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隸書: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漢字字體從篆書到隸書
的演變,所以叫做“隸變”,是因為隸書在字形結構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並且,從此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從篆書到隸書的變化,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字形結構變化的一大飛躍,是古今漢字的一個分水嶺。隸書有秦隸和漢隸之分。秦隸又稱“古隸”,實際上就是小篆的一種潦草寫法。這種草體篆書,是當時老百姓手頭上寫的,是民間的手頭字體,小篆固然比它以前的文字簡易,但它那粗細一樣、彎曲圓轉的長線條,還是很難書寫的,秦王朝統一中國後,政務繁忙,官府裏經辦普通文書的“徒隸”們應急求快,便采用民間的手頭字體,把小篆簡化了,為“徒隸”們所用,“隸書”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傳說,那時有個叫程邈的人,原來也在秦朝做官,因為一件事情,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關進監獄,一關就是十年。他在監獄裏閑著沒事就收集整理當時在隸人中流行的隸書,最後編成了一本書,送給秦始皇看。秦始皇看了很高興,就把他放出監獄。秦隸變小篆的曲線條為直筆,變小篆的圓轉筆畫為方折,以秦權(秤錘)量(量器)銘文為代表。秦時篆、隸並用,但隸書不算正式字體,比較莊重的場合一般用小篆,而不用隸書,秦始皇四處刻石,用的都是小篆,就是證明。到了漢代,隸書才取代小篆而成為正式的書寫體,這就是“漢隸”(也叫“今隸”)。
秦隸唯求簡易,漢隸講求波勢、美觀、工整,晚期漢隸字字有棱角。漢隸風格多樣,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以方筆為主;一種以圓筆為主。漢字字體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所以叫做“隸變”,是因為隸書在字形結構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並且,從此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從篆書到隸書的變化,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字形結構變化的一大飛躍,是古今漢字的一個分水嶺。一般認為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小篆是個階段,這個階段屬於古文的範疇,故稱之為古文字階段。從殷商甲骨演變到秦代小篆,前後曆時約1160年;從秦漢時起,隸書的形成和使用,開始了今文字的階段,也可以稱做“隸楷階段”,這個階段從秦代隸書至漢末興起的楷書,至現代漢字,至今也已經曆了約2200年。從古文字到今文字,漢字在字形結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從隸書演變為楷書,到現代漢字,在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隸變”是漢字演變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隸書與小篆相比較,在字形上發生的主要變化大致有以下六個方麵:第一:隸書從小篆的圓轉綿長的線條演變為平直方折的筆畫;第二:隸書的字形從小篆的豎長方形變為扁方形;第三:古文字屬於線條文字,隸書已演變成為初期的筆畫文字,已具有橫、豎、撇、捺、點、鉤、折彎等筆畫(楷書則是成熟的筆畫文字);第四:隸書的筆畫,從小篆的粗細一律演變為粗細不一;第五:隸書的字形與篆書相比,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字體結構比小篆簡省。第六:隸書已從根本上改變了漢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隸書中已完全消失。一般又將“隸變”的特點歸納為形變、省變、訛變三種。形變,指字體的結構基本不變,而是指從小篆的線條形狀到隸書筆畫形狀的變化;省變,指在形變的同時,對小篆的繁複字體到隸書字體的簡化;訛變,指隸書的字形較之小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六、草書:速寫的字體
字體總要便於書寫,書寫總要求有個速度,所以每一種字體都有自己的快寫體??草書,草書筆畫簡易,書寫迅便。東漢崔瑗在《草書勢》中說:“草書用於卒迫。”由此可見草書之稱的緣由。關於草書的起源時間,曆史上各說不一,一般讚同漢初說。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有多種,如有草篆、草隸、槁草、章草、今草、狂草等種種,但主要的是章草、今草、狂草三種。章草最早的草書是章草,是從漢隸演變而來。章草始於西漢,盛於東漢、西晉,延續至東晉中葉。大書法家杜度的出現是章草形成的標誌。三國時代吳國書法家皇象學習杜度的書法,書寫過一篇《急就章》,可以作為章草的代表。章草“解散隸體粗書之,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它還保留著隸書筆畫的形跡,隸、草之間的源流關係是很清楚的。關於章草命名的由來,曆來眾說不一。
