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中華民國(3 / 3)

鬆井石根受審

日軍在南京的血腥暴行,通過國際新聞媒介及由南京輾轉到達抗戰大後方的中國軍民的揭露,很快便為全國人民及國際社會所了解。與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願望相反,同胞罹難之仇,國土淪喪之痛,亡國滅種之危,使中國人民在血泊中更加堅定,更加激發了中國人民共同禦侮的堅強意誌,舉國憤慨,群情激昂。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各黨各派及各族人民像百川彙海一樣,投身於偉大的反侵略戰爭的滔滔洪流。在國際上,南京大屠殺的極度非人性也導致了日本侵略者在國際上失去了支持,從而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態。

鬆井石根

日本陸軍大將,皇道派將領,甲級戰犯,駐紮中國13年的中國通,大亞細亞主義的鼓吹者,二二六事變後的整肅中退出現役,上海事變爆發後,作為攻堅戰專家重新服現役,他在1937年指揮5個師團的日本中支派遣軍突破70個中國師頑強防守的賽特特防線,順勢攻陷中國首都南京,造成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盡管他後來為了贖罪在日本熱海為陣亡雙方的將士修建了興亞觀音院,但還是作為甲級戰犯被送上了絞刑架。

日本投降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專案審理,判處對大屠殺負有主要責任的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官鬆井石根絞刑,第6師團長穀壽夫由盟軍從日本引渡中國處死,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受到了曆史的懲罰。

十、中國遠征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殖民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曆時10個月,在高山峽穀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裏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1938年底滇緬公路通車,從此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援華的活動。1939年冬,日軍占領南寧,切斷中國通過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麵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隻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麵,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是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取得了讓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曆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裏,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複戰等勝利。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授予孫立人將軍與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勳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國遠征作戰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為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贏得了時間。中國遠征軍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穀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受訓於蘭姆伽訓練營並進行整編,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製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占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東北鐵路終點站雷多鎮,中經緬北和滇西,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為抗擊日軍對中國的入侵與封鎖,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領導興建了從雲南保山經騰衝入緬甸

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公路。當時,它是中國聯係外界的為數不多的“輸血管”之一,大批戰略物資由此運入中國,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二戰”後,雖然“史迪威公路”一些路段和橋梁損毀,但中緬印之間沿此路進行的民間貿易從未間斷。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第38師占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占緬北重鎮孟拱。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編第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裏。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裏。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麵勝利。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麵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製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複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曆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十一、“密蘇裏”號上的投降書

1945年初的中國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自1944年春起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局部反攻,到1945夏先後進行了5次大規模攻勢,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殲滅了大量日偽軍,將日軍壓縮到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為轉入全國規模的大反攻奠定了基礎,從戰略上支援了太平洋戰場盟軍的反攻;國民黨指揮的正麵戰場於1945年5月在芷江大舉反擊日軍取得湘西會戰大捷後,迅即轉入追擊作戰。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先後登陸菲律賓、衝繩島,占領了通往日本的門戶;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反攻作戰取得勝利,一洗兩年前兵敗野人山的遺恨;在日本本土,東京等城市在美軍B-29轟炸機的“軟化轟炸”下疲憊不堪。日本法西斯已處於四麵楚歌、孤立無援的困境。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指日可待。

5月8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心隨之轉移到亞太戰場。9日,日本發表聲明:“日本為求自保自衛與東亞之解放而作戰之決心,絲毫未感動搖。德國之投降,不能令日本之作戰目標有絲毫之變更。”在曾經所向披靡的法西斯陣營裏,日本成為最後一個孤獨的頑敵。和整個世界作對的人,必然遭到最嚴厲的警告。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發誓軍方要在本土進行“陸上特攻作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據此,盟國決定對日實行摧毀性打擊的最後一役。

