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漢語語彙拾零(上)(1 / 3)

一、福、祿、壽、喜、財

中華民族是曆史最為久遠的民族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璀璨。吉祥文化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多種多樣的呈現形式。“吉”、“祥”與“福”“吉祥”古代亦作“吉羊”。《莊子?人間世》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許慎《說文解字》說:“吉,善也。”“祥,福也。”可見吉祥內容之廣泛,即凡是與福、善、嘉慶有關的,均屬吉祥之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吉祥就是福,福就是吉祥。“福,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這是《禮記》中對福的解釋。最古老的經典《尚書》記載,福有五種,“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韓非子》也說:“全壽富貴之謂福。”千百年來,我國民間一直有福、祿、壽、喜、財“五福”之說,人們追求“人臻五福,花滿三春”。福是諸事皆吉的總稱,每逢年節和喜慶日子在門、牆、家具上貼“福”字、“福神圖”、“福祿壽三星圖”,這是我國流傳了千百年的習俗;在年曆、賀卡、裝飾畫上印上“福”字,又是近年來的新時尚。這些都是人們祈福求吉心理的表現。

如意吉祥、福壽平安,這是中華民族千古永恒的熱望和追求。由此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吉祥文化正是中國人民熱愛生活和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映。吉祥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吉祥物、吉祥畫(圖案)、吉祥數、吉祥日、吉祥色和吉祥語。它們已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人們用它們來寄托良好願望,渲染喜慶氣氛,美化家居,祈福致祥。吉祥物與吉祥畫用吉祥物和吉祥畫以及吉祥圖案來托寓吉祥意義是吉祥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吉祥物和吉祥畫是人們根據事物固有的屬性、特征等,經過著意加工或描畫,用來表達向往和追求吉祥幸福、如意順遂、長壽安康、歡樂喜慶、和諧美好等感情和願望的物件和圖畫。它們是綜合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價值取向、文化追求等,逐漸沉澱、積累下來的。中國民間吉祥物有二三百種之多,它們分別從兩個方麵表達著人們的情感願望:一是積極的方麵,如:鬆、鶴、桃代表長壽,瓶、竹代表平安,鴛鴦代表婚姻的和諧幸福,牡丹代表富貴等;一是消極的方麵,如:桃用來驅邪避祟,艾、茱萸能令邪毒不近等。不同的吉祥物表達著不同的吉祥意義。鬆南、祉瑞編著的《中國吉祥用物大全》根據所托寓的吉祥意義的不同類型,把吉祥物分為大類,即平安順利、恭喜發財、吉慶有餘、福喜臨門、加官進祿、功名有成、榮華富貴、婚戀祝吉、早生貴子、吉祥如意、長壽百歲、避凶化吉。

