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旁和形旁的配合大體有以下十種形式:①左形右聲:媽、惜、梧、嶇②左聲右形:頂、錦、攻、欣③上形下聲:篇、草、宇、罟(gǔ)④上聲下形:盒、裝、駕、篤⑤外形內聲:固、圍、闊、病⑥外聲內形:聞、問、悶、輿⑦形居一角:荊、穎、匙、修⑧聲居一角:徒、徙、旗、爬⑨形被拆開、聲居中間:衙、裹、彥、衷聲被拆開、形居中間:辯、辮、隨、哀這十種形式中,最常見的是左形右聲,其次是上形下聲。難於分辨的是後四種最後兩種,聲旁或形旁被拆開,看不出是一個字,這是最難分辨的。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怎樣配合,各放在什麼位置,在一個方塊裏占多大麵積,這是字體演變的結果,是結構平衡和書寫方便的需要。在甲骨文、金文裏,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位置是比較自由的。小篆以後,部位逐漸固定下來。少數字到楷書部位還不固定,例如“夠”也作等,解放後經過整理,寫法也逐漸統一了。第三,“省形”、“省聲”弄得形旁或聲旁不成一個字,或者成為另外一個字。用一個字作形旁或聲旁,可是又嫌它筆畫太多,不取全字,隻取它的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省形”或“省聲”。省形,是隻取作形旁的那個字的一部分。例如(現簡化為“喬”)字:聲旁是“夭”,形旁是“高”??“高”在字中省了上邊的一點、一橫。省聲,是隻取作聲旁的那個字的一部分。例如“恬”字:形旁是“忄”,聲旁是“甜”??“甜”在字中省了右邊的“甘”。他如“疫”從“疒”、“役”省聲,“紂”從“糸”、“肘”省聲。“省形”、“省聲”的結果是筆畫減少了,字的結構勻稱了,但增加了辨認形旁或聲旁的困難。“高、老”省後不成一個字,“甜、肘”省成“舌、寸”了。拿“紂”來說,它從“肘”得聲,因為省了“月”,聲旁變得和“村、忖、襯”諸字的聲旁沒有區別了。不認識“紂”這個字的人,很容易把它讀作“寸”。認識“紂”這個字的人,如果不了解它是個“省聲”字,也會為它讀“肘”音感到奇怪。第四,形旁不能準確表意,有的連個“類別”意義也不能正確表示。形旁是形聲字的表意成分,但它並不表示字的具體意義。如果形旁能夠表示具體的字義,那就用不著用它來構造形聲字了。形旁隻表示字義的類屬或某種相關的意義,用“木”作形旁的字和木有關,如“楊、杆、桌、椅、櫃”等,用“言”作形旁的字和言語有關,如“語、讀、說、詩、謊”等。“木、言”之類的形旁,並不表示“桌、椅、說、詩”這些字的具體意義。形旁相同的字不但不一定同義,例如“杆”和“桌”是不相幹的兩種東西;有時意義倒是相反的,例如“遠”和“近”、“快”和“慢”。還有些字的形旁連個“類別”意義也不表示,或者不能正確表示。
這有三種情況:第一,社會發展了,詞所標示的客觀事物或人們的觀念改變了,而表示這個詞的形聲字的形旁沒有跟著改變。例如:“碗、砝碼”諸字從“石”,“本、樓、機”諸字從“木”,“妖、奸、妄”諸字從“女”,現在都很難理解。第二,同音假借和詞義的引申。使原形聲字的形旁失去了表意性。例如:“特別”的“特”為什麼從“牛”?(“特”本義是公牛)“比較”的“較”為什麼從“車”?(“較”本義是車上的一種橫本)又如:“檢查”的“檢”為什麼從“木”?(“檢”本義是書簽)“管理”的“理”為什麼從“玉”(“理”本義是對玉進行加工)如果不懂得同音假借和詞義的引申,這些字形是很難理解的。第三,有些形旁的配備,原來就是不科學、不恰當的。例如:“玫瑰”是花,為什麼從“玉”?“虹”是一種自然現象,為什麼從“蟲”?第五,聲旁一般不能準確表音,有的連個“近似”音也不表示。照聲旁讀字,往往讀錯。第一,聲旁並不是字母,同一個聲音可以用不同的聲旁來表示,表音本不精確。例如:di這個音節可以寫成“滴、荻、抵、遞、締”等。第二,語言是發展的,實際的語音變了,而聲旁照樣是那個聲旁,所以同一個聲旁常常不隻一個讀音。例如:“合”作聲旁有“e(盒)、ge(鴿)、da(答)、qia(恰)、si(拾)”等讀音。第三,漢字的字體幾經變化,有些字的聲旁變得看不出來了。例如“春”字,小篆,聲旁是“屯”(從草、從日、屯聲)。
楷書“春”,“屯”字不見了。他如:“成”字從“戊”、“丁”聲,“在”字從“土”、“才”聲,“更”字從“攴”、“丙”聲。“急”字從“心”、“及”聲,這些字的聲旁現在都看不出來了。形聲字的識字規律從上麵的敘述可以看到,“秀才識字認半邊”正確率是不高的。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應該避免用“認半邊字”的方法識字,當然,我們說不能“認半邊字”,並不是說占漢字大多數的形聲字就毫無規律可循了。其實,我們從形聲這種漢字的造字法則中,還是能找出一些識字的規律的。聲在形先:“聲旁是生母,形旁是晚娘”形聲字的形成規律大多數是先有聲旁,後有形旁,後加的形旁是為了區別意思的。古時候,字數很少,一個字可以做幾個字用。例如“女”字通常表示婦女的意思,但有時念rǔ,表示“你”或河的名字。再比如“右”字,通常表示方位,但有時又表示“保護安全”的意思。後來分別加了形旁“氵”和“亻”,派生了“汝”和“佑”等形聲字。所以有人說“聲旁是生母,形旁是晚娘”。有個曆史故事:宋朝有個名叫韓莊敏的人,某天請當時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給他起個字。歐陽寫了“玉女”兩字派人送去。韓看了很不高興,認為歐陽修把自己當作婦女來侮辱了。過了幾天,兩人遇見了,韓還麵帶怒色。歐陽修就解釋說:古書上有“玉女於成”一語,“玉女”就是“玉汝”,是“成全”的意思,你怎麼見怪呢?說完便拿起筆來在“女”旁添上了“氵”,“玉女”成了“玉汝”,韓也就轉怒為喜了。
