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中的一種,也是在這些最古老的文字中,至今仍然
在使用的唯一的一種。世界上另外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美洲瑪雅民族的古文字瑪雅文,均已成為死文字;而漢字自3300年前的甲骨文字,一直到現在的現代漢字,盡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在性質上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代的漢字和古代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現代漢字是在古代漢字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來。漢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始,漢字字體演變的過程可以概括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這是漢字的主要字形,除此以外,還有兩種輔助性字形,即草書和行書。
甲骨文字是3300年前殷商時期契刻在甲骨上的一種古老文字,甲骨文的發現還是近百年前的事。在此之前,人們已不知道有甲骨文的存在,甲骨文在殷商、西周以後,已經湮沒於地下。從近現代發掘出來的大量甲骨來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係,由此可以推斷甲骨文字的產生一定遠在3300年前的殷商時代以前。金文和甲骨文一脈相承,字體與甲骨文十分相近,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字體又各有其特點。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在甲骨上契刻出來的文字,甲骨麵積不大、不平,因此,所刻文字線條細瘦,筆畫有棱有角,字形長方,在同一塊甲骨上,字體大小不一,疏密相間,參差不齊;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一種文字,是和青銅器一起,先製成範模而後冶鑄而成,金文線條粗壯,筆畫圓轉,字體勻稱,字形長圓。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起於商周,與甲骨文同期。由於甲骨文、金文尚處於新創時期,因此,它們的字形結構尚未定型,異體字較多。在《甲骨文編》中就收錄有50多個不同寫法的“龜”字,在《金文編》中收錄有70多個不同寫法的“鼎”字等。金文之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稱強,字體各有異同,統稱之為古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字體叫做籀(òu宙)文,後又稱之為大篆,字體比金文更為工整。秦時的石鼓文是為大篆的代表作。當時,楚、齊、燕、趙、魏、韓六國使用的文字字形各有分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下令全國統一文字,明確以小篆為統一的文字字體。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字體較大篆省改,並淘汰了甲骨文、金文中眾多的異體字,小篆字體筆畫圓轉流暢,較之大篆更為整齊,秦始皇東巡時,所立的泰山刻石等秦刻石,上麵所刻的文字字體就是小篆,相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
秦時又產生了隸書,當時篆、隸並用。隸書在字形上又較小篆大力省改,筆形比小篆簡化,筆畫由小篆的圓轉變為方折,書寫更為方便簡捷,是為秦隸。到了漢代,隸書成為書寫的主要字體,漢隸的寫法上與秦隸相比又有不同。漢隸的字體筆尾有“波勢”和“挑法”。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故後世稱之為“隸變”。文字學家一般將漢字的演變過程分為兩大階段,自甲骨文至小篆稱之為古文字階段;自隸書以後的文字,稱之為今文字的階段。隸書奠定了今文字的基礎,“隸變”成為漢字古今文的分水嶺。漢初時期,又由漢隸演變產生了草書字體。草書字體形式較多,但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草書的出現,表明了人們的一種要將漢字字體進一步簡化和書寫便捷的願望,但由於草書字體較難辨認,因此,不能廣泛使用。漢末時期,又出現了楷書。楷書也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楷書改變了漢隸的“波折之勢”和“挑法”,筆畫平直勻稱,字體明晰方正,是為名正言順的“楷模之書”。由於楷書容易書寫,便於辨認,字體規範,形成為真正的“方塊漢字”,故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因而取代了各種字體而成為一種通行的漢字,自漢以來,一直通用至今,不僅在書寫上,而且在書籍印刷上也均普遍使用這種字體。此外,還有一種行書,它始於東漢而盛於魏晉。
