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對《說文解字》的推崇和研究《說文》對後世語文學的影響非常之大。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派其子許衝將《說文》奉獻給朝廷。大約此後不久,這部書就流行於世了。東漢末年,鄭玄注《三禮》,注文多次引用許氏《說文》。後來,應劭著《風俗通義》、晉灼注《漢書》,也都稱引其書。至於仿照《說文》而作字書的,魏初有張揖撰《古今字詁》,西晉有呂忱撰《字林》,南北朝時有顧野王撰《字林》、江式撰《古今文字》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裏有一段話說:客有難主人曰:“今人經典,子皆謂非,《說文》所言,子皆雲是,然則許慎勝孔子乎?”主人拊掌大笑,應之曰:“今之經典,皆孔子手跡耶?”客曰:“今之《說文》,皆許慎手跡乎?”答回:“許慎檢以六文,貫以部分,使不得誤,誤則覺之,孔子存其義而不論其文也。……大抵服其為書,隱括有條例,剖析窮根源,鄭玄注書,往往引以為證,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把許慎和孔子相提並論,這可以說明許慎和他的《說文解字》,在當時學術界的聲譽。唐代以《石經》、《說文》、《字林》取士,《說文》成為學者必修的科目,這就進一步提高了《說文》的地位。自《說文》問世以來,研究《說文》的著作蜂擁而出,這其中,以唐代李陽冰刊定的《說文解字》為最早。及至五代時南唐徐鍇曾對《說文》整理、注釋,名為《說文係傳》,40卷,世稱“小徐本”。到了北宋初年,徐鍇的哥哥徐鉉等又奉詔整理、審定《說文》,世稱“大徐本”。但隻有到了清代,對《說文》的研究,才是全盛時期,水平最高,成績最大。清代研究《說文》有成就的學者有203人。這其中成就比較突出的有段玉裁、桂馥、王筠以及朱駿聲,段、佳、王、朱,合稱《說文》“四大家”,他們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
三、“六書”詳解
“六書”所說的六種造字方法,互相聯係,互相配合,互相補充,而又各有各的特點和作用,它們是一個係統,不能把它們分裂、孤立起來,也不能把它們等同、並列起來。畫鳥為何不點睛??象形字《紅樓夢》裏賈寶玉吟過一首描寫竹子的詩,其中兩句是:“竿竿清欲滴,個個綠生涼”。後人修訂翻印時曾將“個個”字改成,有人對此提出非議,意見是說“個個”多麼像清翠欲滴的竹葉啊,觸字生景,為什麼要改呢!象形字為數不多,卻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後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由於漢字的字形變化是漸進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許多漢字還留有象形的尾巴,仔細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來。魯迅先生說,漢字的基礎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畫物像它的形狀,以此形狀表達它的含義。在《說文解字》裏,“鳥”字寫作“烏”,“烏”字寫作與“鳥”字相比,正好缺去鳥頭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橫。畫鳥不點睛,這是為什麼?我們曉得,古人在造字時,對於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烏通體黑色(頸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稱鴉)。烏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顏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鳥”字點睛,“烏”則不見其睛。據說在南北朝時,有一位畫家張僧繇,在牆上畫了四條龍,後來經人多番要求,給其中兩條畫了眼睛,這兩條龍便騰飛升天了。
成語“畫龍點睛”即來源於此。“烏”字耐人尋味的地方,恰在這不點睛上。以上所述雖然是兩件事,但道理是一樣的。據說,小烏雛出生後,其母要喂養它六十天,待羽毛豐滿可以獨立覓食時,它要叨食六十天報養其母。這叫反哺。因此,烏在古詩文中成為孝道的象征。在傳說中也有許多烏的故事。浙江省有個義烏縣(現為義烏市),在漢代稱烏傷縣。相傳有個叫顏烏的孝子當父親去世後,獨個兒一筐一筐地背來黃土,為父親壘墳。這時群烏也趕來相助。試想烏的嘴能叨多少土呢?結果烏的嘴都受了傷。人們便將這個縣取名為烏傷。到唐武德年間,改為義烏縣,名字顯得更為典雅含蓄。烏是一種喜歡群居的鳥類,它們在田野中生活。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春秋時代鄭國和楚國交戰,楚國在夜裏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軍帳沒有拆除,以便迷惑鄭軍。鄭國並不了解楚軍的底細。這時鄭軍中有個士兵遠遠望一下,便肯定地說:楚軍撤走了。別人問他:楚國的軍帳尚在,何以見得楚軍退走了?(當時沒有望遠鏡,肉眼是無法看清楚的。他說:楚軍帳幕上落滿了烏鴉,如軍隊尚在,是不可能有這種現象的。由此可見,古人對烏的生活習性是觀察得何等細微。
