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幾個會意字例:(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寫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間是個太陽,意思是太陽已落入草叢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兩個象形字的會意字。隸變以後簡化為“莫”。“莫”的本義是日落的時候。後又引申出“不”、“不要”、“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以及表示揣測或反問等詞義,如:莫如、一籌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惱、莫非、莫測、莫逆、莫若等詞。作為本義日落時候的“莫”,後又被新創的“暮”字所替代。(2)“盥”字。盥音guàn,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寫法下部是隻盆的形狀(皿),上部是隻手的象形伸入盆內,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為明白,左右雙手在盆(皿)中洗,盆(皿)中還有水,是“皿”、“雙手”和“水”三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隸變以後,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狀已寫成“皿”字。(3)“典”字。甲骨文的寫法上部是個“冊”字,下部是兩隻手。“典”字由“冊”、“手”兩個象形字會意組合而成。小篆的寫法已簡化了兩手的象形。《說文解字》說:“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兀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由於許慎沒有見到過甲骨文,他是根據小篆字形來解釋的。《尚書多士》中早就提到過這個“典”字,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和“冊”不同,“典”是大冊,是五帝之書,本義是經典、重要文獻。後引申為典常、典刑、典章、大典、典故、典雅等詞義。(4)“鳴”字。甲骨文的寫法由“口”和“鳥”兩個象形字會意組合而成,“鳥”字十分象形地表達為一隻正在引頸而鳴的鳥。《說文解字》說:“鳴,鳥聲也。從鳥從口。”“鳴”字的本義是鳥叫。引申為:昆蟲或獸類的鳴叫,如蟬鳴、蛙鳴、猿鳴;大的聲響,如:雷鳴;發表意見,如:百家爭鳴。(5)“伐”字。甲骨文的寫法是由“戈”和“人”兩個象形字組成。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把長戈,戈刃正砍在人的脖子上,這就是“伐”字。許慎由於沒有見到過甲骨文,他根據小篆的字形,在《說文解字》中作了如下解釋:“伐,擊也。從人持戈,一曰敗也。”按照甲骨文的字形,“伐”的本義是“砍殺”,後引申為對樹木的“砍伐”,戰爭的“征伐”、“討伐”,自誇的“伐善”,不自大自誇的“不矜不伐”。(6)“林”字。由兩個“木”字組成,甲骨文的寫法是兩棵樹的象形字。《說文解字》說:“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林”字是由兩個“木”的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雙木為“林”,三木為“森”,表示樹木眾多的意思。因此,“林”字的本義是“樹林”。後又引申為儒林、藝林、碑林、林立等詞。K疊羅漢式會意字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素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並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焱”(yàn);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矗”(cù);三個“水”組成“淼”(iǎo);三個“口”組成“品”;三個“車”組成(“轟”的繁體)等。北??二人相背,是“背”的會意字。步??兩腳一前一後,表示步走。炎??火上有火,表示火光大。磊??三石相合,表示石多成堆。卉??三草相合,表示眾草(草的總名)這類會意字的意義一般具有比原來字素加強的意思。例如三個“白”組成(xiǎo或iǎo)是很白的意思;三個“毛”組成的“毳”(cuì)是很細的意思。毳毛就是人體上看不清楚的汗毛。
傳說,宋朝文學家蘇東坡和史學家劉(bān)曾用這兩個互相開過 玩笑。蘇東坡曾對劉說他最喜歡吃白色的飯菜。一天劉對蘇說要請他吃“飯”。蘇高興地來了。到吃飯時,家人端來了三樣東西:一 碟白鹽,一碟白蘿卜絲,一碗白米飯,說這就是飯。雖然這飯菜不太好吃。蘇還是勉強吃了一些。回家前他對劉說,第二天要請劉吃“毳飯”。到了第二天,劉來了,想嚐嚐毳飯的味道。可是兩人談話一直談到中午以後還不見有人送飯來,劉餓極了,問蘇為什麼還不拿毳飯來吃。蘇說:鹽也毛(發音近似“沒”),蘿卜也毛,米飯也毛,毳飯就是什麼也毛(沒)的飯,是細得什麼也看不見的飯。有些會意字很難理解。例如“奔”的異體字,“粗”的異體字。據說,蘇東坡就問過當時喜歡分析漢字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蘇說: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為什麼用三個牛來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細又高,跑起來很快,為什麼用三個鹿來表示粗大的“粗”?