行書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書寫方便,比草書容易辨認,因此,行書也一直流行至今,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一種手寫字體。由於甲骨文和金文非常古老,屬於漢字的初創階段,看起來更像圖畫。所以,甲骨文和金文已成為博物館中文字專家的研究對象,現實生活中不再會見到。而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五種字體,我們生活中或天天使用或者有時也能見到用到。有人把這五種字體作了一個比喻: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又有人把這五種字體比作衣服的樣子,說:篆書像古裝,隸書像禮服,楷書和行書像便服和工作服,草書像遊泳服。作為這五種字體中最古老的篆書,也很難寫難認,現在很少人使用它了。但也還有少數老人喜歡使用。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3300多年來,漢字是在字形逐步統一整齊、筆畫逐步省改簡化、書寫逐步方便簡捷的原則下演變和發展的。漢字演變的結果,許多象形字不再象形了,而形聲字則大量地應運而生。漢字的總數由殷商甲骨文的四五千字,發展到現代已有八九百萬字。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人民政府的重視,漢字簡化工作有了更大的發展,統一規定使用的現代漢字簡化字已有2235個;此外,又將漢字中的異體字進行了整理、淘汰,改變了一字多形的寫法。3300多年來,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漢字已逐步實現了定型化、規範化,漢字已成為10多億人的民族統一使用的文字。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字體之一,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寫成的文字,形成了一種書法,各種字體的書法大放異彩,成為與畫並稱的一種高超精美的藝術,高水平的書法成為一種精湛的藝術珍品。
一、漢字字體演變的規律
漢字字體演變的直接驅動力,實際上就是趨簡圖省事的偷懶心理,這也就決定了漢字字體的演變總趨勢是由繁趨簡。漢字的字體演變過程,實際上就是字體簡化易寫的過程。
漢字字體的演變總趨勢漢字字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趨簡。漢字的形體從甲骨文到小篆,再從小篆到隸書、楷書的演變,主要經曆了由繁到簡的變化,演變的總趨勢是在表義明確的前提下由繁趨簡。漢字形體的演變包括字體和字形兩個方麵。字體演變的過程可分為兩大階段:從甲骨文到小篆(甲骨文、金文??籀文??戰國古文字??小篆)屬於古文字;隸書出現後,改變了古文字的麵貌,使漢字的形體發生了質變,所以把隸書和以後出現的真書(楷書)及其草書和行書都稱作今文字。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是很高的,有些字就是直接描摹實物的形狀得來的,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逐漸把這些圖畫性很強的字符改為比較平直的線條,使字符的象形性減弱,符號化加強,重複、多餘的部分被刪去。在從古文字演變為隸書的過程中,字符的寫法發生了更大的變化。它們絕大多數變成了完全喪失象形意味的,由點、畫、撇、捺等筆畫組成的符號,無規則的線條變成了有規則的筆畫;從字形上看,通過合並、省略、省並等方式,漢字結構被簡化了,筆畫減少了。這種隸變使漢字形體大大簡化了。隸變以後漢字的演變,主要表現在字形方麵。楷書把隸書的波勢挑法變得平穩,把隸書的慢彎變成了硬勾,筆畫書寫起來比隸書更加方便。但隸變後的漢字,仍有一部分結構複雜、筆畫繁多,於是民間漸漸出現了群眾創造的俗體字,這些俗字一般比規定的正字形體簡單、筆畫少、容易寫。在漢字形體趨於穩定的發展階段,與正體相對的俗體仍呈現出簡化的趨勢。當然,在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的現象。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純粹是外形上的繁化,如“上”、“下”二字在古文字裏本來都寫作“二”,為避免相互混淆及與“二”字相混,後來各加上豎寫作“上”“下”;另一種繁化是文字結構上的變化所造成的,最常見的是增加偏旁,如:吳公??蜈蚣、尚羊??徜徉、師??獅。這種增加了偏旁的字,大部分與原來的字已不是一個字,各自表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等於是增加了新字,而不是單個字符筆畫的增多;而就這些經過增加偏旁而“繁化”的字來看,構成它們的偏旁變化的主要趨向仍然是簡化,例如“鉞”,“鉞”所從的“金”字旁現已簡化為“钅”。
總之,漢字形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趨簡。繁化的現象雖然部分存在,但不占主導地位。字體的演變和漢字結構的變化從甲骨文演變為現在的楷體漢字,其間大的變化有兩次。甲骨文和金文統稱“殷周古文”,它們比較接近。從殷周古文變為小篆,這是第一次大變化:由異而同,大量的異體字被淘汰,字形比較統一了;由字無定形(隨物畫形)而為青一色的長方塊,從而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由方筆而圓筆,文字線條化了。至此,漢字的“象形”特點消失了大半。從小篆變為隸書,這是第二次大變化:隸書變小篆的長方形為扁方形,變長線條為點畫,變圓筆為方折,變瘦筆為肥筆,而且有了粗細、波勢,至此,漢字的圖畫意味完全消失了。楷書和隸書比較接近,由隸而楷隻是進一步的簡化。