能性問題。這一問題,“特別表現為在與國家強製性權力聯係在一起的權威性控製之下的個人自由的範圍問題”(帕森斯,2003∶99)。而與這一問題的出現相並出現的,在帕森斯看來,乃是兩種在後來成為社會科學基本思考範疇的思考方式:將人的行動與其社會條件結合在一起的決定論式思考方式,以及受到牛頓的經典物理學的影響,將上述社會條件的決定論法則與自然界的決定論理論等同起來的傾向。這一思考方式的典型表達,即為霍布斯關於自然狀態就是“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這一著名的關於社會秩序之可能性論斷。霍布斯這位“非典型性的”社會契約論作者(麥克裏蘭,2002∶222),首次提出了理性的功利主義者在其自然狀態中的種種不堪。而與其相應的,是霍布斯對於一個世俗權威的主張。這一主張隨後遭到了許多人,包括洛克和盧梭的反對。然而,針對啟蒙時代的理性—樂觀主義,馬爾薩斯通過對於社會自身運行規律的考察,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重新提出了霍布斯的問題。
與前述馬爾薩斯對於葛德文的批評相對應,馬爾薩斯也不讚成啟蒙運動對於人類自身的信心:人可以發展成為某種全然理智的動物。這一主張,在當時關於政治義務和政治權威的討論之中,正如帕森斯所指出的,“很容易發展成為無政府主義的一種形式”(帕森斯,2003∶116—117)。而在稍後秉承著個人主義的經濟學家們,則將此種理性人的假設,直接視為是某種具有積極社會作用的競爭模型的前提。
在馬爾薩斯的理論中,廢止人類現有社會製度,依據每個人的追求自我幸福的本性來活動的人類社會,必然會陷入到饑餓的境地。而在饑饉麵前,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爾薩斯才得出了他自己的結論:讚成在製度背景之下的競爭。競爭,隻有在具備了一定的規範性秩序的背景之下,才能達到社會改善的目的。馬爾薩斯的這一規定,實際上隱藏著他的另外一條思考模式。在帕森斯看來,正是這一思考模式,才使得馬爾薩斯得出了他那駭人聽聞的結論。這一思考模式,即“實證主義的反智主義(positivistic anti-intellectualism)”。馬爾薩斯以生物學的方式,來展開他自己關於人類社會的討論,可以看做是在19世紀的社會學早期主要特征的開端:用生物學的方法,來解釋人類行動。
這一思考方式在達爾文那裏達到了極致,並影響了早期的社會學主義。不過,對於馬爾薩斯這位“慈善心腸的功利主義者”(帕森斯,2003∶125)來說,達爾文主義顯然過於極端。在馬爾薩斯看來,社會性的競爭必須要置於某種福利性的政策背景之下,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不過,正如沃爾夫·勒佩尼斯所說,馬爾薩斯在對於社會之可能性的這類傳統問題的討論中,還是預示了另外一種已經悄然興起的思考方式:將人類自身視為思考的客體,作為政策和製度執行的對象,以人類自身的力量,來達致社會改善和進步的實現。而與葛德文等人簡單的樂觀主義不同的是,這一人類自身的改善行為,必須要以對於社會之“客觀規律”的尊重而非改造為前提。
對於馬爾薩斯來說,既然已經發現了人類所遭遇的苦難的現實來源即社會,那麼基於社會內在規律的社會學思考,自然可以成為人類自我改善的基礎所在。在這一基礎之上,如上所述,將人口問題作為對善的問題的入手點,可以追溯至啟蒙以來的現代性思潮。就思想史層麵上來說,我們當然可以將本書作為由笛卡兒開始的,思考與人類自身之疏離傳統的一個定型標誌。在此,無論是人類整體還是單個的生命本身,都已明確的作為客體進入思想之中。對於個體而言,人本身成為值得觀察、審視和理解的客體;對於國家而言,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因其數量性而開始成為實實在在可把握的,可操作的客體。牛頓關於自然力的解釋,開始被應用於社會層麵上,來理解人類群體的整體性結構變化。而這一客體的群體性結構,對於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都至關重要,並因此而成為國家政策必須要加以審視和籌劃的對象。這正是後來的福柯用以追溯和理解現代人之形象與界限的起點。
人類自身,已經在馬爾薩斯式的努力之中,同時擁有了兩種現代性的形象:無論是在精神還是在肉體上作為客觀研究的對象,以及在可能更為實質的層麵上,成為衡量事物和世界的標準。正如弗洛伊德通過重新詮釋古典神話俄狄浦斯的故事,而揭示出的現代性斯芬克斯之謎的謎底一樣:人,成為了所有無限神秘的謎語之終極的謎底。
參考文獻:
伯林,2002,《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馮克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馬爾薩斯∶《人口原理》。
帕森斯,2003,《社會行動的結構》,張明德、夏遇南、彭剛 譯,南京∶ 譯林出版社;
麥克裏蘭,2003,《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棟 譯,海口∶海南出版社。
沃爾夫·勒佩尼斯,2011,《何謂歐洲知識分子》,李焰明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