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華嚴”《離世間品》有“世間……印法”一語:
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究竟彼岸,隨順世間……示現一切世間書疏、文誦、談論、語言、算術、印法,一切娛樂,現為女身才術巧妙,能轉人心,於世間法離世間法,悉能問答究竟彼岸;於世間事離世間事,亦悉究竟到於彼岸。
“八十華嚴”譯作:
菩薩摩訶薩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顧複一切眾生……一切世間文詞、咒術、字印、算數,乃至遊戲、歌舞之法,悉皆示現,無不精巧,或時示作端正婦人,智慧才能世中第一,於諸世間出世間法能問能說,問答斷疑皆得究竟;一切世間出世間事亦悉通達到於彼岸。
此本於《十地品》又有類似說法:
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
可見,“六十華嚴”中的“印法”,就是“八十華嚴”中的“字印”、“印璽”,為印章無疑。世傳梵文本《華嚴經》中,此“印法”對應的mudrā,同為“印章”之義。
“六十華嚴”《入法界品》說:
而亦不違種生芽法,悉知一切從因緣生,如因印故而生印像。如鏡中像,如電,如夢,如響,如幻,各隨因有。
“八十華嚴”《入法界品》譯作:
知一切法如種生芽故,如印生文故。知質如像故,知聲如響故,知境如夢故,知業如幻故。
“四十華嚴”則譯作:
知一切法如種生芽不失壞故,如印印文相續起故。知質如像故,知聲如響故,知境如夢故,知業如幻故。
可見,句中作為名詞使用的“印”為印章,作為動詞使用的“印”則為鈐蓋。印章以能複製文字圖像而被說法人用作譬喻。
從佛經中還可看到,在佛說法時的印度“世間”,製作使用印章是婆羅門必備的幾項技能之一,有點像中土的“六藝之一藝”。當時人擅長“印法”,僅《華嚴經》的三個譯本中就有多例。
“六十華嚴”:
(釋天主)答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教我相黶子法、算數法、印法,我因知此三種法故,得一切巧術智慧法門。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知黶子、算數、印性。”
“八十華嚴”: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得知世間書、數、算、印界處等法。”
“四十華嚴”中除自在主童子外,具足豔吉祥童女也擅長印法。其母讚美說:
此女非長亦非短,亦複不粗亦不細,身諸部分悉端嚴,眾相圓備無譏醜。世間所有諸技藝,文字算印工巧法,言辭諷詠皆清妙。
又有多羅幢城多智大婆羅門對善財童子講說四種姓各藝其業:
言藝業者,並從髫齔以至壯年,各於其倫習學其事。若婆羅門業,修智慧、圖書印記、緯候陰陽、身相吉凶、圍陀典籍。
正因為印章的普及與流行,而且它能如實、快捷複製文字與圖像,與印成品具有直接因果關係,種種特性與佛法有奇妙契合,故佛經中除引申“印”的意義,使其成為佛教名詞外,還就“印法”多方取譬,妙意橫生。《華嚴經》外,再舉數例。
北魏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
如印印物,彼不似印,印軟物堅,則不能印;印堅物軟,印則文生。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第十二之三:
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