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職務:蘋果電腦(AppleComputer)首席執行官
年齡:50
身價:30億美元
成功理念:技術不能醜陋、不能難用。
出名事跡:輸掉了家用電腦的戰爭,卻贏得了人們的心;從來沒人狂熱稱頌微軟的產品有多酷、多美。
喬布斯與沃茲尼亞克於1976年聯手創立了蘋果公司,設計優秀、獨具匠心的機器迅速為公司建立了聲譽,1984年標誌性的Mac機推出時,蘋果的聲譽如日中天。他在1985年的一場權力鬥爭後離開了蘋果公司,10年後回到公司,令蘋果東山再起。
今年,他(從去年的第6位)上升到了名單的第2位,這反映了蘋果近期進軍個人音樂市場的多樣化策略。過去幾年,iPod播放器一直是電子產品市場上的奇觀,它改變了這個市場。目前,iPod在市場上占據著絕對優勢。與蘋果的大多數產品一樣,iPod的功能與美觀都受到了讚譽。喬布斯現在的任務是保持並擴大這一壓倒性優勢。
喬布斯同時也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AnimationStudios)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了《玩具總動員》(ToyStory)與《超人總動員》(TheIncredibles)。他重新激起了全球觀眾對動畫影片的熱情,因而受到讚譽。
他說:“我想在宇宙裏發出叮當聲。”
有人說:“世界很快就會認識到,喬布斯不僅參與革命,還很快會重塑革命。”——《偶像喬布斯:商業史上偉大的第二號人物》一書作者傑弗裏·S·揚(JeffreyS.Young)與威廉·L·西蒙(WilliamL.Simon)
1.聯手合作,聲譽滿天下
史蒂夫·喬布斯被世人尊稱為“個人電腦之父”!
沃茲尼克從1969年夏末開始設計、安裝、終於創造出了一部能操作的電腦。當喬布斯被邀請來觀看時,他被這部電腦震懾得一言不發。“他是我碰到的第一個比我對電子認識更深的人。”這是喬布斯對沃茲尼克的評價。他們倆人有很多相似之外:兩人的朋友都不多,都天資聰明,都不隨波逐流,都屬於孤獨的人。說到差異,似乎沃茲尼克更外向,是一位惡作劇高手,對電子有一股狂熱和內在的投入,他在講話時思維雜亂無章,而喬布斯比較安靜,他說話時較平易近人,使雙方容易溝通。沃茲尼克會全身心投入電腦科技研究中,而喬布斯投入的原則是自我利益。
沃茲尼克雖比喬布斯年長5歲,但他發現喬布斯是個合作的最佳夥伴。自從1971年沃茲尼克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就讀後,喬布斯每個星期去找他二、三次,那裏的異樣氣氛與咖啡館正合他的胃口。喬布斯總覺得與年紀大的人尤其沃慈尼克相處更坦然、默契,原來孤癖難處的性格似乎減少了很多。
1975年1月出版的《大眾電子學》(PopularElectronics)雜誌上發表的有關一台小型計算機的描述文章,在無數電腦神童的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積蓄已久的創造熱情隨即爆發出來。就像保羅·艾倫在哈佛廣場報堆上拾起一份《大學電子學》雜誌激動地跑向身後的比爾·蓋茨一樣,斯蒂芬·沃茲尼克也興衝衝地帶回一份《大眾電子學》,把上麵的電腦報道翻給喬布斯看。沃茲尼克還參加了全美電腦專家在斯坦福舉行的首屆牛郎星8800(大學電子學)報道的電腦討論會,這時的沃茲尼克已經能準確地把握了當時美國個人電腦發展的脈博,並走到了研究開發領域的前沿。
阿塔利公司(Atari)的創始人諾蘭·布什內爾向喬布斯建議,如果他能開發一種新的電視遊戲,就能得到紅利。由於喬布斯以前經常誇誇其談,阿塔利公司的每個人都相信他是電子天才,所以他沒有勇氣承認,設計新的電視遊戲超出他的能力。於是他找到沃茲尼克商量,如果沃茲尼克能為阿塔利公司設計出一種遊戲,他將把從阿塔利公司得到的700美元酬金的一半分給沃茲尼克。這一個名叫“突圍”的電子遊戲在連續苦幹48小時之後,終於設計出來了。據阿塔利公司以前的總工程師艾·阿康的說法,喬布斯的工程技術能力並不好,沃茲尼克在做所有的設計工作時,喬布斯的任務僅是出去買點可樂或點心而已。艾·阿康自稱,他花了幾年時間才了解到,喬布斯把沃茲尼克藏在背後,真正的設計工作由沃茲尼克完成,但好處與榮耀都歸在喬布斯的頭上。這讓他有受蒙蔽的感覺,因為剛開始阿塔利公司的人們都認為“突圍”電子遊戲是喬布斯的傑作。在設計完成後,喬布斯從公司得到1400美元的酬金,並且與沃茲尼克作了對分。
