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老”,甲骨文作,像長發、屈背老人扶杖的樣子。後來讀音有了變化,為了反映這種變化,於是加注聲符“”(kāo),成為“考”。“老、考”同屬“老”部,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注釋(《說文解字》:“老,考也”、“考,老也”),聲音相近。先有“老”,後有“考”,“考”是“老”的轉注字,是從“老”分化、派生出來的。又如“豕,甲骨文作,是豬的象形字。由於各地音不同,有的地方讀如“者”,便加注聲;有的地方讀如“希”,便加注聲符“希”。先有“豕”後有“豬”的轉注字。“老、豕”都是象形字,本身沒有表音成分。還有些本來就有表音成分的形聲字,由於語音變化了,要在字形上標示出來,因而改換原字的聲符。漢字裏,凡屬於同一部首,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注釋,而用聲音相近的不同聲符注音的一對或一組字,都是轉注造字的結果。例如:“顛、頂”同義,又同屬“頁”部。“顛”為“真”聲,“頂”為“丁”聲,“真、丁”聲音相近;“諷、誦”同義,又同屬“言”部,“諷”為“風”聲,“誦”為“甬”聲,“風、甬”聲音相近,從象形字分化出轉注字來,本字(如“老、豕”)在先,轉注字在後,我們從字形上看得很清楚。從形
聲字分化出轉注字來,誰在先、誰在後,現在不容易看出來了,但是它們必有先後。轉注的三個條件??同部(形似)、同義、音近,其中“音近”是個值得注意的條件。所以要“轉注”,就是為了使文字反映語音的變化或方音的不同。如果“音同”,那就沒有必要造轉注字了。
“音近”即所謂“一音之轉”,“轉注”就是把這“一音之轉”在字形上“注”(標示)出來,不是兩個字“可以互相注釋”的意思。“轉注”這個名稱,古人是作為“造字法”提出來的。許慎是以“考”、“老”兩字作為轉注字的字例提出的,而實際上,這兩個字一為形聲字,一為會意字。這又作何解呢?所以一些學者認為,轉注和假借都是用字的方法,不是造字的方法。清代學者戴震認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字之體也;轉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說文解字》中的所收的字下麵,許慎沒有注明哪一個字是轉注字,就因為沒有用轉注方法造的字,而隻是用在這些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中的字去轉注。附:轉注字字形演變舉例)假作真時假亦真??假借字讀古代作品最難的恐怕是假借字了。現代詞彙裏有時也有假借字問題,某地公園飛來兩隻白天鵝,好事者以獵槍擊斃其中一隻,另一隻亦即哀傷而死。某地報紙在報道此事時用了這樣的話:“另一隻天鵝也傷心地喋血而死。”喋血雲雲,使人啼笑皆非。“喋”是“蹀”的假借字,指“踩”,喋血,腳踩著血跡,意思是殺人很多,血流滿地。
《漢書文帝紀》:“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這裏記載漢初清除呂後的勢力,殺人很多,一隻天鵝有何喋血可言?編輯顯然誤將“喋”作“滴”看待了。假借的使用有其習慣性,例如“請柬”的“柬”,它是“簡”的假借字。簡,竹簡,古人將字寫在竹簡上,所以把請帖稱作“簡”,但偏偏不寫“簡”,而要寫另一個同音字“柬”,成了習慣,誰要是寫本應該寫的“簡”,作“請簡”,反認是寫別字了。“柬”本來的意思是挑選,就是後代的揀字,但選擇的意思,古籍中多用“簡”字。諸葛亮《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此皆忠良,……是以先帝簡拔”。簡拔,即柬拔,選拔。官吏有特任、簡任、薦任等,簡任,單純從字意上講實為選拔任命的意思。柬、簡在上述意義上屬互相借用。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什麼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語言中產生了新詞,要有新字去記錄,為了不去增加太多的新字,就在已有的字中,選取聲音相同的字去記錄,這就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這種字就叫做假借字。例如:“我”甲骨文作,本是一種武器,
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甲骨文作,是鼻子的象形字,假借為“自從”的“自”;“亦”本義是腋下,假借為文言虛詞;“北”本義是二人相背,假借為“東西南北”的“北”;“汝”本是水名,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權”字從“木”,本義是黃華木,假借為秤錘(又引申為衡量);如此等等。許慎用“令”、“長”兩字為例,來說明假借的方法。“令”、“長”兩字是怎麼假借的呢?