民間吉祥畫和吉祥圖案也有很多,同樣傳遞著人們祈福致祥的心願。吉祥圖案如,”喜喜”、如意圖、八卦圖等;吉祥畫如畫有牡丹和海棠的“滿堂富貴”圖,畫有壽星老人、持桃童子和空中飛旋的蝙蝠的“多福多壽”圖,畫有兒童抱鯉魚的“年年有餘”圖等。吉祥物、吉祥畫和吉祥語屬於不同的範疇,但有趣的是,它們三者之間卻密不可分。如“龜齡鶴壽”這個祝壽的吉祥語是因“龜”、“鶴”兩個表示長壽的吉祥物而產生;而蘋果、桔子之所以成為吉祥物,是因“蘋”與“平安”的“平”、“桔”與“吉利”的“吉”諧音而成的;“富貴平安”的吉祥畫卻是用了吉祥語“富貴平安”作畫名,用牡丹花、花瓶、蘋果三種吉祥物作圖案而成的。吉祥數與吉祥日數目字本身隻是一種符號,但在民俗文化中,人們通過聯想、比較,結合某些傳統觀念,運用諧音、會意等方式,賦予它們以某些特殊意義。在特定場合,一些數目字便成為吉祥數。在中國民間凡喜慶之事,喜雙忌單,雙數為吉祥數,宴客上的菜應是雙數,喜禮的件數也是雙數;但民間供神供祖的飯菜酒,一般是忌雙數,用單數。而按照中國的陰陽說,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一、三、五、七、九都是陽數。例如在中國古代,“五”與“午”通,指陰陽在天地間交午,故人們把午時看成陽辰五又是十的半數,數的第五位,也叫“中數”。在民間風俗中,五是個吉祥數。如端午節要在家門掛鬆、艾、菖蒲、柳枝、蒜等五物,稱五端,取避邪求吉之意;婚姻風俗中,新娘喝五子湯、枕五子枕頭,象征婚後多子多福。又如九,它是陽數中的最高數和最大數,是眾多和富裕的象征,《易?乾》:“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因此它又是神聖吉祥的象征。蒙古族就以九為尊,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姚裏氏見成吉思汗時,“賜以河西浮人九口,馬九匹,白銀九錠,幣器皆以九計,蒙古人視九數為吉也。”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發展,六、八、九、十等都是中國人喜用的吉祥數,六表示順遂,八表示平穩,九寓意地久天長,十表示十全十美或事事如意。現今社會,受港台、海外的影響,一些人對吉祥數又特別注重起來,以至於盲目迷信,八(新解為發財,音同粵語“發”)、六受到了特別的禮遇,用六、八的電話號碼、汽車牌照被高價買走,商店裏商品的價格也喜歡用上一六八(一路發)等等的吉祥數。民間許多人做事都要選個吉祥日子。

舊時出行必先擇吉日,流行於山東各地的是農曆逢三、六、九日為吉日,諺語說:“三六九,往外走。”又通常以二、五、八日不宜離家宜歸家,有諺曰:“二五八,好回家。”辦婚事也要選吉日良辰,舊時多請算命先生來選定,現如今則多定在陰曆雙日(如六月十八、二月二十二)星期天或節假日。還有如搬家用水日,開業用金日、八(發)日,等等。這些雖然都帶有明顯的迷信色彩,但卻深刻反映了人們求吉納祥的願望,從這個側麵說,這些都是人們積極追求幸福和祁望美滿、歡樂、祥瑞的表現,是無可厚非的。吉祥色色彩,從民俗文化學的意義上看,它是一種社會符號,在這符號的背後,隱含著人的心理和民族習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黃色和紅色是吉祥色。黃色是最尊貴的色彩,是尊貴的象征。在封建社會裏,黃色標誌著神聖、權威和莊嚴,在通常的服色律令中,又被皇家所壟斷,成為帝王的專用色彩,不能為百姓所自由地使用。例如,五行說認為,黃色處於中央戊己土的方位,而土是萬物之本,金黃色象征富貴,因而明代的紫禁城的主要建築物多用黃色琉璃瓦頂。既然黃色如此尊貴,為帝王所專用,那麼紅色便成為平民百姓所鍾愛的顏色,為吉祥色。中國人尚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傳說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以火為名,故紅色成為中國人最喜愛的顏色。民間普遍把紅色作為吉祥、喜慶的象征。婚娶時滿堂裝飾皆紅,新娘穿紅衣紅褲,腰係紅帶,頭頂紅綾,腳穿紅鞋,新郎亦披紅。在江南地區,過年時年夜飯要烹調帶紅色的菜肴,並留到新年食用,謂之過年紅、連年紅。在雲南彝族地區,紅頭繩被認為是純潔幸福的象征,戴上它可護身免災。紅兜肚、紅褲頭、紅襯衣在民間是驅災避邪的靈物,一些人在本命年必穿戴之,以祈平安。除夕晚上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已成為十多年來我國億萬老百姓過大年的重要內容。報上說,年春節聯歡晚會的主題是“歡樂、祥和、凝聚、振奮、輝煌”,在形式上著力體現春節歡樂祥和的特色,“晚會的基調以紅黃為主,既是民族吉祥色,又具時代感”。漢民族一般以白色為不祥的象征色。喪葬時家人白衣白帽,滿堂皆白,以表示哀悼,稱做白事。可是白色也象征純潔,在人們的意識裏,有時也能帶來好運。春節——吉祥文化的大展示吉祥文化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特別是在中國人的喜慶活動中,處處透著吉祥福瑞,從春節的習俗中便可窺見一斑。