中國考古工作者從地下挖出的陶器或青銅器上發現了一些花紋,有些花紋原來是造東西的人打的記號,後來演變成了文字。例如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一個叫“半坡”的地方挖出的一些陶器上刻著花紋,人們一看就知道這是魚的圖畫,後來變成了魚的漢字。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一個商代的舊址也挖出一些陶器。有的陶器上刻著的花紋。學者們認為這是腳丫的形狀。又經過長期演變,最後變成“止”字。現在的“止”,字形和字義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隻作為“停止”的意思了。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把實物的外形輪廓地勾畫出來,文字像實物的形狀,以形表義,使人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麼。
“龜”是烏龜的正麵形象,“人”是人的側麵形象。象形,隻求“象物之形”,正寫、側寫都可以。正寫也好,側寫也好,“人”都是實物的整體形象。有的時候,不畫實物的整體,隻畫具有特征的一部分,看的人也知道它指的是什麼,例如“牛”字像牛頭,“羊”字像羊頭。牛區別於騾馬的是頭,頭上有兩角,所以畫牛隻畫頭就夠了。羊也有兩角,但兩角下曲(綿羊的兩角常是這樣的)。雖不畫整個牛、羊,但人們一看就知道這是“牛”字,那是“羊”字。也有的時候,把整個物體都畫出來也讓人莫名其妙,隻有把它和它所連帶的東西一起畫出來,別人才知道畫的是什麼。又如“齒”字,如果隻畫方框裏的上下牙,別人也莫名其妙,必須連嘴(方框)一起畫出來。有的象形字則以抽象化的象形形式形成,如:草、木、禾、竹等字,以抽象化的形體符號形成了這些字的甲骨文字;有的象形字很難表達明白的,就采用附托的方式。如:眉毛是長在眼睛上麵的,如果僅僅以眉毛的形狀勾勒成文字,很難象征眉毛的“眉”字,因此,甲骨文的“眉”字,是勾勒出“目”字的象形,而後在“目”上畫上兩條眉毛形狀,從而勾成了“眉”字。這個“眉”字就是用附托方式形成的象形字。漢字裏象形字不多。《說文解字》裏象形字隻有364個。漢代以後,一千多年來隻造了“傘、凹、凸”等少數幾個象形字,現在已不再用這種方法造字了。象形字為數不多,卻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後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儉、仙”等字的構字成分,“貝”是“財、購、貿、狽、敗”等字的構字成分,“馬”是“驢、馱、駕、媽、罵”等字的構字成分。因此,從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義、音,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一大批現代通用漢字的字義和讀音。
經過長期變化,很多象形字都變得不象形了,可是,漢字從產生到現在還沒有發生文字體係的大變動,在同一文字體係中,字形的變化是漸進的。因此至今有些漢字還留著一條象形的尾巴,仔細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來。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日、月、水、火、雲、雨、電、氣、木、禾、竹、韭、果、象、龜、鼠、羽、毛、卵、爪、巾、網、臼、刀、勺、舟、門、囪、回、傘、凹、凸等。前邊談的象形字是就字的來源來說的。有些字不管它的來源,單就它現在的字形來說,也有很強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東漢許慎說什麼“打竹板奏樂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來”也好,也不管宋朝蘇東坡說什麼“用竹子打犬(狗)不可理解”也好,人們越端詳它越覺得它喜眉笑臉的。“哭”字,不管有人說什麼獄省聲也好,還是“犬的叫聲像人哭”也好,人們越端詳它越覺得它像個頑童在張口大哭。新興漢字“乒乓”,不但像聲,而且像形。後起漢字“甩”不是很像一隻手用力往外扔東西嗎?簡化字“風”不是很像橫掃落葉的狂飆嗎?“喜”字不是很像人們張口喜樂的樣子嗎?外國文字也有用字母來象形的例子如“S形”、“形鋼”等,但跟漢字的象形性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隨便舉幾個人們描述事物特征的例子:“八字胡”、“八字腳”、“丁字尺”、“丁字鋼”、“口字形”、“人字梁”、“工字樓”、“之字路”、“十字路口”、“國字臉”、“王字花臉”、“一字長蛇陣”等等。甲骨文中的象形字,隨著後來字體變化,原來的象形字就逐漸不象形了,有的演變成為形聲字。如“囿”字。甲骨文“囿”字是象形字;像一塊方形的田裏種的苗,金文則變成為形聲字,以“□”為形旁,“有”為聲旁。“囿”的本義是園林,也可引申為菜園。附:象形字字形演變舉例。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種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說抽象的意義無形可象,就是具體的東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來的。例如“樹”可以畫作(木),可是蘋果樹和梨樹怎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