文字要便於應用,字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而簡,一次比一次簡單易寫。字體的演變影響到漢字的結構,常常是:筆畫變了,字的結構跟著也就變了,筆畫的簡化帶來結構的簡化。字體的演變對於結構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四種情況:(1)刪繁就簡文字要便於書寫,書寫要求簡便。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許多字的重複部分被省去了。例如:“星”甲骨文作(五個小方塊兒表示繁星,“生”是聲符),小篆省去兩個星作,隸、楷又省去兩個星作“星”。漢字是方塊形的,方塊形體的筆畫和結構要求平衡。“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字的各個部分之間保持平衡,不使一部分太臃腫。還有些字寬度太大,在一個方塊、尤其是小篆的長方塊裏,這類字往往要省去一部分。例如“投筆從戎”的“戎”字,金文作像一個人一手
拿戈,一手拿盾,小篆省去人形作隸、楷作“戎”。凡此種種,都屬“刪繁就簡”,或者叫做“部分刪除”。(2)變換部位甲骨文、金文圖畫性強,字形隨所畫人、物而定,小篆劃一為長方形,有些筆畫不勻稱的字,不得不打破原來的結構,以適應“方塊”的要求。例如“保”字,金文作,小篆作。還有些獨體的象形字,為了適應“方塊”的要求而被拆開。例如(3)由同而異有些偏旁,在篆書裏不管放在什麼部位,它們都是一樣的寫法,在隸書和楷書裏一個變為兩個或幾個了。例如“水”,在小篆裏,不論在上、在下、在左、在右都作。在甲骨文、金文裏,和在篆書裏一樣,偏旁也不因部位而形體不同。隻是甲骨文、金文異體字較多,寫法本來就不完全一致罷了。(4)由異而同和前一種情況相反,有些構字成分(偏旁或獨體字的某些筆畫),在小篆裏完全不同,而在隸書和楷書裏變成了一個。例如“鳥、魚、馬”,小篆分別作,鳥的兩腳,魚的尾巴,馬的四條腿,
在隸書和楷書裏變成同樣的四點,毫無區別了。
二、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古老、而且是已經比較成熟的一種文字,由於這些文字是契刻在龜甲獸骨之上,故稱之為甲骨文,又叫“契文”,這是殷商時期的一種文字。殷商時期使用甲骨來占卜記事。“甲”就是龜甲,主要是用龜的腹甲;“骨”就是獸骨,主要是用牛的肩胛骨,其他獸骨也使用。占卜用的甲骨事先都要經過一番整治,磨刮平整,而後在甲骨的背麵鑽鑿出一些凹穴,占卜時,用燃燒著的樹枝在甲骨鑽鑿處燒的,甲骨的正麵就會出現各種不同形狀的裂紋,豎的裂紋稱之為“兆幹”,橫的裂紋稱之為“兆枝”,兆幹。兆枝很像個“卜”字,故又稱之為“卜兆”。占卜者根據這些裂紋的不同形狀來判斷吉凶禍福,並將所卜內容用文字契刻在甲骨上,這種文字就被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的最早發現地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城西北五裏的小屯村,這裏就是“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晚商都城所在地。商代年代不可確考,一般認為約於公元前1700年,商的國王商湯打敗了夏朝的王夏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商朝從建國到滅亡長達500多年,商朝原建都於亳(bó博)(今山東曹縣南),後又多次遷移。至商晚期,商湯的第9代孫、商朝的第19個王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後再未遷,至殷紂失國,前後共273年,經曆了8世12王。由於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室用甲骨占卜後,將卜辭契刻在占卜用的甲骨上的文字,故又稱之為“甲骨卜辭”。至秦漢時期,殷都遺址淪為一片廢墟,故又將這一地區稱為“殷墟”,將在這裏發現的甲骨文稱之為“殷墟甲骨文”或“殷墟卜辭”,後又將在周遺址發現的龜甲上的甲骨文稱之為“西周甲骨文”。甲骨文字已基本具備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所提出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等“六書”的造字、用字法則,可見先人們的智慧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吃中藥吃出來的考古大發現??發現甲骨文的故事)雖然甲骨文形成於3000多年前的商代,但發現甲骨文才剛剛一百年。我國古籍中有一些關於殷商和西周甲骨文字的記載。如《尚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周武王在滅商以後兩年,就因病去世。周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決定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新都,是為東都。上麵這段話是周公旦對不願隨遷的殷商遺民說的。意思是:“你們的先人,是有冊書典籍的,記載著殷革夏命的道理。”周公旦告誡殷商遺民,現在周革了殷命是同一道理,要他們服從遷徙的命令。這段記載證明殷商時期已有了冊典,但沒有說明這些“冊典”的具體形式、內容。除此以外,在《詩經大雅》中有以下一段詩句:“周原堇荼如飴。