春節是中國的農曆新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吉祥歡樂的氣氛在中國人過大年的喜慶活動中被渲染得淋漓盡致。春節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吉祥文化。過春節有貼春聯、貼年畫的習俗。春聯是由古時的桃符演變來的,據《王燭寶典)載:“元日造桃木板著戶,謂之仙木,即桃符也,其上書神荼、鬱壘之字。”桃木板上也有畫上神荼、鬱壘的神像的。把桃符插在大門旁或掛在大門上,意在壓邪驅鬼,祈福滅禍。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用對聯代替神荼、鬱壘的神名的現象。五代後蜀主孟昶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被傳為我國春聯之始。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一幅歡騰的宋代春節風俗畫。後來逐漸不用桃符,隻在大紅紙上寫春聯,一直延續至今。春聯上寫的都是一些吉祥的話,如“歲豐人壽,春和景明”、“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天泰地泰三陽泰,家興國興萬事興”等。大年三十,門上貼上大紅春聯,千家萬戶,煥然一春。過春節,民間還喜歡貼“福”字,家家戶戶的門上、糧倉上、門楣、灶上都貼有大小不一的“福”字,以祈願新年多福吉瑞。吉祥的年畫也是人們喜愛的裝飾品,牆上貼上“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滿堂富貴”的吉祥畫,更添一份喜慶。過春節有吃團年飯的習俗。吃團年飯取一家人團圓之意,菜品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雞、魚是必不可少的,取吉祥有餘之意。除夕子時,北方人要吃餃子,“餃子”諧音“交子”,意思是新年舊年在子時交替。有的地方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有的地方餃子裏包著硬幣、糖塊、花生米一類的東西,吃到硬幣,意味著新的一年有財運,吃到糖意味著日子越過越甜,吃到了花生米(又名長生果)就會長壽延年。南方的一些地方春節要吃年糕,“年糕”諧音“年高”,取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意思。過春節有守歲的習俗。據說在“一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的除夕之夜,如果通宵不眠,一家人團聚暢談,“高堂擺長宴,紅燭照通宵”,歡樂達旦,即預兆來年家業興旺,百事如意。過春節要注意多說吉利話,民間有一套套的吉祥語。拜年時,除了問好外,還要互相恭喜發財,祝願事事如願。一些家庭煮餃子時定要煮破幾個,而且有意進行對話,問道好了沒有?答曰好了;又問掙了沒有,答曰掙了。意在新年掙錢發財,大吉大利。春節打碎了東西,見到的人都要說“歲歲平安”。過春節有各式各樣的吉祥物。逢新春佳節,許多家庭桌案上必擺上一盤桔子、蘋果,預祝家人吉祥平安;人們還喜歡買一盆金桔或四季桔,既可觀賞,又能作為吉祥物,預兆新年發財,四季平安。雞、魚、芋頭、桔子、蘋果是年節人們最喜愛的禮品。過春節人們沉浸在喜慶祥和的氣氛裏,處處被吉祥文化所包圍。

二、“福”、“福到了”、“福利”、“發福”

