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曆史悠久,它的基本詞彙早在古老的漢字產生之前便已產生。漢語的基本詞彙隨著我們華夏民族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著,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舊詞死亡了,但更多的新詞產生了,日漸增多的基本詞或以詞的形式,或以詞素的形式大部分一直保留至今。漢語曆來還有為數眾多的一般詞,它們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有的產生,有的消亡,有的日益穩固而進入基本詞彙的行列,有的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而遭淘汰。民族的大融合和各種語言的交流也使漢語吸收引進了大量的外來語詞,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庫藏。漢語的詞彙同樣有一部精彩紛呈的發展史。
一、“不”與“非”同出一源
漢語在其產生初期,它的詞彙比起今天來是很貧乏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認識的發展,漢語的詞彙也在不斷地增加、發展著。據統計,甲骨文時期用以表達衣食住的文字隻有十五個,到了金文期就增加到七十一個,而到了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的時候則又增加到了二百九十七個。當然文字不是語言,但文字的增多,也反映了詞彙的增多。從甲骨文以來,漢語詞彙是以新詞不斷增加的總趨勢向前發展的。漢語詞彙的發展並不是一盤散沙式的,而是頗具關聯性或係統性的。這種關聯性可以從同源詞方麵看出。什麼是同源詞呢?同源詞即指音義相關、同出一源的詞。例如“不”和“非”這兩個詞很早就產生了,乍一看來,它們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仔細一推敲便可發現它們實出一源,因為它們在語音和語義兩方麵都相近似。我們知道,上古時漢語沒有輕唇音(唇齒音),輕唇音來自重唇音(雙唇音),因此在上古時“不”和“非”語音極為近似,那時它們都屬“幫”母字,聲母都是,而且這兩個詞都表否定之義,由此可以想見“不”和”非”在很早以前一定是由同一個詞發展而來,隻是到後來語音上有所分化並被賦予了兩個不同的文字形式而已。事實上,表示否定的“弗”、“否”、“匪”也與“不”和“非”同源,其中道理也一樣。漢語的另一些否定詞如“莫”、“未”、“靡”、“無”、“毋”、“亡”、“勿”等實際也具有“親屬關係”,它們的聲母在上古都是雙唇鼻音,後來分化出了並有了不同的寫法,它們在語義上也相關,因此也是同源詞。同源詞說明漢語裏的許多詞過去是由少數詞分化而來。因此我們可以從同源詞的角度將漢語的詞語歸成一個個詞族,從中可以看到古代漢語詞彙量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也可看出漢語詞彙發展的係統性。這方麵還可舉些例子:古人稱小犬為“狗”,稱小熊、小虎為,”豸句”,稱小馬為“駒”(古音近“狗”,因“駒”的聲母為,來自),又稱小羊為“羔”(文字形式不同不說明語言上的不同),“狗、”,”豸句、駒、羔”皆指動物之幼小者,音近義同,因此它們實際是由一個詞演化而來。現在的“分”、“半”、“叛”、“班”、“剖”、“別”幾個詞,上古時讀音相近,聲母皆為重唇,意義都與“分開”相關,因此也是由一個詞分化而來。現在的“枯”、“涸”、“竭”、“渴”也是同源詞,“枯”指草木缺水,“涸”與“竭”指江河缺水,“渴”指人缺水,都與缺水有關,並且這幾個詞上古時讀音亦相近,所以也是由一個詞分化而來。從同源詞可見,在漢語產生和發展的早期,詞彙量肯定是不多的,但就是在這些不多的詞彙量的基礎上逐漸地因語音的分化或語義的引申而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新詞。而到了後來,漢語裏的複音詞開始增加並越來越多,這些複音詞絕大多數都是在原先單音詞的基礎上將不同的單音詞作為詞素結合而成,例如“國家”、“祖國”、“思想”、“房屋”、“荷花”、“生物”等等就都是各用兩個詞素結合成的。這一切都證明,我們的漢語詞彙是在舊詞、新詞互相關聯的基礎上不斷地增多而得到發展的,這種發展是極具係統性的。
二、古代同類器物名稱多
“尊”是古代的一種酒器,其形狀類似今天的花瓶,口闊於腹。而“觚”(ū)也是古代的一種酒器,其形狀與“尊”差不多,亦是口大腹小,隻是更細些、小些而已。何以形狀、作用如此相似的兩種器物要用兩個名稱來稱呼呢?上古時代,人們為器物分類是相當具體而狹窄,隻要是形狀上稍有不同,作用上稍有區別,即有不同的稱謂。例如“尊”與“觚”的區別隻是一者略粗大,一者略細小,一者常用於盛酒,一者常用於飲酒而已。無獨有偶,像“尊”、“觚”一類的例子在古代還有許多。例如“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與之形狀相同,但比它大的又叫“鼐”(ài),比它小的又叫“,鼎”,才”(ī),“鼎”、“鼐”、“,鼎”,才”隻是大小略有不同罷了,卻分用三個名稱。又例如上古時的餐具“簋”(uǐ)與,皿,須”(ǔ)形狀也頗相似,“壺”與“卣”(yǒu)、與“”(éi)也隻是略有差異,卻都分別開來,各有其名。上古時名詞的情況是如此,其他實詞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上古時說洗頭發為“沐”,洗臉為“沫”,洗手為“盥”,洗腳為“洗”,洗手和腳為“澡”,洗身子為“浴”,洗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動詞,分得相當具體。