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囍字的由來
在中國許多地區,逢上辦喜事,常常用紅紙剪貼或書寫囍字。一般的字典沒有收這個字。究竟囍字是從什麼時候產生的呢?說起它的來源,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宋代王安石年青時進京趕考,住在舅父家裏。一天在街上看見一家門樓上掛著一雙走馬燈,旁邊有一條(對聯的)上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他自負才學過人,脫口而出:“好對,好對。”這時大門裏出來一個老管家,說:“相公說這副對聯好對,請稍候,待我去稟告馬員外大人。”王安石急著趕路,不等老管家出門來便走了。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場上一切順利,毫不費力很快把試題做完了。他遊目四顧,無意中看見廳前掛著一麵繪有飛虎的彩旗。這使他想起昨日走馬燈的事。當下就對出下聯,默念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考試完畢,王安石返回舅舅家裏,途經馬員外家的大門口時,等候多時的老管家,笑臉迎上,連聲地說:“恭候多時,請進。”原來,馬員外年邁無子,膝下僅有一個才貌出眾的女兒,年過二八,尚未成親。為招一位才學不凡的女婿,遂想出這個主意:擬成上聯,求能對出下聯的為婿。應征的人不少,但所對的下聯皆屬平平。這次輪到王安石。他早已胸有成竹,便神態自若揮毫寫下: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馬員外見他對得如此工整貼切,非常高興,要招他為婿。王安石回到舅父家裏稟告事情的經過,舅父極力讚成。結婚喜日,拜過天地進入新房。新娘含羞淺笑道:“郎君才學過人,這場科試定能中榜,……”正在這時,門外喧鬧異常,兩個報子來報:“王大人吉星高照,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禦宴。”這正應了俗話所講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馬員外吩咐重擺酒席,大大慶賀一番。王安石於文字素有研究,他想,既然是雙喜臨門,何不將兩個喜字拚成一個字?於是在紅紙上寫下了鬥大的“囍”字,貼在門上
。從此這個“囍”字就流傳開了。
二、 跟 是怎麼回事
在佛經和佛教建築上,可以看到或的符號,而德國納粹黨的黨
徽也是形,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它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中都曾出現,婆羅門教、佛教等都曾使用。在梵文中的意義是“吉祥海雲”,北魏《十地經論》中譯為“萬”,唐代玄奘譯為“德”。武則天長奉壽二年(公元693),判定此字讀為“萬”,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右旋)有時又寫作(左旋),唐代慧琳的《一切經音義》認為應以右旋的為準。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認為“”象征“爭取雅利安人勝利鬥爭的使命”,因而於1920年用來作為納粹黨的黨徽。這個字很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誤會。據說在一次國宴上,服務員端上一道菜,正中嵌著一個字,那是廚師為了表示吉祥如意特意做的。可外國朋友卻誤會了,一睹之下,大驚失色,指著字便叫道:“法西斯、法西斯。”主宴的周恩來總理見狀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伸筷一夾,將它送進口裏,說:“讓我來消滅法西斯。”賓主一時皆大歡喜。今天人們在使用這個符號時,為跟納粹黨徽區分開,一般都采用左旋的。由於有音有義,也可分解為筆畫(4畫),所以也被認為是漢字。遼代字書《龍龕手鑒》就書有字。當代字詞收中,《辭海》收,《辭源》收,而《漢語大字典》則兩形皆收。
三、溫州十巹樓的傳說
今人結婚叫新婚之喜,古人結婚稱合巹之喜。“十巹樓”就是這樓的主人十次合巹。傳說明朝永樂初年(1403),浙江溫州府永嘉縣有個人叫郭酒癡,他不讀書不識字,不拿筆不寫字。奇怪的是酒喝得大醉以後,就著了仙,懸筆寫字比法帖還強幾分。他題出的字眼不但合於人心,應著景致,而且還能預卜後來的吉凶禍福,無不應驗,被人稱之為郭酒仙。溫州城裏有個秀才叫姚戩,新造三間高樓,請郭酒癡前來赴席題詠。郭酒仙一到席間也不禮讓,姚執壺郭拿碗,連斟數十碗,碗碗下了肚。郭一醉之後就懸起筆來寫了“十巹樓”三個大字,“九日道人醉筆”六個小字。席間有幾個陪客說“九日”二字合起來是個“旭”字,才知他是張旭降現,隻是“十巹”的“巹”字應是景致的“景”字。因為新屋造在空曠上麵,有明窗可以遠眺,能見十樣景致,寫為“十景樓”最為妥當不過了。為何要寫合巹的“巹”字?巹(ǐn)即瓢,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來飲酒,是舊時成婚的儀式。或者是“十”字錯了,是個“合”字。“十巹”二字,文義不相連屬,其中必有誤訛。可能是主人殷勤,多飲了幾碗,醉意朦朧以致顛倒錯亂也未可知。姚秀才當即拜會郭酒仙,郭又懸起筆來寫詩四句。(K十巹原非錯,諸公枉見疑。他年虛一度,便是醉人迷。)眾人見了,才知道他文義艱深,非淺人可解。後來姚氏果然應了郭酒癡的話,三年合巹了九次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