前文提到,福是諸事皆吉的總稱,每逢年節貼“福”字是流傳了千百年的民間習俗。有趣的是,現在正貼“福”字的並不多見,倒貼“福”字成了一種時尚。這背後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末,在一年的除夕,慈禧太後給朝中大臣賜“萬福”,恭親王因浙江巡撫賄賂的年禮白銀五千兩未能如期送到而沉悶不樂,在給慈禧叩頭謝恩時,竟將“福”字拿倒了。看到此情景的官員們個個汗顏。大太監李蓮英卻想借此討好恭親王,便替他辯解說:“老佛爺壽比南山,福如東海,新年接福,福就真正‘倒’了。”慈禧一聽,高興得連連說:“福到了!福到了!”恭親王為了報答李蓮英,回府後連忙差人送去白銀三千兩,並在王府門上重新貼上兩個倒的“福”字。民間不知其中文章,倒也仿效起來。現今知道這個故事的人並不一定多,而人們喜歡倒貼“福”字,無非是想討個吉利,讓見到的人說聲“福到了”。“福”、“福到了”一類詞語,我們稱之為吉祥語。這裏不妨先給吉祥語下個定義:吉祥語是語言中用以預祝吉慶祥瑞、福壽平安的詞語。判定是不是吉祥語,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吉祥語是語言中的詞和約定俗成的較為固定的短語。首先,吉祥語是語言中的成分,屬於語言範疇,它是吉祥文化的語言表現形式之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思維工具,詞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吉祥語這種詞彙成分在吉祥文化的產生、發展和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麵,它作為吉祥文化的一種形式,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麵,它作為一種工具,使吉祥文化得以弘揚和傳承。其次,吉祥語是由詞和固定短語充當的。語言單位包括語素、詞、短語、句子、句組。從語言的角度說,吉祥語是造句單位,因此隻包括詞和短語兩級語言單位。

由詞充當的吉祥語,如“福”、“壽”、“富’、“平安”、“快樂”、“健康”、“如意”等;由短語充當的吉祥語,如“萬壽無疆”、“福壽雙全”、“龍鳳呈祥”、“闔家團圓”、“壽比南山不老鬆”、“生意興隆通四海”等。再次,吉祥語的語義是約定俗成的,結構是較為固定的。由詞充當的吉祥語,其意義的整體性和結構的凝固性自不待說,由短語充當的吉祥語,其意義也是概括的,如“鬆柏長青”、“日月長明”表示長壽,“花好月圓”、“珠聯璧合”表示婚姻美滿和諧等;內部結構也較為緊密,如“光宗耀祖”不能改成“光祖耀宗”或者“耀祖光宗”、“龍鳳呈祥”不能改成“鳳龍呈祥”、“百事大吉”不能換成“千事大吉”等。因為吉祥語是約定俗成的,所以言語中臨時出現的表示吉祥意義的短語不是吉祥語,這類短語的結構往往也較為鬆散。如宋代四川萬州曾有過這樣一幅春聯:桃符萬點,喜去歲五穀豐收;瑞氣千條,盼新春五畜興旺。自古以來,隻說“六畜興旺”,而春聯裏的“五畜興旺”是作者依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六畜指豬、牛、羊、馬、雞、狗,而萬州卻沒有狗)改寫的,是臨時性的,因而不是吉祥語。又如“春節迎春”、“富年競富”、“人勤春早”、“肥足糧豐”,雖有吉祥的寓意,但因是臨時拚湊的,沒有被人們廣泛運用,所以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吉祥語。回過頭來再看“福到了”,當年慈禧、李蓮英說出來的時候,屬於個人言語的範疇,不是吉祥語,隻是吉利話罷了;後來人們廣為傳說,意義和形式都固定下來,它就理所當然地進入吉祥語的行列中來了。對聯是漢語獨有的表現形式。有許多對聯跟由詞和固定短語充當的吉祥語一樣,也是表示吉祥內容的。其中有一些在民間廣為傳播,形式也固定了下來。盡管它看起來不像是詞彙成分,但跟吉祥語有著相似的作用。本書也把這類吉祥聯語吸收進來,一塊進行考察。祝詞不等於吉祥語。祝詞,也作祝辭。指對人對事表示祝賀的詩、文及言辭。用於祝壽、祝婚、祝喬遷、祝開業、祝酒、賀年等。