波茨坦公告

這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8月6日和9日,為了避免采取大量傷亡的登陸戰以及先蘇聯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軍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造成20多萬日本人的慘重傷亡。8月8日,蘇聯召見日本駐蘇大使,通告蘇聯參加《波茨坦公告》,並宣布對日作戰。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在東北抗日聯軍的配合下,對日本關東軍發動毀滅性打擊。同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力量在全國各地向侵華日軍發起強有力的攻勢。與此同時,朝鮮、越南等亞洲各國人民也發動了殲滅日軍、解放祖國的鬥爭。至此,日本法西斯的全麵失敗已成定局。

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一天,從歐洲到亞洲,所有在戰爭中幸存的人都在為贏得反法西斯作戰的勝利而歡呼。一名美國士兵後來回憶說,1945年8月15日,是人類曆史上接吻最多的一天。而美聯社在這一天向全球發出的電文是:“最慘烈的死亡與毀滅的彙集,今天隨著日本的投降而告終。”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按照盟國商定的結果,盟軍總司令部設在東京,中、美、英開始準備分別派出武裝部隊進駐日本。根據美國的要求,中國政府準備派一個1.45萬人的精銳步兵師,以中國占領軍的身份進駐日本愛知縣,後因內戰未能成行。

8月28日,美國占領軍先遣隊分乘48架飛機在橫濱厚木機場降落,開始以盟國占領軍的名義占領日本。8月30日,美、英軍隊在東京附近和日本其他地區開始大規模著陸。當天,帶著勝利者喜悅的麥克阿瑟從馬尼拉來到東京。在此後的一周內,數十萬美軍陸續進駐日本,控製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地。

1945年9月2日,世界曆史上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

東京灣,晴空萬裏,碧波無垠。這個曾令日本海軍炫耀一時的主要軍港,如今停泊著強大的盟軍艦隊。在“密蘇裏”號軍艦上,“大日本帝國”演完了它瘋狂侵略的最後一幕。“密蘇裏”號是美國強大海軍力量的象征,它取名於美國總統杜魯門故鄉州名,是一艘4.5萬噸的戰列艦,配備406毫米巨炮9門,其他小型炮幾十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型的戰艦,也稱得上是最堅固的流動炮台。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就是在這裏舉行。

8時43分,太平洋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登上“密蘇裏”號戰艦,跟隨他的是分別在巴丹島和新加坡被日軍俘虜的美軍溫萊特將軍和英軍伯西瓦爾將軍。他們曾被日軍關在中國沈陽的監獄裏,日本投降後被盟軍的飛機接到東京。兩位將軍特別受邀參加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等美方及戰勝國代表亦陸續登艦。8時56分,日本代表重光葵外相、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上將等11人登艦。

“密蘇裏”號戰艦的右甲板上擺著一張水兵餐桌,桌上鋪著一塊軍官餐室的綠色氈毯,氈毯上放著要簽字的文件和自來水筆架。

9時2分,簽字儀式開始。麥克阿瑟宣布:“我現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國大本營的代表,在投降書指定的地方簽字。”9時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9時8分,麥克阿瑟以盟國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簽字,接受日本投降。他一共用了5支自來水筆:簽下“Doug”(道格)的一支送給了溫萊特將軍;簽下“Las”(拉斯)的一支送給了伯西瓦爾將軍;簽下“Mac”(麥克)的一支送給了西點軍校;簽下“Arthur”(阿瑟)的一支送給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簽下“五星上將”的一支,麥克阿瑟送給了自己的妻子瓊。接著美國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上將、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9時18分,“密蘇裏”號戰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結束。1900架戰機編隊飛過“密蘇裏”號軍艦上空,慶祝這個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時刻。至此,日本帝國主義曆時15年的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這時起到9月中旬,遠東、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地區和太平洋諸島的300多萬日本軍隊,陸續向盟國投降。

9月9日上午9時,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南京中央軍校禮堂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隨著日本駐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早在9月3日,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總理簽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

十二、三大戰役

從1946年下半年起到1947年上半年止,人民解放軍擊退了國民黨數百萬軍隊的瘋狂進攻,並消滅了敵軍100多萬,迫使蔣介石轉入了全麵防禦。到1948年秋,敵我力量對比已發生根本變化。