現代的人對同類事物和行為的稱謂一般都比古人簡化許多。現代所說的“瓶”、“壺”、“罐”等名稱可以概括古代的許多不同名稱的器物,而現代的一個“洗”就可概括古代的“沐、沫、盥、洗、澡、浴”等許多動詞。上古時代,人類尚處於自身發展的幼年時期,當時的人抽象思維水平低,概括事物和給事物分類的能力尚不如後代發達,因此在他們的詞彙中,表示具體概念的詞較多,而表示概括性強的、抽象的詞較少。從甲骨文的記載可以發現,上古時代的甲骨文中所用的詞絕大多數是與人類的具體生活和具體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在當時人的詞彙中,常用的是有關生老病死、日月星辰、天文氣象、山川水澤、家宅宮室、飲食起居、漁獵耕作、祭祀問卦、征伐納貢、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方麵的詞,而幾乎沒有或很少有關於精神、思維或認識範疇的詞。表示具體事物的詞多,而表示抽象事物的詞少,這也可說是上古——特別是春秋戰國以前漢語詞彙的一大特點。從春秋戰國時開始,漢語詞彙中抽象的、概括性強的詞語,特別是表現社會意識形態的詞彙逐漸增多起來,並且古代漢語中意義較抽象的虛詞在這個時期也大都產生。自此,漢語的詞彙便開始從“幼年”步入“成年”。
三、表意的需要——音節的複雜化
我們讀古文,特別是讀上古時代的古文,會發現那時的文章裏單音詞特別多,複音詞的比例相對很少,一般都是一個字一個詞,所以古文讀起來一字一頓,節奏感特別強。單音詞多,這是古代漢語,特別是上古漢語詞彙方麵的一個重要特點。可是,古漢語單音詞多也有其不利之處。其最大的不利之處就是單音詞的含義多,使用時容易造成表意和理解上的困難。當然複音詞也有一詞多義的,但其所包含的義項要比單音詞少得多。例如“辭”這個詞在古代的含義有好幾個,在《左傳?僖公三十年》“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一句中是“推辭”之義,在《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一句中為“辭謝”之義,而在《史記?項羽本紀》“今者出,未辭也”一句裏又是“辭別”的意思了。一個“辭”可表達“推辭”、“辭謝”、“辭別”等幾個意義,用在話語、文章裏要分辨確定它的確切含義就必須根據上下文去推斷,這樣就會產生一些表達和理解上的麻煩,甚至會造成誤解,不像現代漢語用複音詞“推辭”、“辭謝”、“辭別”分別表達來得那樣直截了當且準確無誤。另外,使用單音詞過多還會碰到大量的同音詞,因為漢語的音節總共隻有四百多個,加上聲調的區別也隻有一千多個,用這一千多個音節去代表幾萬甚至更多的詞就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同音詞,而同音詞過多,就會對語言表達和理解造成諸多不便。而且漢語的詞彙量在不斷地增加,若是總以單音詞為主,在本來就那麼有限的音節基礎上不斷地增加義項或是再造出大量的同音詞,就勢必會引起更大的交際上的麻煩。為了避免單音詞多產生的表意上的麻煩,漢語的詞彙就自然而然地從以單音詞為主的情形逐漸地向以複音詞為主的方向發展。古漢語詞彙從單音詞為主向複音詞為主演化是經曆了漫長的時間的。
秦漢以前漢語裏隻有少量的複音詞,秦漢以後複音詞漸漸多起來。到了唐代,漢語中的複音詞已經相當豐富,例如現今常用的“歡喜”、“悲哀”、“疲勞”、“商量”、“讚揚”、“報答”、“忍受”、“允許”、“擁護”、“安慰”、“光明”、“非常”、“千萬”、“利益”、“願意”、“推辭”、“容貌”等等複音詞就是在那時產生的。唐代以後,複音詞的數量繼續增加,原先的單音詞許多都成了構成新的複音詞的詞素。在當時的口語中複音詞的應用已很自然,例如宋代白話小說《錯斬崔寧》中描述陳二姐:!那小娘子好生擺脫不下:“不知他賣我與甚色樣人家?我須先去爺娘家裏說知。就是他明日有人來要我,尋道(到)我家,也須有個下落。”沉吟了一會,卻把這十五貫錢,一垛兒堆在劉官人腳後邊。趁他酒醉,輕輕的收拾了隨身衣服,款款的開了門出去,拽上了門。……這段話今天讀來已很好理解,原因之一就是其所用詞彙已相當接近現代,其中的“娘子”、“好生”、“擺脫”、“色樣”、“人家”、“明日”、“下落”、“沉吟”、“官人”、“後邊”、“收拾”、“隨身”、“衣服”、“出去”、“輕輕”、“款款”都是語義很好理解的複音詞,這些複音詞都是由原先的單音詞充當的詞素組合而成。在中古時期,漢語裏已經有了很多複音詞。而到了元代以至明、清時期,漢語詞彙中的複音詞更是大量增加,例如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描寫晁蓋等人:!一連吃了數日筵席,晁蓋與吳用等眾頭領計議,整點倉廒,修理寨柵,打造軍器,槍刀弓箭,衣甲頭盔,準備迎敵官軍。這一小段話裏的複音詞就有“一連”、“筵席”、“頭領”、“計議”、“整點”、“倉廒”、“修理”、“寨柵”、“打造”、“軍器”、“衣甲”、“頭盔”、“準備”、“迎敵”、“官軍”等,占了這段話裏所用詞語的大部分。漢語詞彙發展到了近古時代,可以說已經是以複音詞為主了。現代漢語保留了古代漢語在各時期產生的大部分複音詞,並且又新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新的複音詞。這些新複音詞主要也是利用單音的詞或詞素組合而成,例如“建設”、“冷戰”、“街道”、“居委會”、“高速公路”、“樓房”、“農村”、“工廠”、“航天”、“太空”、“個體戶”、“服務員”、“現代化”等等就都是。在現代漢語裏,盡管仍然有不少單音詞,但複音詞的數量已大大超過了單音詞。
四、識其字卻不解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