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凱瑟克已看到互控結構的破綻。
包偉士登場後,設計了怡置脫鉤的計劃。1986年10月,重組計劃出台,置地宣布將全資附屬公司牛奶國際分拆上市,爾後又宣布將另一間全資附屬公司文華東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據1988年6月號的《星島經貿縱橫》,改組後的怡和係控股結構為:
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股權,怡策控26%怡控。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分別控置地11%和15%股權;分別控牛奶國際9%和27%股權。怡和策略控35%文華東方。
凱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權,據傳在10~15%之間。
這樣,凱瑟克家族的大本營怡和如銅牆鐵壁,同時又擊碎了凱覦者欲借收購怡和而達到控製置地的企圖。凱瑟克家族的主要利益在怡和,故而包偉士的做法迎合該家族的私念。
有人說:“包氏結構”顧此失彼;也有人說是凱瑟克家族“保帥舍車”。凱瑟克家族削弱了對置地的控製,外敵入侵置地的可能性也就相應增大。因此,證券界認為已將怡和遷冊海外、行將大舉走資的凱瑟克家族,有意將置地這塊大肥肉,懸在“垂涎欲滴”的華南虎麵前,待價而沽,好卷資遠走高飛。
李嘉誠一直對置地擁有的中區豪樓名廈情有獨鍾。經過70年代末80年代中的係列收購,長實係實力大增。現在,置地被置於怡和核心結構的外圍,壯誌未酬的李超人,豈有不購之理?
市場言之鑿鑿,李超人與“包大人”(指包玉剛)欲再次聯手合作,吞並垂暮獅子置地,1987年股災前幾個月,各種收購的傳聞,隨股市衝天的牛氣甚囂塵上。眾多財大氣粗的華商翹楚,均欲染指置地:長江實業的李嘉誠,環球集團的包玉剛,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新鴻基地產的敦得勝,恒基兆業的李兆基,信和置業的黃廷芳,香格裏拉的郭鶴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尚有股市狙擊手劑鑾雄,亦有意趁虛而入,狙擊這個龐然大物。
傳說劉鑾雄登門拜訪怡置大班,提出以16港元/股的價格,收購怡和控有25%的置地股權。西門·凱瑟克憤然拒絕,一則嫌劉氏心欲太貪,出價如此之低;二則劉氏在股市名聲欠佳,置地畢竟是怡和的“愛女”,“為父”總想為“愛女”找一個殷實厚道的婆家。
“心水”(頭腦)甚精的劉氏頓時無轍,悻悻告退。又有諸多“大粒佬”(大老板)接踵而至,一一拜訪凱瑟克大人。凱瑟克愈加囤積居奇,即不徹底斷絕眾獵手念頭,又香餌高懸,惹人欲罷難休,欲得不能。
流傳最廣的數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
李嘉誠的威名,凱瑟克早已如雷貫耳。他們還在港燈一役中交過手。超人出馬,西門·凱瑟克不敢怠慢,更不敢掉以輕心。李嘉誠表示願意以17港元/股收購25%置地股權,這比置地其時10港元多的市價,溢價6元多。西門·凱瑟克對這個出價仍不滿意,同時他也未把門徹底封死,作出一副很坦然很有誠意的樣子:
“談判的大門永遠向誠心收購者敞開——關鍵是雙方都可接受的價格。”
李嘉誠等人與凱瑟克繼續“講數”(談條件),雙方分歧仍頗大。華資財團告辭,商議對策,約定下次談判。李嘉誠不想表現得太積極,他一如收購港燈一樣,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時機。此際,香港股市一派興旺,攀上曆史巔峰。
天有不測風雲。扶搖直上的香港恒指,受華爾街大股災的波及,一瀉千裏。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點。被迫停市後的26日重新開市,恒指再瀉1120多點,股市殘骸遍地,一片哀號。
香港商界,多驚恐萬狀,形如過河泥菩薩,自身難保,哪有餘勇卷入收購大戰?自救是當務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約四成,凱瑟克寢食不安,李嘉誠的百億集資計劃出台,能否如願,尚屬未知數。
李嘉誠的“百億救市”,成為當時黑色熊市的一塊亮色。證券界揣測,資金用途,將首先用作置地收購戰的銀彈。
正如一場暴風雨,來得猛,也去得快。年底,隨入穀底的恒指開始回攀。銀行調低貸款利率,地產市況漸旺。“地扯股市”,純地產建築股占全港總市值的31%,地旺股旺,股市淡友皆以大好友的麵目活躍於市場。
農曆大年剛過,收購置地的傳言再次此起彼落,華南虎再度出山。
