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是“兒子”
“老子”一俗語,目前人們普遍都把它當成“長輩”的含義來使用。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它的含義是“兒子”。“老子”一詞最初來源於道教祖先李耳的俗稱——老子。據書載,老子為河南鹿邑人。《玄妙內經》《史記-老子傳-正義》諸書載,老子誕生時,是“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相傳李耳割開母親左腋誕生之後,母親見他一下地就是個白頭老漢,痛呼一聲:“我的老子呀(即“我的老兒子呀”)!”就昏厥過去了。於是後人就俗稱李耳為老子。今人往往榮耀地自稱為“老子”。殊不知,老子的真諦含義是“子”,即相貌老化了的兒子。
二、“青春”本原
“青春”一詞原指季節中的春季。它始於漢代,為文學家劉向首先使用。據劉向《楚辭?大招》載:“青春受謝,白日昭隻。”即春季來臨,萬物複蘇,呈現勃勃生機。此後年間,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詞都是這個意思。如杜甫的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唐玄宗時期,詩人王維賦予“青春”一詞以新意,泛指人的青春時期,如《洛陽女兒行》一詩中:“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於是,“青春”一詞逐漸失去春季的詞義,成為青年的代稱。
三、“傻瓜”的由來
古時候,薑戎氏的祖先吾離被秦軍趕到秦嶺地區的瓜州。他的子孫就用地名來取族名叫“瓜子族”。瓜子族人勤苦、誠實、肯幹,受雇於人時,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幹不歇手,人們誤認為這是“愚蠢”,就把“愚蠢”的人稱為“瓜子”。清《仁恕堂筆記》有:“甘州人謂不慧子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肅。後來,人們把“瓜子”和形容詞“傻”字聯係起來才出現了“傻瓜”一詞。
四、“王八”的由來
自古以來,罵人之間以罵畜生、雜種、王八者占多。早先,這“王八”一詞並無辱罵人之意。《史記-龜策傳》載八名龜之名,其八曰王龜。唐宋之前,俗稱王八的烏龜與龍、鳳、麟合稱為“四靈”,被視為祥瑞。古人以龜起名者甚多,對龜(王八)絕無貶義。五代前蜀主王建排行第八,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裏人謂之賊王八(見《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八”作為罵人之詞大概源於此。清朝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八中對“王八”一詞作了解釋:王八明人小說又謂忘八,即忘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是無恥之徒。還有人將娼婦之夫比作王八,說龜不能性交,縱牝者與蛇交。罵人王八,意即其妻有外淫之事。再者,古娼家頭著綠頭巾,而後人以為烏龜之頭為綠色,於是稱娼夫為烏龜頭、王八。
五、“爬灰”有來曆
《紅樓夢》中,焦大罵賈府時說:“……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爬灰”是一俗語,又叫“扒灰”,指的是公公與媳婦發生不正當的兩性關係。翁媳亂倫,為何叫做“爬灰”呢?一種說法是,這一俗語源於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兒子王,早年辭世,他的妻子青年守寡,另築小樓居住。王安石出於對兒媳的關心,經常去探望她。而媳婦卻錯解了公公的意思,以為王安石心懷不軌,於是題詩於壁,以明心跡。王安石見了題詩,頗為尷尬,就用指甲扒去壁灰。這樣一來,外間就有了“扒灰”的說法。顯然,這種傳說是牽強附會的,很可能是政敵捏造出來用以誣蔑王安石的。另一種說法是:“爬灰”是諧音轉語。爬灰必汙膝,“汙膝”與“汙媳”諧音。這一說法源於清代李元複《常談叢錄》:“俗以淫於子婦者為扒灰,蓋為汙媳之隱語,膝媳音同,扒行灰上,則膝汙也。”這一說法似乎可信。但仍難以自圓其說:“爬灰”在生活中是不大可能的事。而“扒灰”者,又何以必定汙膝呢?清代王有光另有一說。王氏在《吳下諺聯》中談到“扒灰”的來曆:過去,神廟遍地,香火特盛。為了敬鬼神,人們往往大量焚燒塗有錫箔的紙錢。日久天長,錫灰漸多,廟主將錫灰出售,倒能獲得好價錢。消息傳出,貪利之徒就往往到寺廟中偷扒錫灰。“扒灰”,偷錫也。錫、媳同音,以為隱語。看來,王有光的解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扒灰”的目的是為了偷錫,而“錫”、“媳”諧音,“偷錫”轉為“偷媳”,這或是“扒灰”一語的來源。
六、“溜須”有典
宋真宗時,靠獻媚邀寵爬為副宰相的丁渭,一次與宰相寇準一起在朝房用飯,丁渭看到寇準的胡須上粘了一些飯粒,便親自上去為寇準溜須拂拭,並對寇準的胡須盛讚一番。寇準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宰相嗎?”後來人們便稱丁渭為“溜須宰相”。“溜須”典出於此。
七、“胡說”小話
“胡說”一詞出現在所謂“五胡亂中華”時期。胡人是古人對我國北部、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稱呼,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統稱“五胡”。當時由於西晉王朝腐朽,胡人打進中原,趕走西晉統治者,主宰了中原。漢族封建統治者說話、辦事都以封建禮法為依據,而胡人因文化背景不同,並不以漢人的禮法為說話、辦事的依據。所以當時漢人把亂說和沒有根據的言語稱為“胡說”,把越軌的行為稱為“胡鬧”,這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歧視。
八、“混帳”有來曆
從前,我國北方的蒙古族,過著群居的遊牧生活。為了尋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到處遊蕩。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來。白天,男人們去放牧,隻留下老人或婦女看守帳篷。這時,在家的一些年輕小夥子為了找年輕姑娘談情說愛,就亂竄帳篷,混進姑娘帳篷裏去。有時候,年輕小夥子碰上嚴厲的老頭,老頭就會憤怒地罵一句:“你又混帳了!”“混帳東西又來了”。年輕小夥子自討沒趣,急忙退出帳篷。後來,“混帳”、“混帳東西”這句話漸漸變成了一句責罵不明事理者的俗語了。
九、“黃色”真解
人們為什麼把格調低下、內容不健康的書刊、錄像製品稱為“黃色”呢?原來雌黃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毒性很大的顏料,古代的紙張漂白能力差、故略帶黃色,雌黃正好是半透明的檸檬色或略帶淺褐色,塗上去既能把墨色掩蓋,又和紙的顏色近似,不易分辨。所以說,“黃色”也是一種弄虛作假的潛在的精神毒物。在國外,也將不健康的書刊、歌曲等稱為“黃色”。它的來曆是,法國蒙索明市的一個廠主於年間,為了破壞工人罷工,收買了工賊所組織的假工會,當時罷工的工人怒火滿腔,組織工人起來搗毀了這個假工會會所的玻璃窗,資方假工會就以黃色紙裱褙擋風遮陽,因而此工會被稱為見不得人的“黃色工會”,後來,“黃色”就成為低級趣味的代名詞。另說世紀美國有兩個報業資本家為了賺錢,在他們所辦的報紙上競相登載低級趣味的連環畫,“黃色孩童”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黃色報紙的起源。後來,人們就以“黃色”來象征腐化墮落。黃色書籍往往被人簡稱“黃書”。殊不知,我國明清之際王夫之有一部政論著作名《黃書》,上述簡稱易引起誤會。另外,“掃黃”也不宜稱“治黃”,因為報刊上早已把整治黃河簡稱為“治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