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1)“章草興於漢章帝”。唐韋續在《五十六種書》中說:“章草書,漢章相杜伯度援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唐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說:“章草本漢章帝書也。”(2)認為與章奏有關。唐張懷在《書斷》中說:“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也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3)認為章草就是起草章程用的書體,章草就是“章程草”或“章表草”之意。並對“章”字進行了解釋,認為“章”就是“程式”、“法式”的意思,“章草”就是合乎程式、法式的草書。(4)認為是由於西漢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而得名。以上四種說法,似乎第一種更被後人認可,本身理由也最充分。
關於章草字體的獨特之處,東漢崔瑗在《草書勢》中作了如下評述:“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崎。鸞企鳥崎,誌意飛移。狡獸暴駭,收奔未馳。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放逸生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機要微妙,臨時從宜。”崔瑗對章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突出了章草的獨特奇妙之處。古代著名的章草有西漢史遊的《急就章》、漢章帝的《千字文斷簡》,東漢張芝的《秋涼平善貼》,三國吳皇象的《急就章》,晉索靖的《月儀章》,晉陸機的《平複貼》,晉王羲之的《豹奴貼》,晉王獻之的《七月二日貼》,元趙孟的《急就章》、《千字文》等等。“草聖”張芝和今草今草是在章草基礎上,結合楷書書法發展而來。今草不再含有隸意,筆畫連帶,每字相呼應或相連。字或大或小、或長或扁、或圓或方,自由靈活,有如一氣嗬成,書寫上比章草更為簡捷。同一字可有多種寫法,有些字不易識別。相傳今草創於東漢張芝,世稱張芝為草聖。唐張懷《書斷》卷上說:“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書斷》卷中說:張芝“尤善章草書,出諸杜度、崔瑗。龍驤寶變,青出於藍。又創為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是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穀,任於造化,至於蛟龍駭獸奔騰拿攫之勢,必手隨變,窈冥而不知其所知,是謂達節也已。精熟絕妙,冠絕古今。”據張懷此番論述,可見張芝是在學習杜度、崔瑗的章草
書法的基礎上,既超過了杜、崔,又創今草,並繪述了今草字體的特點,和張芝今草書法的高超。傳說,張芝寫草書比寫楷書還要費時間。他每次用楷書給朋友寫信,最後總是說:“因為忙來不及草書,請原諒!”可見,他的草書毫無潦草的意思了。到了東晉時,今草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王羲之兼善真、行、草各體,世稱王羲之為書聖。王羲之變張芝今草寫法,融合楷書、行書書法於草書,別具一格,後世稱之為新草。王羲之傳世今草較多,有《喪亂帖》、《得示帖》、《頻有哀禍帖》、《初月帖》、《寒切帖》、《秋月帖》、《行穰帖》、《袁生帖》、《十七帖》等。其子王獻之繼承其父書法,並有所發展,與其父並稱“二王”,傳世今草有《鴨頭丸帖》、《十二月帖》、《中秋帖》、《江州帖》等。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狂草的“狂”,說明了這一種草書的特點,狂草如行雲流水,龍飛鳳舞,上下貫串,連綿不斷。狂草字形變化繁多,很難辨認。狂草相傳開創於唐代張旭,張旭曾為顏真卿之師;繼後唐代高僧懷素繼承了張旭的狂草風格,謂之“以狂繼癲”。此兩人均嗜酒,好狂飲,喜酒後疾書,世稱張旭為“張癲”,懷素自號為“醉僧”,故世有“癲張狂素”之稱。唐文宗對張旭草書給予高度評價,稱張旭草書、李白詩歌、斐?劍舞為“三絕”。韓愈對張旭草書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穀,鳥獸蟲魚,草木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頭,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據說,懷素和尚在他住的寺院裏種滿了芭蕉,每到夏天,就把芭蕉葉子摘下來曬幹當作紙來寫字。他練字非常刻苦,把很多毛筆上的毛都磨禿了,他把禿筆埋在土裏成了一個大土堆,好像一座墳墓;人們叫做“筆塚”。草書發展到狂草,隻有藝術欣賞的價值,很少記錄語言的實用價值了。傳說宋朝有個叫張商莫的大官也喜歡狂草,找他寫字的人希望他在草字後邊加注楷書。一次他在寫草書時,一邊寫,一邊念,讓他侄子在旁邊注楷書。寫著寫著,有一個字,侄子沒聽清楚,請他再說一遍。他看了一下自己剛寫的草書也不認識了,就批評侄子說:“你為什麼不早點問,讓我也忘了。”
七、楷書:漢字字體的楷模
楷書也叫“真書”、“正書”、“今隸”,是從隸書演變而來。楷書一變漢隸“一波三折”、“蠶頭雁尾”和字形扁方的字體,而是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成為一種成熟的筆畫文字。“楷”即“楷模”的意思,楷書就是一種可以作為楷模的法書。由於楷書便於書寫,字體端正,因此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當今漢字的通用字體。唐代張懷在《書斷》卷上“八分”中說:“本謂之楷書,楷書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式。’故凡有法度之書皆可稱‘楷書’。”古書《水經注》上有個關於楷書的神話,說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有個叫王次仲的人創造了楷書字體,秦始皇下命令讓他來參見,叫了三次,他都不來。秦始皇生氣了,就叫人把他抓起來關進囚車拉向鹹陽。囚車在路上走著走著,王次仲的頭忽然從囚車裏掉在地上,變成一隻大鳥飛走了。兩根空翅膀變成了兩座大山。很清楚,這個神話是人們批評秦始皇對文人實行封建專製的做法的。有人說王次仲不是秦朝人,是漢朝人,說他有個學生師宜官,學寫楷書寫得最好。師宜官喜歡喝酒,家窮沒錢買酒,就在酒店的石板牆上寫字,讓學他寫字的人出錢替他買酒喝。他喝完酒就把石板牆上的字洗掉,下次再寫。有個叫梁鵠的人很喜歡師的字體,就在石板牆上加了一層白木板,讓師寫在上麵。等師喝醉睡覺時就把木板拿回家臨寫,最後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書法家。還有人說,三國時期的大書法家鍾繇創造了楷書。這些不同的說法正說明楷書也是眾人創造的,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的。但是,應該承認,鍾繇在從隸書轉入楷書方麵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傳說,他在青少年時期練字很刻苦。