首先,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變化。人民解放軍由戰爭初期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正規軍近160萬人。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全軍達到了政治上高度團結、生活上得到改善、軍事上提高技術和戰術的三大目的,戰鬥力進一步提高。與此相反,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進一步減少到365萬,其中正規軍198萬餘人,可用於第一線的兵力僅174萬,且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軍隻得放棄分區防禦而實行重點防禦。它的五個戰略集團(即胡宗南、白崇禧、劉峙、傅作義、衛立煌集團)已被分割在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戰場,相互間難以形成配合,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完整的戰線,缺少進行戰略機動的兵力。因此,從軍事上來說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其次,國民黨在政治上已經空前孤立,不但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群眾掀起了反蔣鬥爭的新浪潮,而且國民黨內部也是矛盾重重,陷於分崩離析。另外,在經濟上,國民黨統治區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整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而這時解放區的政治經濟形勢卻是蒸蒸日上。當時各主要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麵積達到235.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24.5%,人口有1.6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35.3%。而且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解放軍的後方進一步鞏固。

這樣,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敢不敢進行決戰,能否把握戰機,決戰首先從哪裏開始,成為戰略決策上的關鍵問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科學地分析戰爭形勢,以宏大的革命氣魄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正確把握戰略決戰的時機,選定決戰方向,並針對不同戰場的特點製定作戰方針,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同時,蔣介石集團也在急籌出路。8月的南京軍事會議決定實行重點防禦,並討論過東北是撤還是守的問題,但一直舉棋不定。蔣介石要衛立煌將部隊撤至北寧線,確保與華北的通道,必要時撤往華北,但衛始終以長途行軍有被殲滅的危險為由未撤離沈陽。

戰略決戰的序幕首先在山東拉開。1948年9月16日,粟裕等指揮華東野戰軍32萬人發動濟南戰役。經過八晝夜的激烈作戰,攻克濟南,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其中起義2萬餘人。濟南的解放,有力地證明解放軍的城市攻堅作戰能力已大大提高,蔣介石以大城市為重點的防禦體係開始崩潰。

1948年9月,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主力連同地方武裝共103萬人,在東北人民的支援下,向分割在錦州、長春、沈陽等孤立地區的55萬國民黨軍發起遼沈戰役。戰役首先從錦州地區的作戰開始。錦州是聯結東北和華北的戰略要地,國民黨軍以6個師10萬多人防守。解放軍以部分兵力圍困長春,主力圍攻錦州,並在塔山和黑山一帶頑強地阻擊敵之援錦部隊。10月14日,解放軍對錦州發起總攻,經31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俘敵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錦州的解放,迫使長春守敵一個軍起義,其餘投誠。企圖奪回錦州的敵廖耀湘兵團在遭到東北野戰軍頑強阻擊後,被迫先後向營口、沈陽撤退。東北野戰軍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將該敵10萬餘人圍殲於遼西。接著乘勝追擊,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遼沈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曆時52天,殲敵47萬餘人。東北全境解放,使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後備隊,為解放平津和全華北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使解放戰爭獲得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剛結束,黨中央即電令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及部分地方武裝約60餘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闊地區,發起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軍在徐州以東地區圍殲黃百韜兵團約10萬人。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秘密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萬人起義。11月23日至12月15日,解放軍在宿縣西南地區全殲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出的黃維兵團約12萬人,並在永城東北地區殲滅力圖突圍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949年1月6日,解放軍淮海前線部隊對拒絕投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激戰4晝夜,全殲其兩個兵團10個軍。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曆時66天,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是人民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個戰役。至此,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主要力量和精銳部隊已喪失殆盡,其統治中心南京、經濟中心上海及武漢重鎮已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為爾後渡江作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淮海戰役勝利進行之際,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29日在西起張家口、東至塘沽、唐山,包括北平、天津在內的地區,發起平津戰役。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提前結束休整揮師入關,和華北人民解放軍主力連同地方部隊共約100萬人,合力圍殲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指揮的50多萬國民黨軍隊。中共中央決定讓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由林彪任書記,統一領導平、津、張、唐地區的作戰和接管等工作。解放軍先用“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的辦法,以神速動作完成對傅作義集團的分割包圍,切斷其南撤西逃之路,接著按“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順序,12月下旬攻克新保安、解放張家口,殲敵7萬餘人。1949年1月14日,包圍天津的解放軍發起總攻,經29個小時激戰,全殲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北平20餘萬守軍在解放軍嚴密包圍下完全陷於絕境,在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曆時64天,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為其後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曆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進程。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得東北全境和華北及長江中下遊以北地區除歸綏、太原、安陽、新鄉等孤立據點外,全部解放。人民解放軍把戰線推進到長江沿岸,為渡江南進、解放江南廣大地區和全部中國大陸創造了有利條件。

