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已探討了漢字由圖畫而來的可能起源過程,也談到了原始文字的誕生。可以肯定,最初原始文字的數量是不會多的。那麼,後來如此龐大的漢字體係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雖然沒有很確切的資料,但先秦和漢代的學者們,還是從對古文字結構的分析中,推測出了祖先造漢字的主要幾種方法,即所謂的“六書”。
一、何為“六書”
學習漢字,明白當初它們是怎樣造出來的,造字時的用意是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漢字。結合造字方法去掌握眾多的漢字。可以提綱挈領,以簡馭繁,觸類旁通,收到較理想的學習效果。涉獵了一點文字學的人,都會接觸到“六書”這個名稱。“六書”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它是周代晚期到漢代,人們分析周代以前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這個名稱最早見之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編纂的《周禮地官保氏》中所說:“保氏掌速王惡,而養國子以道,及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五曰六書,……”後來,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劉歆在他編著的《七略》中列出了“六書”的細目。到了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許慎比較清楚地講明了六書的含義。六書之說源於劉歆之說。許慎所提出的名目概括得比較正確,後來為大家所公認的六書的名目和名目次序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一向被認為是漢字所獨有的造字和用字方法。
最近發現,古代西亞的丁頭字和北非的聖書字,也有同樣的“六書”原理。這是比較文字學的一大發現。漢字並不是在有了“六書”這個造字、用字法則以後,才據此創造了漢字;而是先有了漢字,後來才有了“六書”的理論。“六書”是古人根據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構造理論,也就是後來的造字、用字法則。古稱“六書”是“造字之本”,後世學者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書是造字之法,而轉注、假借並不產生新的漢字,因此隻是用字之法,概括為“四體二用”之稱。“六書”理論自古以來在文字學方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畢竟也有它不足的方麵。由於許慎所處的年代已看不到商周的甲骨文字,不知道它的存在,所能看到的隻是春秋以後的文字。有些字形已經發生了變化,許慎不了解它們的早期字形,不能正確地了解它們的本義,因此,《說文解字》中在解釋有的字義時,就會發現解釋不當的問題。例如:一個“為”字,甲骨文的“為”字十分形象地顯示出一隻手牽著一頭象的形狀。古代人類使用大象來幹活,古書有“役象以助勞”的說法,指的就是這件事。甲骨文的“為”字左上從爪(手)、右側從象,是個會意字(許慎將它列為象形字)。演變成小篆字體的“為”字,已看不出原來大象的形狀,因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為”字作了錯誤的解釋。
在《說文解字》中,“為”字歸入“爪”部,解釋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這顯然是由於許慎因為沒有見到甲骨文“為”的本字,以小篆字體的“為”字形狀來解釋所導致的誤釋。“六書”中關於轉注之說,許慎也僅是作了簡單的解釋,在將《說文解字》所列字進行字形分析時,也未指明何字為轉注,因此,對轉注含義的理解,後人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看法。由於“六書”存在著某些缺陷和不足;有些學者在研究“六書”的基礎上,提出了各種新的理論,有“三書說”、“新六書說”等種種。當代學者唐蘭提出了“三書說”。“三書”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唐蘭認為象形、象意、形聲“足以範圍一切中國文字,不歸於形,必歸於意,不歸於意,必歸於聲”。關於“六書”理論的研究還在繼續深入。隨著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大部分象形字已不再象形,指事字也已失去了原來指事的意思,會意也不是原來的意義了,新字又大量產生,因此,又有了對新文字學的研究。現代漢字的新造字法基本上不再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新造的會意字十分有限,如“汆”字,把食物放到沸水中一煮叫“汆”,“汆丸子”就是這種煮法。“汆”字由“入”、“水”兩字會意而成。這是一個新造的會意字。現代漢字大量應用的是形聲造字方法,在現代漢字中,形聲字所占比例在90%以上,簡化字也是現代漢字的造字方法。現代漢字中簡化字有2235個,占現代漢字總數的20%左右。自古以來,漢字基本上在向簡化方向演變,現代漢字的簡化吸收了古代一些簡化字,並創造出許多新的簡化字。學習漢字,明白當初它們是怎樣構造出來的,造字時的用意是什麼,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漢字。結合造字方法去掌握眾多的漢字,可以提綱挈領,以簡馭繁,觸類旁通,收到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許慎和他的《說文解字》
