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鄭板橋題“波”
清代乾隆年間,興化城東門外住一個土財主,此人原是潑皮,潦倒不堪,一度靠扛柴賣草謀生。後來因一宗不義之財發跡,買田置產,自尊“員外”。但因為富不仁,人們又盡知底細,都不大看得起他。連城中那些富豪,也鄙夷其土氣,總是愛理不理。皮三為此很是苦惱,一日心血來潮,起了個附庸風雅的念頭,想請寓居興化的書畫名家鄭板橋為他寫一幅中堂,懸掛家中,借以抬高身價。於是,擇日備了厚禮,親往板橋寓所求字。板橋見是皮三,心中就不高興,但被他糾纏再三,實難推托,隻得揮毫大書“波”兩字交差。皮三得了板橋親筆,如獲至寶,裱好掛妥後大擺筵席,邀來親朋觀賞,來客一見大名鼎鼎的鄭燮的清新俊美的墨跡,紛紛讚不絕口。可是,細品“NC0BC波”兩字,都不解其意。
問及皮三,當然也莫名其妙。這時,一個聰敏人觸動靈機,大笑道:“拆開來,不就是東門扛草的皮三嗎!”眾親朋不禁啞然失笑,皮三羞得無地自容。
五、鄭板橋損林鹽商:西邊升官,東邊發財
揚州城有一姓林的鹽商,已有萬貫家財,總夢想做官。正逢花甲壽辰,大設筵席,遍請官紳名士,當然對一代名流的鄭板橋更在必請之列。鄭板橋對那胸無點墨、為富不仁的鹽商看不入眼,原想一口回絕,但由於對方大紅金帖恭敬相請,隻好前去逢場作戲。酒席間,暢行酒令,鄭板橋便說,今日是林府壽筵,行酒令何不以“林”字為頭?眾人稱讚妙極。鄭板橋舉杯說:“林字拆開成兩木,西邊木升官,東邊木發才(財)。”財主聽了正中下懷,喜形於色地連說:“依金口,依金口!”等後來弄清楚鄭板橋說的這個字謎的謎底是“棺材”二字之後,氣得昏了過去。
六、一竅不通
清朝著名短篇小說家蒲鬆齡,幼年苦讀,十九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因是漢族儒生,此後屢試不第,隻好在鄉紳人家設帳教學。有一位土財主望子成龍,慕名請蒲鬆齡教家館。去後不到三個月便告辭說:“令郎學有成就,老夫要另謀去處。”財主一聽十分高興,便問:“吾兒文章如何?”回曰:“高山響鼓,聞聲百裏。”財主又問:“吾兒在易、禮、詩諸方麵也都通熟了?”回曰:“八竅已通七竅。”財主大悅,設酒為先生餞行,蒲鬆齡便離去。蒲鬆齡走後,財主便急忙把這喜訊告訴給在縣衙當師爺的胞弟,並囑其快些為侄兒報名參加科舉考試,做個秀才,家門也增光彩。師爺聽了土財主的講述,哭笑不得,說:“大哥,你讓那教書匠戲弄了。”土財主驚訝地問:“此話怎講?”師爺說:“高山敲鼓,聞聲百裏,那是‘不通,不通’。八竅已通七竅豈不一竅不通嗎?”土財主一聽,氣得直罵兒子:“蠢豬!蠢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