十三、蔣介石敗退台灣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采取兩麵手法:一方麵電邀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共產黨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麵在美國支持下抓緊時間調兵遣將,把國民黨軍隊部署到原日本占領地區,以積蓄力量伺機發動全國內戰徹底消滅共產黨。到1946年6月,蔣介石認為時機已到,撕毀雙方協定,命令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發起全麵進攻。然而,蔣介石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戰爭進行了僅兩年時間,國民黨軍隊在各戰場節節敗退。1949年初,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被消滅過半,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將戰線壓至長江一線,國民黨統治麵臨徹底垮台的命運。

重慶談判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中囯共產黨同國民黨政府就國內局勢以及和平、民主、建國等問題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整個事件過程從1945年8月29日開始,至10月10日結束,國共雙方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這也是國共兩黨曆史上舉行的首次最高層次的政治談判。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蔣介石為戰場上的連連失利而焦頭爛額時,他的後院又起火了。國民黨桂係白崇禧、李宗仁公開要求他下野,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麵對艱難的形勢,蔣介石不得不考慮退路了。他采納了曆史地理學家出身的張其昀的建議,決定著手經營台灣,作為今後的退身之所。他認為台灣的好處是退可守進可攻;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憑借海峽天險和海、空軍力量,完全可以抗衡當時尚無海、空軍的共產黨,以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於己有利的變化時,再反攻大陸。1948年12月29日,國民黨行政院長孫科發布命令,任命蔣介石心腹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得令後,以驚人的效率於1949年1月5日即遷入台北主持政事。1月18日,陳誠兼任台灣省警備區總司令;3月,陳誠又兼任了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委。這樣,陳誠總攬了台灣的黨、政、軍大權,開始替蔣介石經營台灣。

1949年元旦,對蔣介石來說,沒有一絲節日的喜悅。解放軍已兵臨城下,渡江作戰隻是時間問題,國民黨在中國的敗亡命運已無可挽回。也是在這天,新華社發表新年獻詞,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響亮口號。同日,蔣介石通過中央社發表“新年文告”,呼籲“國共和談”。對蔣介石的求和姿態,中共迅速作出反應。1月5日,毛澤東親自為新華社起草評論《評戰犯求和》,明確將蔣列為戰犯,拒絕以蔣為談判對手。1月14日,中共再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八項和談條件,開宗明義第一條即懲辦戰爭罪犯,而蔣名列戰犯名單之首。麵對共產黨的強大攻勢,國民黨黨內要蔣下台的呼聲日益高漲。道理很簡單,解放軍已大軍壓境,除了和談,國民黨別無選擇;而共產黨又拒絕以蔣介石為談判對手。隻有讓蔣走路,和談才有希望。更為嚴重的是,美國人已然看出蔣介石對他們已無多大價值,開始在國民黨內物色新的代理人。蔣介石已無退路,隻有下台。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當天下午4時,蔣介石乘坐“美齡”號專機,飛往老家浙江奉化溪口。