爰始爰謀,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周原”是指現陝西岐山下的平原;堇荼如飴”兩句,表達了人們對周原土地肥沃給他們帶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愉快心情;後麵四句的意思是:用龜甲來占卜,卜辭表明,此時可以在此地築室居住。這首詩記載了周代有用龜甲占卜的事。殷商甲骨文最初發現於清朝末年的光緒年間。關於它的發現經過,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北京城裏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得了瘧疾病,他到處求醫找藥,後來延請太醫診治,太醫診脈後隨即給他開了一張處方,其中有一味是醫生經常用以澀精補腎的中藥“龍骨”。王懿榮打發家人到一家明代開張的老中藥店“達仁堂”按方抓藥。家人買回藥以後,王懿榮親自開包一一審視,無意中發現藥中的“龍骨”上刻有一種歪歪扭扭的好似篆文但又不認識的文字。王懿榮平素喜好金石學,精通銅器銘文,對古文字學有較深的素養和造詣,這一偶然的發現,他立即悟覺此味“龍骨”決非一般藥材,於是他又派人到藥店查問“龍骨”的來源,並將藥店裏所有帶字的“龍骨”全部買回。這一事情轟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尤其是研究曆史的不少學者對此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人們才得知,北京城裏幾家著名的中藥店,凡是“龍骨”這味藥材的貨源,幾乎都是河南等地的藥材經紀商販運進京的,這些所謂的“龍骨”是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種地時偶然發現的,農民們以為是中藥“龍骨”,就賣給了當時的藥材商販。藥販們也一直把這些甲骨當中藥“龍骨”來收購。後經王懿榮等學者的精心研究,初步斷定這些東西根本不是什麼“龍骨”,上麵刻畫的歪歪扭扭的東西應當是比當時已知的各種古文字還要古老的一種文字。於是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在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人們發現。因為這些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後來人們稱之為“甲骨文”。王懿榮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發現和確認商代甲骨文的人。後據現代學者王國維進一步考證,安陽小屯一帶“蓋即盤庚以來舊都”。這樣,商代甲骨文的發現,不僅對漢字學而且對商代曆史和社會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吃中藥吃出來的商代甲骨文也成為我國近百年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西周甲骨文的發現比王懿榮發現商代甲骨文要晚半個多世紀。那已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周朝有西周和東周之分。周武王約於公元前1100年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是為西周。
在西周建立之前,周文王將都城從岐山南邊的周原遷到豐水以西的豐城。周武王滅商以後,又在豐水以東建立了新都,稱為鎬(ào)京,是為西都。武王因病去世後,周公旦攝政,輔助武王之子周成王,又於洛邑建一新都,是為東都。周成王仍在鎬京,東都由周公旦坐鎮。至公元前770年,傳至第13代周平王,又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東都洛邑。曆史上將周平王東遷以前的周朝稱為西周,周平王東遷以後的周朝稱為東周。西周是從公元前約1100年到前771年;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到前256年,大致是春秋戰國時期。商代甲骨文被發現後,學者們對周代甲骨文就頗多猜測。根據古書上的一些記載,推想在陝西可能會發現周代的有字甲骨。到了50年代,西周甲骨終於重見天日。新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1954年於山西洪趙縣坊堆村周代遺址發現了契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經學者考證為西周初期的甲骨;後又在西周豐(豐城)鎬(鎬京)遺址的張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村、周原遺址陝西岐山縣鳳雛村和扶風縣齊家村發現西周有字甲骨,據不完全統計,以上5處發現的有字甲骨共306片,字數在1000個以上。西周甲骨文字的特點是:甲骨上的文字一般都很少,有些字體十分纖細,小如粟米,需要5倍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可見早在周代,微雕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周有字甲骨雖然發現的數量尚不是很多,有待於以後進一步發掘,但已發現的西周甲骨,為研究西周的曆史和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研究漢字的演變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據。近現代學者對甲骨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