從象形字、指事字或會意字轉變成形聲字,大多數是加表旁,也有先加聲旁後又加表旁的。例如繁體字,初文是象形字“網”,後來加了個聲旁“亡”組成形聲字“罔”,“罔”作為“聲旁”又加了個形旁“係”組成新形聲字,由於不斷加碼,最後壓得眼看走不動了。《第一漢字簡化方案》幫它卸掉了包袱,又還原成“網”。有人鬧文字笑話,除了文化水平低和粗心大意等原因外,還跟缺乏分析形聲字的常識有關。傳說,過去有個人跟幾個朋友到一個叫江心寺的地方去遊玩。有人在寺院牆上寫了一首詩,題目是“江心賦”。這個人一見“江心賦”三字,回頭就跑,邊跑邊喊:“這裏有江心賊,快走快走!”他的朋友說:“這是詩賦的賦,不是賊。”他搖頭說:“他富是富,但我看有些賊樣子!從形旁猜字義的訣竅:“擒賊先擒王,認字先認娘”形聲字先有聲旁後有形旁的形成規律,並不表示形旁不如聲旁重要,在了解字義方麵,形旁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小學生雖然識字不多,但能大概看懂生字生詞較多的小說如《水滸傳》、《西遊記》等。一個奧秘就是這些小學生能結合上下文,從形旁猜出這些生字詞的大意。所以人們又說“擒賊先擒王,認字先認娘”。隨手抄錄《水滸傳》第三十三回中的一小段話:當下宋江等四人在鼇山前看了一回,投南看燈。走不過五七百步,隻見前麵燈燭熒煌,一夥人圍住在一個大牆院門首熱鬧,鑼聲響處,眾人喝彩。?
文中的和熒煌肯定
是小學生的生字生詞。但是人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人“辶”(“走”的變形)這個形旁猜出有“不斷走向”的意思,從“火”這個形旁猜出“熒煌”有“燈火輝煌”的意思。養成了分析形聲字的習慣,還可以少寫錯別字。否則就容易寫錯別字甚至引起誤解。講兩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故事:一天,媽媽接到在農村參加勞動的女兒來信,信裏寫道:“媽媽:最近我又搬家了。跟一個大狼睡在一個坑裏。大狼對我很熱情……”媽媽看了信,大吃一驚,立刻坐公共汽車到農村看女兒。到了那兒,看見女兒正跟一個大娘坐在炕上說話呢。原來女兒把“大娘”寫成了“大狼”,把“炕”寫成了“坑”。錯誤都在形旁上。過去有個叫韓複榘的軍閥,他不學無術,還常自作聰明。一次他寫了一個紙條派人送給他的秘書長。原想寫“派王秘書來”,但想“派”是人的動作,跟“氵”無關,於是把“氵”旁改成“扌”,把寫成了“爪”。那天秘書長不在辦公室,紙條讓王秘書自己看見了。於是,他大吃一驚,就找秘書長去向韓複榘說情。韓很奇怪問是怎麼回事。
秘書長說:“你不是寫紙條要‘抓’他嗎?”在形旁上做文章因為形聲字的形旁能表示一定的意思或者類別,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人在形旁上做文章。例如曆史上一些中原統治者看不起周圍的少數民族。很早的時候就叫南方人“南蠻”,叫北方人“北狄”。“蠻”的形旁是“蟲”,“狄”的形旁是,把人當成蟲子和狗來看待。後來又出現了等少數民族名稱。也是把他們當作下等動物來看待。1949年全國解放以後,人民政府明令改成了“瑤族”、“侗族”。開始改為“僮族”,因為容易和僮仆的僮字相混,而且人們也容易念成“童”,所以最後改成“壯族”。雖說隻是改了一個偏旁或一個字,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民族政策。宋朝有個大奸臣高太尉,年輕的時候喜歡踢,人們都叫他太尉,表示自己是人不是東西,可是人們恨他,還是寫成。我們大家都看過《大鬧天宮》的京戲或電影,知道有個惹人喜愛、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據《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先生“考證”,“孫”本是“猢猻”的“猻”,後來成了“齊天大聖”才改成“孫”的。形旁還有區別性別的作用。在五四運動前,第三人稱不管是女性或男性都寫作“他”,五四運動前後受了外語第三人稱區別性別的影響,表示女性寫作“她”,表示人以外的事物開始寫作,後來又改成“它”。有人也把“你”分寫作“你”,這就有點畫蛇添足了。兩人對麵談話或直接通信,性別是不言自喻的。
為他人做嫁衣裳??轉注字轉注是怎麼回事,曆來說法不一。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給它下的定義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類一首”是說,轉注出來的字和本字屬於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是說,轉注字和本字意義相同;從“考、老”的舉例可見,轉注字和本字聲音相近。形似、義同、音近,這就是轉注的條件。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語言是發展變化的。一個詞,讀音變化了,或者各地方音不同,為了在字形上反映這種變化或不同,因而給本字加注或改換聲符,這就是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