下麵分別加以介紹。(1)“令”字。甲骨文的寫法是:上麵是一個大屋頂的象形,下麵是一個跪坐著的人,似乎正在屋內向別人發布命令。可見“令”字的本義是發布命令。後來,這個“令”字被假借去用在與它聲音相同的語詞上,如作為官名之稱的縣令、太史令;“令”字後又用作“使”講,如:令人發指,令人肅然起敬;又作為敬詞之用,如:令尊、令堂、令兄、令妹、令郎、令愛等之稱。(2)“長”字。甲骨文的寫法是:像一個頭上有著長發,手持拐杖的人。本義是長途、長遠。後來假借為對地位高於一般人的稱呼,如:縣長、是長、家長、兄長(讀音為ǎng);“長”用於時間相隔之久遠,如:“長期;路程之長短,如:長途跋涉;經常的意思,如:細水長流;以及生長、專長、擅長等。除“生長”的“長”音ǎng外,其餘均音cáng。根據假借的原則造不出新字來。從字形的構造看,假借字或者是象形字(如“我、自”),或者是指事字(如“亦”),或者是會意字(如“北”),或者是形聲字(如“汝、權”)。在這個意義上說,假借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不過,文字是記錄語文的符號,所謂“造字”,無非就是給語言裏的詞找個書寫符號。一個詞原來沒有書寫符號,現在有了。所以有人說,假借是一種“以不造字為造字”的方法。
假借,有以下幾種借法:K(1)一個字被借,借而不還,本義另造新字另造新字的方法之一,是在本字上加表示本義的形旁。例如:“孰”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後借為疑問代詞,為了區別本字和借字,本字加形旁“火”而為“熟”;“其”是簸箕的象形字,後借為代表詞,本字加“竹字頭”而為“箕”,又如:“新??薪,莫??暮,然??燃,隊??墜,縣??懸”等等。創造新字的方法之二,是另造一個和本字構造全然不同的新字。例如:“亦”本義是兩腋,借為虛詞後,本字另造了一個“腋”字。(2)一個字被借,借而又還,借義另造新字另造新字的方法之一,是改換本字的形旁。例如:“解說”的“說”(本字),借為表示喜悅的“說”(借字),後來改“言”為“忄”,為借字造了個新字“悅”;“奔赴”的“赴”(本字),借為表示告喪的“赴”(借字),後來改“走”為“言”,為借字造了個新字“訃”。創造新字的方法之二,是在本字上加表示借義的形旁,例如:“終竟”的“竟”(本字),借為表示邊境的“竟”(借字),後來加“土”,為借字造了個新字“境”;“解剖”的“解”(本字),借為表示水中動物的解(借字),後來加“蟲”,為借字造了個新字“蟹”。其他如:“禽??擒、內??納、弟??悌、昏??婚、田??畋”等等。以上兩類,“孰、其、莫、說、赴、竟”等出現在前(先造字),叫古字;“熟、箕、暮、悅、訃、境”等出現在後(後起字),叫今字。“孰熟、其箕、莫暮、說悅、赴訃、竟境”等,稱為古今字。K(3)一個字被借,身兼二職,本義和借義並行例如:“征”的本義是征伐,假借為征稅以後,本義和借義都沒有另造新字:“會合”的“會”借為“會計”的“會”以後,也沒有另造新字,本義和借義一直並行至今,他如:“長(長短、長官),行(行路、行列),舉(舉起、舉國上下),率(率領、效率)”等等。這類假借字,為了避免意義混淆,用於本義和用於借義,讀音常常不同。(4)一個字被借,本義消失,借主獨存。例如:“難”字從“隹”(uī),本是鳥名,假借為“難易”的“難”,本義消失,借義獨存;“騙”字從“馬”,本義是“躍而上馬”,假借為“欺騙”的“騙”,本義消失,借義獨存。他如:“之(本義是草出土),即(本義是就食),在(本義是草木初生),笑(本義和竹有關),演(本義是長長的流水)”等等。
四、形聲製的確立
文字的發展是先表意而後表音。漢字假借的辦法,再往前一步,就成為表音文字了,然而,我們的先人卻在假借處“戛然而止”,轉而走向了以形聲為主導的表意又表音的文字體係。人們據此來斷定漢字落後是不對的。這是我們祖先的選擇,也是曆史的選擇,這種選擇有其必然的原因。這原因也許是最有價值的。當初造字不是先規定好了“六書”,而後才造字的,“六書”是後人分析漢字的構造,從中歸納出來的造字或用字方法。這些方法的出現不可能是同時的,造字法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至於誰先誰後,過去人們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在看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前邊說過,文字是由表意而表音的。