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個“有”字救了楊乃武
清同治十三年間浙江餘杭縣發生了一起特大冤案,即“楊乃武小白菜”事件,轟動浙江全省,震驚全國上下。楊乃武,餘杭人,住縣前街。中等身材,長得秀氣,21歲中秀才,33歲中舉人。他為人正直,文筆犀利,好打抱不平,得罪了餘杭知縣劉錫彤、杭州知府陳魯和其他劣紳惡棍,因而被誣為與小白菜通奸,謀妻殺夫,沉冤達3年之久。小白菜(畢秀姑)長得標致但不輕薄,與丈夫葛品蓮結婚不久,葛患丹毒,用了補品犯了大忌。病重時又服萬年青蘿卜湯,氣絕身亡,七孔流血。知縣受賄,定葛品蓮被人謀害而死。楊淑英(楊乃武之姐)、詹彩鳳(楊乃武之續妻)因冤情重大,兩人到北京上告都察院。從運河坐船經過揚州乃武世交李耿堂老先生處,李老看了楊乃武在獄中所寫的訴辯狀,其中抨擊官場,內中有“江南無青天”的一句,李老認為“無”字用欠妥,這樣觸及官場幅麵太大,反而於事不利。他主張把“無”字改成“有”字。如此一變。轉了180度的大彎,從而緩和緊張空氣,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無與有都是一個副詞,僅此一字的褒貶,意義完全相反,而對楊案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當然楊案的勝訴原因並不完全在此,而是多方麵的。其中與《申報》的伸張正義呼籲分不開。1847年1月6日上海《申報》發表了題為《記禹杭某生因奸謀命細情》的長篇報導。報導中的禹杭生即楊乃武,文中的碧玉即畢秀姑。她長得白淨有姿色,喜係青色圍裙,人稱小白菜。由於《申報》成功報導了此案,呼籲公正審理,促成了楊案的平反昭雪。)
當我們回顧一個民族的曆史,特別是回顧一個民族的文化史的時候,少不了要追溯這個民族的語言史,因為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得以區別於其他民族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世界的曆史長河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即一些民族因失去或放棄了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尤其是民族自身的語言而逐漸為其他民族所同化。
然而,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曆史上,中華民族曾屢經挫折,罹患過無數次的災難,卻一直生生不息,不斷地發展壯大著。其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能長存不滅,除了別的一些原因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始終擁有和始終保持著自己特有的語言文化密不可分。漢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誌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至今仍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因此要了解中華民族的曆史,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就不可忽視對漢語的曆史的了解。
漢語的曆史十分悠久,可以說它的曆史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一樣的長,一樣的久。在這樣長的曆史中,漢語曾發生過許多變化,以致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的漢語在各個方麵都有著許多差異,這些差異有的還很明顯。了解一點漢語發展史上的這些變化和差異,了解一下漢語是怎樣從古代的形式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不僅會使您增長許多有益的知識,也可使您從一個重要的方麵深入了解我們民族自身以及我們民族文化的光榮曆史。那麼,漢語究竟是如何演變,如何發展的呢?下麵就為您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