祝詞與吉祥語的區別在於:吉祥語是語言單位,屬語言範疇,由詞和短語充當;祝詞屬言語範疇,由句子或句組充當,裏麵常包含有吉祥語。下麵就是一張生日賀卡中的祝詞:祈望你的人生,璀璨繽紛,光彩奪目;祝福你的未來,甜美、溫馨、平安、幸福……吉祥語反映了人們追求吉慶祥瑞、福壽平安的美好願望。幸福永遠是人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古人以為福、祿、壽、喜、財就代表著幸福,今人也以富足平安、健康長壽、美滿歡娛為生活目標,這些都成為吉祥語表達的內容。例如:天下太平四海升平政通人和繁榮昌盛安定團結長治久安國富民強國泰民安時和年豐開市大吉財星高照招財進寶財運亨通生意興隆貨財恒足生意如春顧客盈門和氣生財延年益壽南極星輝鬆柏長青壽比南山童顏永駐海屋添壽康樂宜年福壽雙全萬壽無疆誌同道合情投意合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龍鳳呈祥白頭偕老百年好合天長地久瑞祥和諧組表達了社會安定、興旺發達的吉祥內容,組表達了發財致富、生意興旺的吉祥內容,組表達了長生不老、幸福安康的吉祥內容,組表達了婚姻美滿、夫妻和諧的吉祥內容。它們全都是吉祥語。現在讓我們考察一下“福利”和“發福”是不是吉祥語。組成這兩個詞的“福”、“利”、“發”三個語素,都含有吉祥的意義,是吉利字眼兒。可是“福利”和“發福”兩個詞的詞義都不是其語素義的簡單相加。“福利”作名詞用時,指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對職工生活(食、宿、醫療等)的照顧,如可以說“福利費”、“職工福利”;作動詞用時,指使生活上得到利益,如說“發展經濟,福利人民”。“福利”一詞的吉祥意義很弱。“發福”的意義很單一,就是指發胖,是委婉語,也不表示吉祥的意義。這兩個詞通常也不反映願望,它們都不是吉祥語。但是,並不是所有反映願望的詞語都是吉祥語,吉祥語反映的願望是社會上許多人共同的追求,帶有普遍性。

《大眾周末》年月連續編發了吳若增先生的《超脫是福》、《適合是福》、《給與是福》等幾篇雜文,探討了“怎樣活著才是好”的問題。“超脫”、“適合”、“給與”是作者對“福”的理解,是一家之言,說到“福”,還沒有幾個人能馬上跟這三個詞掛上鉤,因此它們也不是吉祥語。吉祥語跟委婉語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委婉語是那些用來代替禁忌的名物或動作的好聽的具有代用性或暗示性的詞語。“當人們不願意說出禁忌的名物或動作,而又不得不指明這種名物或動作時,人們就不得不用動聽的(好聽的)語詞來暗示人家不願聽的話,不得不用隱喻來暗示人家不願說出的東西,用曲折的表達來提示雙方都知道但不願點破的事物”。例如,死亡是一種不幸,一種災禍,誰也不願從自己口中直接講出“死”這樣一個不祥的、讓人悲哀的字眼,於是人們就用“逝世”、“去世”、“謝世”、“辭世“、“歸西”、“長眠”、“犧牲”、“老了”、“不在了”等詞語代替“死”這個詞,這些都是委婉語。委婉語隻是對禁忌語的代替,就是說在委婉語的背後,隱含著一個因為太神聖太崇高人們不敢說、或者因為受鄙視人們不願說、或者因為受禁止人們不能說的詞語,它不強調表示願望。而吉祥語卻以表達美好願望為己任,帶有祝福性。這就是二者的區別所在。上麵代替“死”的那些委婉語,聽起來雖不感到刺耳,但其反映的仍是傷心事,不是人們所追求的,怎麼也不可能成為吉祥語。反過來說“發福”,它代替的是人們不願說的“發胖”,它本身不反映願望,所以也就不是吉祥語。但委婉語中確有能成為吉祥語的。前文說過,過春節煮餃子,餃子皮破了,人們不說“破”,而用“掙”代之,“掙”是“破”的委婉說法;而“掙”又是“掙錢發財”的意思,說“掙”是對新的一年的祝願,大吉大利,誰能說它不是吉祥語呢?