從文字的發展說,漢字可以分為兩大類: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完全沒有表音作用,它們是純粹的表意字;形聲字、假借字、轉注字有表音作用,它們是有表音作用的表意字。總的說來,純表意字出現在前,有表音作用的表意字出現在後。第二,從結構形式著眼,漢字也可以分為兩大類:會意字、形聲字可以拆開(如“相”可以拆為“木、目”),它們是合體字;象形字、指事字不能拆開(如“目、本”),它們是獨體字。至於假借字和轉注字,它們不是獨體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就是合體的會意字和形聲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而成的,沒有獨體就沒有合體。總的說來,獨體字出現在前,合體字出現在後。不過,各種造字方法的出現和運用,不能截然劃分時段。)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這些方法,互相聯係,互相配合,互相補充,而又各有各的特點和作用,它們是一個係統。不能把它們分裂開來,孤立起來,也不能把它們等同起來,並列起來,認為“都是一樣的造字法”。第一,古人認為“六書”都是“造字之本”。其實,可以稱為“造字之本”的,隻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書。假借和轉注的方法不能產生新型構造的漢字,假借字和轉注字的構造方法不外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第二,在各種造字方法中,象形是最古老的方法,用這種方法構造出來的象形字是最古老的漢字,是後來漢字造字的基礎。指事一般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指事符號,會意通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起來,形聲字的多數形旁和很多聲旁也是象形字。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發展是由表意而表音的。漢字假借的辦法再往前走一步,那就成為表音文字了。然而,我們的先人卻在假借處“戛然而止”,轉而走向了以形聲製為主導的表意又表音的文字體係,並且是現在世界上保留下來的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非常感興趣的事。由於漢字沒有走到完全表音的拚音文字,有人據此認為漢字“落後”,這理由是不充分的。倒是漢字發展到今天以形聲製為主導的文字體係,這裏麵的社會曆史原因和文字本身的內在規律最值得探討。假借的最大弊病是造成一字多義,意義容易相混。為了避免意義混淆而在原字上加意符,這就成了形聲字。形聲字克服了假借的弊病,而且既能表音,又能表意,所以後起字大都是形聲字,原來的象形字和會意字很多也加聲旁或形旁而成為形聲字。形聲字造字方便,後來形聲字盛行,假借的方法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甲骨卜辭裏有相當多的假借字,先秦的古書裏假借字也很多(這是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後來假借字卻越來越少了,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也由於形聲字的興起並大量發展,假借的方法沒有向前再走一步,使漢字變為字母,走向拚音化,而漢字終於發展成以形聲字為主體的形聲製文字。漢字造字法的發展走過了“表形(象形)??表意(指事、會意)??趨向表音(形聲)”三個階段,最後是形聲製文字的確立。這種結果是我們祖先的選擇,也是曆史的選擇,這種選擇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這原因也許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