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園
《論誘惑》
(法)波德裏亞?著 張新木?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2月
《論誘惑》是法國哲學家讓·波德裏亞1979年出版的著作。這是他在西方世界發明避孕藥、“性解放”之後對性的再思考。他發表了“誘惑表現了對象征世界的控製,而權力隻表現了對真實世界的控製”這樣符合常識的警句,也拓展了常識的邊界:“不再有不確定性,不再有秘密。這是正在開始的真正淫穢。”
波德裏亞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一指點那些我們認為與誘惑相關的事物,我們的失望與興奮原來都是有道理的,這與性的“生產”原理息息相關。有人出於某種目的想要擴大誘惑的盈利能力,去一層層增加性的細節,但失敗了。誘惑本身就是與複製相對的事物。
這位發明“擬像—擬真”的大師當然會提到帕索裏尼的電影《索多瑪的120天》。從對這部電影的分析中,他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話:隻存在一種性欲,隻存在一種力比多——男性力比多。波德裏亞發展出來的理論更加清晰:男性是一種掌握性別壟斷權的性別,而女性則是個祛魅的形式。我的理解是,女性對男性來講,始終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性別存在,直至最後魅力消失,女性不存在。
也許有的讀者會期待一種從女性出發的性別哲學,但遺憾的是人類至今隻發展出這種可作如此解釋的性別文化。
《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
(斯洛伐克)齊澤克?著? 季廣茂?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年3月
《斜目而視》是拉康的再傳弟子齊澤克所著。這本書通過拉康的思想去解讀希區柯克的電影。
說到希區柯克,那麼我不能不擴大欲望這個詞覆蓋的畛域。從視覺經驗講,我們不僅常常渴望占有某個人的形象,也渴望抹去某個人的形象。就後者來說,殺掉那個人是徹底的解決方案。後者要麼是幹擾了我們的占有,要麼是幹擾了我們的視線。
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裏,一個人死去,那麼誰是凶手?誰有殺人的欲望?當然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凶手,所以實際情況是電影在分析每個人的欲望。
拉康一直強調,被壓抑的東西總是要回來的,那麼,誰的欲望被壓抑?在《群鳥》這部電影中,無疑母親是受到壓抑的——此前她控製兒子,但兒子的女朋友完全不受控製。於是母親成了受壓抑者。漫天飛舞襲擊人類的鳥從何而來?這憑空產生的鳥群意義何在?受壓抑的母親與鳥群是該片難以理解的地方。齊澤克指出,鳥對人類的襲擊隻能是對某種壓抑與羞憤的回應。這種天才的想法如何證明呢?“有一個重要細節支持我們的解讀。在電影即將結束時,米奇的母親點頭同意,‘認可’了梅蘭尼的兒媳身份,拋棄了自己的超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