蔣介石雖然名義上下野,但仍以國民黨中央總裁身份在幕後實際掌控著黨政軍大權,李宗仁名為代總統,實際上隻是一個傀儡,要不到錢,調不動兵,命令出不了南京城。蔣仍是國民黨總裁,對國民黨黨務的控製自不必說。在軍隊方麵,他通過其親信參謀總長顧祝同遙控,一兵一卒的調動完全聽命於蔣。在政府方麵,閻錫山是行政院長,根本就不聽李宗仁的指揮,唯蔣馬首是瞻。蔣介石下野後,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策劃、指揮向台灣搶運金錢和物資,二是繼續指揮國民黨軍隊與解放軍作最後的抵抗。

1949年1月10日,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在上海的辦公室裏接見了蔣介石的大公子蔣經國。蔣經國拿出一封蔣的“手諭”,上麵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台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製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估計有庫存黃金390萬盎司以及7000萬美元的外彙和相當於7000萬美元的白銀,合計約5億美元。在蔣介石的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背著代總統李宗仁,由海軍艦隻全部搶運到台灣。那時,人們經常看到每到黃昏時分,就有軍艦停泊在靠近中央銀行的黃浦江上,沿途是荷槍實彈的士兵,一個個大箱子從中央銀行的大樓裏抬出來,然後搬到軍艦上,夜深人靜後,軍艦便消消離開碼頭,朝南開去。後來李宗仁雖然撤換了俞鴻鈞,但也未能阻止國庫“大搬家”行動。李宗仁還命令陳誠將已經運往台灣的黃金、外彙和白銀運回大陸,但恐怕連李自己也明白,自己下的命令隻不過是一張廢紙。被搶運到台灣的還不隻是金錢。在上海解放前的幾個月裏,蔣介石動用軍艦將大批機器設備、布匹等物資向台灣轉移,僅從上海一地就裝走了1500多船。蔣介石還逼迫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委員長孫越崎將一些重要的工廠拆遷運台,將珍藏在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宮所藏曆代古玩字畫精品,包括銅器、瓷器、玉器、字畫等1424箱,圖片畫冊1334箱,曆史檔案204箱,合計文物23萬多件全部搶運到台灣,成為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台灣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曆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麵積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著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沈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台灣的24萬餘件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

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

1949年春,以李宗仁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派出代表與共產黨在北平進行最後的和平談判。由於蔣介石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平談判破裂。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人民解放軍將士“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與完整”。當天,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1000裏戰線上橫渡長江,蔣介石苦心經營達三個月的長江防線瞬時土崩瓦解。

此時的國民黨軍隊已成驚弓之鳥,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向南推進。4月23日,占領南京,國民黨政府“首都”失守,國民政府南遷廣州,“代總統”李宗仁則飛回老家桂林,隨後以治病為由經香港飛赴美國。4月30日,蔣介石抵上海,親自指揮上海保衛戰,聲稱要把上海“變成東方的斯大林格勒”。5月25日,人民解放軍占領上海,湯恩伯的幾十萬精銳部隊被消滅殆盡。蔣介石則乘“江靜號”軍艦逃離上海到定海,然後轉赴福州指揮。8月4日,“華中剿總”副總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和1兵團司令陳明仁在長沙起義。22日,解放軍占領福建。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14日,廣州失守,“國民政府”再遷四川。蔣介石也趕到重慶指揮,並在此度過了他在大陸過的最後一個生日——63歲生日。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逃往成都。12月7日,“行政院長”閻錫山率“國民政府”各部門從成都逃往台灣。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起義。10日,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宣布起義。自此,成都已成為人民解放軍四麵包圍之中的一座孤城。

就在劉文輝宣布起義的當天下午,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瑟瑟寒風中的成都鳳凰山機場,一代梟雄蔣介石帶著兒子蔣經國倉皇登上逃往台灣的飛機,此時解放軍攻城的炮聲正緊。經過與共產黨的生死相搏,蔣介石徹底敗下陣來。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於台北,就這樣永遠告別了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