事後報章披露,1988年二三月間,李嘉誠等華商翹楚,多次會晤西門·凱瑟克及其高參包偉士。
一直善於等待、捕捉時機的李超人,緣何不借大股災中怡置係撲火自然、焦頭爛額之際趁火打劫呢?股災中,置地股摔落到6.65港元的最低點,就以雙倍的價格收購,也不過13港元多仍遠低於李嘉誠在股災前的17港元的開價。
原來,根據收購及合並條例,收購方重提收購價,不能低於收購方在6個月內購人被收購方公司股票的價值。10月股災前,華資大戶所吸納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過10港元的(每筆交易的內容全部儲存於聯交所電腦)。這就是說,假設以往的平均收購價是10港元,現在重提的收購價,不得低於10港元的水平——6個月的,則不受此限。
4月中旬,正是股災發生的整6個月。這一時期,置地股從6.65港元的最低點回升後,幾乎膠在8港元的水平線上徘徊,仍低於股災前的水平,對收購方有利。
4月初,李嘉誠以廣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該公司股東年會,他首次向輿論披露長實持有置地股份是作長期投資,並無意出任置地董事參與管理。
“天機泄漏”,華南虎吞並老獅子的現代寓言充斥市場,愈發甚囂塵上,4月底,以超人為首的華資新財團草擬函件致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東年會上,增加一項委任新世界主席鄭裕彤、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為董事的議案。華資新財團已捏有王牌——合持股權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
市場沸沸揚揚,置地股價如同被陽光直射的溫度計,猛地一跳,急竄到8.9港元。這是股災之後,置地股日升幅最大的一天。
凱瑟克豈會束手就禽?他與包偉士急謀對策,布置反收購。4月28日,怡和策略與所控的文華東方發布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由略低於35%增至41%,對華商眾豪來說,這不啻當頭一棒。精明的李嘉誠亦意識到事態的嚴峻,怡策與文華東方股權的變化,雖與置地無直接關係,卻是怡和拋出的反撲信號,其後,怡和將會隨機拋出一係列的反收購措施。
月底月初的幾天間,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團的榮智健,數次晤麵,商討對策。為防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必須趁另一反收購舉措未出籠前,向怡和攤牌。
這似乎在凱瑟克預料之中。素有耐心的李嘉誠不得不先出一招,再伺機還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後。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榮智健等,赴怡和大廈與西門·凱瑟克、包偉士談判。
雖是短兵相接,雙方仍彬彬有禮。李嘉誠開門見山,說明本財團收購置地的誠意,提出以12港元/股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權。
凱瑟克亦單刀直入,坦率且堅決地表明否定意見:“不成,必須每股17港元,這是去年大股災前你鄭重其事開的價格。李先生素以信用為重,不可出爾反爾。置地隻是市值下降,實際資產並未損半點,如何就從17港元跌到12港元呢?”
李嘉誠平靜地說道:“凱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話,一定還記得,這17港元並非雙方敲定的成交價,都表示繼續談判重新議價。你我都在商場呆過這麼多年,我想你一定不會陌生‘市價’是一切價格的依據這一商場規則。現在置地的市價才8港元多一點,我們以高出市價近4成的價格收購,怎麼能說收購價下跌了呢?”
雙方綿裏藏針,話含揶揄之意。氣氛凝聚著濃烈的火藥味,素有“沙膽彤”之稱的鄭裕彤,以咄咄逼人的口氣挑起新一輪較量:
“既然和談不攏,那隻好市場上見。我們四大集團將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全麵收購。按證券交易慣例,收購方的出價高出市價兩成以上,便可在市場生效,置地的公眾股東會站在我們一邊!”
包偉士以牙還牙,說:“我們將奉陪到底——隻要你們不怕攤薄手中的股權的話,置地不是九龍倉,更不是港燈,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和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