平時跟人談話時常常一邊說一邊用木棍在地上寫。夜晚睡覺前和睡醒後,也用手在被褥上練習寫字。時間長了,連被褥都給磨破了。楷書自漢末興起以來,繼鍾繇之後,至東晉時,王羲之的楷書又有很大發展,傳世有《樂毅論》、《黃庭經》等。王獻之書有楷書《洛神賦十三行》等。楷書至唐代則大盛,唐代楷書書法已徹底消除了南北朝時楷書中尚帶有的隸書筆意,唐人楷書是曆史上又一高峰。唐楷書名家迭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家”,後又有名家如顏真卿、柳公權,各成一體,世稱做顏、柳、歐、趙楷書四大家,所書楷書被稱做顏體、柳體、歐體和趙體。我國當代曆史學家範文瀾在所著《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初唐的歐、虞、褚、薛,隻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柳、歐、趙四體各具特色,顏體方正寬博,厚重雄健;柳體遒媚勁健,骨瘦有力。顏、柳兩本並稱為“顏筋柳骨”;歐體則剛勁蒼秀,意態精密;趙體則流美生動,圓轉遒麗。“四體”均為後人學習楷書的極佳範本。楷書自漢末興起,至今已有約1700年的曆史,成為曆代正規使用的一種典範文字。楷書所以能在這麼長的時期中被人們廣泛使用,就在於楷書字體端正秀麗,方便易認。從楷書始,漢字的筆畫形式和方塊字形,均已基本定型。楷書已成為當代報刊印刷用字的主要字體。
八、行書:亦楷亦草的中間體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
的一種字體,它既有楷書便於記認的優點,又有草書便於書寫、飄逸俊秀的優點,真可謂體現了雜交優勢。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行書和楷書、草書有什麼區別的呢?在一些古代書法著述中講得很清楚。唐代張懷在《書斷》中說:“行書,即正書之小偽,務以簡易,
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又在《書議》中說:“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草行’。”宋《宣和書譜》中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書幾於放,介乎兩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草’。”以上說法是一致的,說明:(1)行書是介於楷書(真書)、草書之間,與楷書相近(兼真)的叫做“真行”(也可叫做“楷行”、“行楷”);與草書相近(兼草)的叫做“草行”或“行草”。(2)行書既不像楷書那樣拘謹,又不像草書那樣縱放,書寫比較簡易。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行書行此之廣,與真書略等,篆、隸、草皆不如之,……蓋行者,真之捷,草之詳。”說明行書流行的程度幾乎與楷書相等。行書書寫起來要比楷書快捷,比草書要詳明,故而為人們普遍接受。行書這種字體,傳說是東漢有個叫劉德升的人創造的。其實,楷書寫快了就是行書,說劉是創造者隻不過是他在這方麵作過較大貢獻罷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楷書,草書寫得都很好,行書尤其出名,後人尊稱他是“書聖”。王羲之最著名的行書字帖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在紹興蘭亭寫的《蘭亭序》。傳說,唐太宗特別喜歡《蘭亭序》的字體,為了得到這本字帖的真跡,他曾派人到處尋找,最後用高價買到,如獲至寶。他在臨死時還一再囑咐後人把這本真跡埋在他的墳墓裏。因此,真跡就失傳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蘭亭序》字帖,都是別人臨寫,刻在石碑上又拓印下來的。“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猶能易萬金。”意思是說這本字帖的真跡雖然爛在唐太宗的墳墓裏了,但是刻著這些字的石碑還能價值萬兩黃金呢!清朝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愛王羲之和他兒子王獻之的字體,曾把他們父子兩人以及另一位書法家王的字帖收集放在一個宮殿裏,給這個宮殿起名叫《三希堂》,意思是存放三種“希世之寶”的地方。你要是到北京故宮去參觀,就可以看到這個地方。
王羲之為什麼在書法上有這麼大的成就呢?這是和他平時勤學苦練分不開的。傳說他在休息時也在琢磨字形,經常用手指在衣襟上比劃,久而久之把衣襟都劃破了。還說他家門前有個水池,他練完字常到這個水池裏洗涮筆硯,竟使這個清可見底的水池變成了黑的,至今在山東臨沂市還完整保留著洗墨池遺跡。此外還傳說,一次他給一個朋友在木板上題了幾個字,朋友回家請來一個刻工,讓他照字跡刻出來,留作紀念。刻工在刻木板時發現這些字跡已經滲入木板約有三分深,於是由此產生了“入木三分”的成語。下邊是王羲之的字帖:
一千多年來,行書已成為人們日常普遍使用的一種字體,現今人們的手寫體基本上是行書字體。而篆、隸、草不適宜於時代所要求的簡捷詳明的需要,因此,已為楷、行所代替。篆、隸、草作為書法藝術,仍然具有著重要的保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