這兩個字調換一下不更合理嗎?問得王安石張口結舌,答不出來。破體會意字有些會意字由於字形的變化太大,現在已經看不出它們的字源了。例如婦女的婦字,為什麼在女旁加個歪山呢?雖然有個相聲解釋說,這是婦女推翻五座大山得到解放的意思,但這是文字遊戲,不是字源分析。正確的字源分析隻能從繁體字中才能看出。這個字左邊的“女”旁指婦女,女邊的“帚”是掃帚,前後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婦女拿著掃帚在家裏勞動。“女、帚為和力、田為男”是符合當時“女內男外”、“男耕女織”的社會情況的。再比方說,東西南北的“東”字的字源,也隻能從繁體字“東”中才能分析出來。“東”是“日”和“木”組成,意思是太陽(日)從樹(木)後邊升起來的方向正是東方。又比如“學習”的“習”字,也很難看出它的字源。“習”的繁體字是,由“羽”和“白”組成。“羽”指鳥的翅膀,“白”是“自”的變形,合起來是小鳥自己用翅膀反複練習學飛的意思,引申為學習的“習”。再如“買賣”的“買”字,很難看出它的字源。“買”的繁體字,由“四”和“貝”組成,“四”是網的變形,古人曾用貝殼當錢,“四”和“貝”合在一起表示在集市網集財物的意思,引申為買東西的買。這類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當多,人們叫做“破體字”。習慣於寫繁體字的人常因簡化字不易看出字源來非難漢字簡化。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即使現在還使用繁體字“法”“東”,又有多少人能分析出它們的字源來呢!會意字是合體字,會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具有明顯的優越性,會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它所表示的意義是含混、不確定、不準確的。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麼就不可以理解為“日出東方”?“休”表示“人在樹旁休息”,怎麼就不可以理解為“人在樹旁勞動”?第二,代詞和虛詞沒法會意,很多抽象意義也沒法會意。例如:代詞“我”、副詞“很”,怎麼會意?“銳利”的“銳”、“停止”的“停”,怎麼會意?象形、指事有局限性,會意也有其局限性。附:會意字字形演變舉例)
秀才識字認半邊??形聲字形聲字如何形聲形聲,“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聲”即聲旁,也叫聲符或音符。形聲字是由“形”和“聲”兩部分組成的:形旁表示形聲字的意義是屬於哪一類的,它是形聲字的表意成分;聲旁表示這個形聲字該怎麼讀,它是形聲字的表音成分。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是口的動作;“禾”是聲旁,表示“和”的讀音。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屬於心理活動;“刃”是聲旁,表示“忍”的讀音。再如“袒胸露臂”的“袒”:“衣”是形旁,表示“袒”和衣服有關;“旦”是聲旁,表示“袒”的讀音。純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就是它的造字素材:形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聲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會意字(如“旦”)。後起的形聲字也有用原來的形聲字作聲旁的,例如“影”字的聲旁“景”,本身就是個形聲字:“日”是形旁,“京”是聲旁。形聲字有兩大優點:第一,它有表聲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簡單。語言裏的詞是“聲音意義”的結合體,選擇一個同音或近音字作聲旁,再配上一個合適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個新字來,這種方法是很簡便的。而且,同一個聲旁加不同的形旁、同一個形旁加不同的聲旁,就是不同的字,例如:用“方”作聲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就是“訪、防、芳、房、放”等等;用“木”作形旁,配上不同的聲旁,就是“柏、機、槍、楓、架”等等。形聲字的形旁在另一些字裏還可以作聲旁。例如“山”:在“嶼、峰、歧、峙、嶇”諸字中,它是形旁;在“汕、訕、疝、仙、氙”諸字中,它是聲旁。再如“土”:在“場、坦、埂、城、堡”諸字中,它是形旁;在“吐、肚、杜、牡、徒”諸字中,它是聲旁。原有的形聲字還可以用作聲旁,組成新的形聲字。例如:“召”字從“口”、“刀”聲,“景”字從“日”、“京”聲,它們都是形聲字。以這些形聲字為聲旁,再加上個形旁,又是新的形聲字:招、影。同樣的形旁和聲旁,還可以通過部位的變換產生新的形聲字。例如:“吟??含、暉??暈,紋??紊、枷??架、部??陪”等等。形聲字的出現為漢字的發展開拓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形聲字成為漢字發展的主流,後代造字大都屬於形聲字。由於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語言的內容越來越為豐富,原有的文字為適應語言的發展,需要創製和增加大量的新字,但由於象形、指事、會意等三種造字方法都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而形聲字則是創造新字的一個很好形式,於是,形聲字應運而大量產生。甲骨文字裏,形聲字僅占20%,而在《說文解字》中,形聲字占總數的82%強;在《康熙字典》中,形聲字約占總字數的90%;在現代漢字中,形聲字所占比例在90%以上。由此可見,在漢字中,形聲字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在現代漢語中,許多新出現的名詞都可以用形聲組合的方法產生新字。