與沃茲尼克聯手後,喬布斯開始與他一起出入一家俱樂部。這家俱樂部是矽穀電腦與電子迷的聚集之地。沃茲尼克從伯克利分校退學後在惠普公司工作,電腦俱樂部的許多人認為他是天生的發明家。1975年,該俱樂部的許多成員都在嚐試開發微型電腦或個人電腦,沃茲尼克也卷入這種狂熱與競爭,他試圖製作出一部超過其他電腦的微型電腦,憑借他的天才、知識和摩托羅拉公司6800型微處理器,他很快裝配成一台能工作的樣機。他建議惠普公司生產這種電腦,但公司負責人還看不出當時個人電腦有什麼前途,因而否定了他的建議。唯一認識到這種尚未成熟的個人電腦的巨大潛力的是史蒂夫·喬布斯。喬布斯雖技術一般,但在理解微型電腦的潛在巨大市場方麵具有非凡的前瞻眼光,當沃茲尼克在演示電腦時,喬布斯看到的是美元在向他招手。1976年,喬布斯開始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個人電腦上。年初他與沃茲尼克商量好,準備搞一批印刷電路板出售,以便讓電腦迷買回去自己裝零組件。這樣,沃茲尼克就不必離開惠普公司,而喬布斯也可以繼續在阿塔利公司,因為這時沃茲尼克不願在這個時候就豁出去自行創業。兩人商定好,喬布斯白天空閑時候可兼差去賣印刷電路板,而沃茲尼克晚上從事設計,白天照常上班,賺錢則兩手對分。
沃茲尼克非常同意喬布斯提出的這種合夥生意,接下來是對他們的這種新事業取名的問題。結果他們用了一個很普通的名字——蘋果電腦。這是喬布斯從水果餐上想到的靈感,1976年秋天他在俄勒岡州的自得農莊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采收蘋果,另外他希望以後在電話簿上蘋果(apple)這個名字可以排在阿塔利(Atari)這家已名聲在外的公司的前麵。他同時也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喜歡蘋果,蘋果的名稱包含友誼、自然以及一切美好的、有益健康的東西。
接下來,喬布斯一直在思考如何能生產整個的微型電腦,這樣一定可大賺一筆。他認為還需要另外一位合夥人才行,於是喬布斯請來了自己在阿塔利公司的朋友龍·韋恩,讓這位工程師負責做測試、廣告設計、寫說明手冊,及管理文件資料等。沃茲尼克內心還是無法乎靜下來,他不知如何在自己的發明創造與其他兩位合夥人所投入的金錢與精力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龍·韋恩回憶說:“看起來似乎沃茲尼克想給蘋果公司立下一個規矩,那就是他要求保留下以後新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並擁有同時轉售給他人的權利。”沒想到他立下的規矩,日後成為了電子業界普遍遵循的不成文法則。這時喬布斯又催著成立一家正式的公司,最後他們3人在1976年愚人節那天鑒下了一份長達10頁的合同,將公司分成了3個股份,龍·韋恩10%,剩餘的90%則由喬布斯與沃茲尼克均分。
2.工作狂換來了蘋果I型的誕生
喬布斯賣掉了自己的那輛福特汽車,沃茲尼克則賣掉了自己心愛的HP——65型可編程序計算器。結果他們籌集到了1300美元的資金。這樣,膽大包天的喬布斯就帶著這筆錢去找一位曾為阿塔利公司工作的印刷電路板專家哈弗德·康丁,說服他以標準價格稍低的價錢為新成立的蘋果電腦製作電路板。這樣喬布斯又去買各種零配件,沃茲尼克負責按他的設計把所有的零組件都安置在電路板上。他們把這種電腦稱為“蘋果I型”或“蘋果I號”。並且把這種電腦拿到1976年年初的電腦俱樂部聚會上展示了。
年僅21歲的喬布斯站在蘋果1號旁邊,以其慣有高亢語調反問大家:“這是一部具備所有‘牛郎星’電腦的特色,但隻裝一塊電路板的電腦,你們願意付多少錢買一台?”
蘋果I號電腦雖然在俱樂部展示會上具有獨樹一幟的風格,但反應並不特別令人興奮。
不過蘋果公司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一批訂單。保羅·泰裏爾經營的第一家電腦零售店於1975年底在景山鎮開張。保羅·泰裏爾在俱樂部聚會電腦展上看到蘋果I號電腦後,認為它日後必定前景無量,他告訴喬布斯,如果蘋果公司裝配出完整的蘋果電腦,每台的價錢在500美元左右,他要買50台,並答複貨到後立刻付現金。喬布斯原抱有不在意的態度,他一聽到錢後精神為之一振,趕快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沃茲尼克這件事。沃茲尼克聽完電話也傻愣在那裏。
這個突如其來的生意改變了一切。他們需要營運資金或供應商的供貨信用周轉。喬布斯把妹妹結婚搬出去後空出的臥室當成了蘋果公司的辦公室、倉庫、裝配場與實驗區。喬布斯要找到價錢最合理的零組件,因此他做了一件材料清單,並開始尋找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