許慎撰寫《說文解字》主要目的不在於析字訓詁,而是為了說字解經,從語言文字角度去探索聖王之治。可是成書之後,其客觀作用、影響和社會價值,卻是許慎生前萬萬沒有估計到的,以古代文獻為研究對象,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學便由於《說文解字》的問世而正式形成。許慎其人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郡召陵縣(今河南郾城)人。今郾城縣許莊村東一裏處,有許慎及其子許衝的墓豕。據清人考證,許慎大約生於漢明帝永平(58一75)初年,卒於漢桓帝建和(147一149)初年,享年80餘歲。許慎最初是在汝南郡做功曹,繼而被推舉為孝廉,以後任縣縣長,再後到京都洛陽,在丞相府任職。許慎是賈逵的弟子。賈逵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大師,既通曉今文經,又精於古文經。漢章帝元年(公元76年),賈逵奉詔與諸儒講學北宮白虎觀。建初八年,皇帝又命令賈逵等人挑選一批“高材生”,在黃門署為弟子門生講授《春秋左氏傳》、《穀梁傳》、《古文尚書》和《毛詩》。許慎“從逵受古學”,可能就在這期間。許氏創作《說文解字》一書,同他跟從賈逵學習古文經有很大關係。賈逵卒於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時年72歲。《說文》後敘作於永元十二年正月,也就是賈逵去世的前一年。漢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訂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南宮東觀是宮中藏書的地方也就是皇家圖書館,這是曆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圖書整理工作。許慎參加了這次校書工作,並在這期間結識了著名經學家、文學家馬融,馬融很稱讚他的為人和博學。
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於病中,派他的兒子許衝把《說文解字》一書奉獻給朝廷。因為許慎做過長和大尉南閣祭酒,所以後人稱他“許”、“許祭酒”,或隻稱“許君”而不呼其名。他的《說文解字》一書,長期以來,人們也親切地稱為《說文》、《許書》。許慎的著作除《說文》外,還有《五經異義》和《淮南子注》等,今皆亡佚無存。《說文解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字讀的大型字書。許慎前後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差不多耗費了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這才完成了這部了不起的著作。許慎撰寫《說文解字》,其主要目的還不在於析字訓詁本身,而是為了說字解經。漢代,今、古文之爭是十分激烈的,許慎立足於古文經的觀點,痛斥“諸生”“詭更正文”“鄉壁虛造”的行徑,希望通過析字訓詁,從而貫通經義,發揚五經之道,為當時的政治統治服務。“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他在自序裏所說的這句話,集中反映了他撰寫《說文解字》的目的:一心想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去探索聖王之治。可是成書以後,其客觀作用、影響和社會價值,卻是許慎生前萬萬沒有估計到的,以古代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學便由於《說文解字》的問世而正式形成。《說文解字》之名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說文”,一是“解字”。“文”和“字”不是同一的概念,它們反映了漢字發展的兩個階段,即圖畫符號階段和標音符號階段,古代文字學家稱獨體的字為“文”,稱合體的字為“字”。獨體的結構當然不能再分解,故說明之,這就是“說文”的意思;合體的結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故剖解之,這就是“解字”的意思。以上兩層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說文解字》之名的含意。
為了稱述的方便,《說文解字》亦常簡稱《說文》。《說文解字》以小篆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參照籀文古文。全書收字9353個,另有異體字1163個。要學會查檢《說文》,首先得了解《說文》的體例。《說文》首創漢字部首,按“分別部居”、“據形係聯”的原則排列漢字,全書15卷540部,將收錄的漢字歸並到540個部首之內,通過字的形體結構上的特征(部首相同)而串聯起來。部首從“一”開始,終於“亥”部,意義上有聯係的盡量排在相近的位置上;部首內部也以字義為聯係的紐帶,意思相近的字大多排列在一起。部首是打開《說文》的鑰匙,弄清《說文解字》的部首對於檢查《說文》是極為重要的。部首居全部之首,同部字的第一個字就是部首,並用“凡某之屬皆從某”標明。《說文解字》是古代語言文字學的集大成者,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我們今天討論漢字,仍以《說文解字》作為重要的參考書。這裏姑且不說《說文解字》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文字資料和古代社會各個領域的重要史料,就是《說文解字》首創的字形、字義、字音綜合研究的方法,我們今天研究漢字仍在運用這一寶貴經驗。《說文》所發現的漢字部首係統,對後世影響更大,我們今天討論漢字結構,仍主要從部首入手。而且《說文解字》所提供的諧聲偏旁,又是上考周秦古音,下連唐宋語音的重要依據。《說文解字》也有謬誤和訛失,這是由於曆史的局限。《說文》探求字源、解釋字義的主要依據是篆文和少數籀文古文,許慎生活的時代,不僅甲骨文沒有出土,就是金文所見也極少,因而有時候存在與殷周初文不盡吻合之處。加之漢代經學大盛,許氏的目的又在於說字解經,因而也常留下牽強附會的地方,並流露出封建的、陰陽五行的觀點。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考訂了《說文》的訛誤,但是,怎麼也不應該苛求古人,沒有《說文》的研究和它所保存的篆文、古籀,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也就失去了重要的曆史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