下麵是一些形聲字的例子:(1)“召”字。甲骨文的字體是:上麵是個“刀”字,是為聲旁;下麵是個“口”字,是為形旁。本義是“呼喚”。(2)“盂”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上麵是個“於”字,是為聲旁;下麵是個“皿”字,是為形旁。“盂”是個圓口器皿。(3)“牲”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左邊是個“羊”字(金文改成“牛”),是為形旁;右邊是個“生”字,是為聲旁。“生”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下麵一橫表示地麵,地麵上長的是棵草或樹苗,用以表示生長的“生”。“生”是個象形字,本義是“草木生長”。在這裏,“生”字作為“牲”字的聲旁。“牲”字的本義是指供祭禮和食用的“家畜”。(4)“麓”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左右兩邊都是“木”字,中間是一隻鹿在奔跑。這是個會意兼形聲字。“麓”字的本義是“鹿奔林中”,引申為“山麓”(山腳下)的意思。“秀才識字認半邊”的是與非中國有句俗話說“秀才識字認半邊”。這主要是對形聲字說的。意思就是從形旁可以認識字的意思,從聲旁可以念出字的聲音。這句俗話對不對呢?我們說對一部分形聲字來說是對的,但不全對。為什麼呢?比方說,一個“湘”字:看字的右半邊“相”,知道它讀xiāng;看字的左半邊“氵”,知道它的意義跟水有關,是水的名稱(湘水、湘江)。乍看起來,這種“識字認半邊”的方法還挺有用,挺方便,可以推而廣之。像“筷”字,讀下半邊??kuài,望上半邊??用竹子做的。“湘”和“筷”都是形聲字,而形聲字占漢字的大多數。這樣,漢字不是很容易學的嗎?然而,漢字從古到今,無論字形、字音、字義,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決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必須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專門理論來作科學的解說。而使用漢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學家、音韻學家、訓詁學家,因此,對於今天的“秀才”來說,讀漢字的半邊,不一定能讀出正確的字音來,望另外半邊,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義來。例如“深圳”的“圳”不讀cuān。又如“板”,原來專指木板,如今“鋼板、紙板、玻璃板,塑料板”的“板”都不是木頭做的。難怪有人說,“秀才識字認半邊”,往往造成“秀才認別字”,“望文生義”,往往生出不對頭的義,甚至不知道該生什麼義。
看來魯迅先生那句話還真有道理:“人生識字糊塗始”。從漢字本身來說,讓“認半邊字”的“秀才”們糊塗的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聲旁和形旁沒有一定的標誌,形聲字和會意字形式上沒有什麼區別。形聲字和會意字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符號或字組合而成的,形聲字的兩個部分一個表音、一個表意,會意字的幾個部分都表意。例如:“沐”是形聲字??“氵”是形旁,“木”是聲旁;“休”是會意字??人在樹旁,表示休息。同一個“木”字,在“沐”中表音,在“休”中表意,形式上沒有什麼標誌。沒法區別它是聲旁還是形旁,怎麼照此讀出字音呢?再如:“救”是形聲字??從“攵”、“求”聲,“牧”是會意字??手持棍棒趕牛;“陡”是形聲字??從“阝”、“走”聲,“陟”是會意字??邁步登山;如此等等,隻認識“救、陡”而不認識“牧,陟”的人,很可能照“讀半邊”的辦法,把“牧”讀作“牛”、把“陟”(ì)讀作“步”。形聲字和會意字形式上沒有區別,區別它們要靠我們自己動腦子:如果根據組成一個字的幾個形體符號或字能夠“會出”一個新的意義,它就是會意字;如果不能,它就是形聲字。第二,聲旁和形旁沒有一定的位置,知道某字是形聲字也難以確定哪是“聲”,哪是“形”。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沒有分居一定的部位,過去有所謂“右文說”,認為聲旁總在右邊,這個結論是靠不住的,拿從“令”得聲的字說:“嶺”聲旁在右邊,“瓴”聲旁在左邊,“零”聲旁在下邊,“囹”聲旁在中間。再拿從“其”得聲的字說:“淇”聲旁在右邊,“期”聲旁在左邊,“基”聲旁在上邊,“箕”聲旁在下邊,“旗”聲旁在一角。碰上一個生僻字,即使知道它是個形聲字,有時也難以確定該照哪“半邊”來讀,還有,同樣的聲旁和形旁,部位不同,有時是一個字,有時不是一個字。例如:“峰”(現各留前者),可是“吟≠含、暉≠暈”。如果見“峰”是一個字,讀一個音,因以斷定“吟、含”也是一個字、讀一個音,那就錯了。總之,聲音和形旁的配合是相當複雜的,當然,也不是毫無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